书城教材教辅设计概论
5574300000004

第4章 艺术设计的历史(1)

教学目标:

本章将艺术设计发展历史的基本概要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理解。

能力培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正确的看待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温故而知新。艺术设计历史内容的积淀是对于艺术设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知识重点:

中西古代工艺美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包豪斯、工业设计、“波普”设计运动、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

人类设计的创造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设计行为的本身,可以认为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石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制造,意味着人类设计活动的初始。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石器工具的加工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远古石器由打制到磨制,石器光滑的外表,对称的造型以及锋利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追求和对实用功能的理解。将实用性和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是人类设计活动迄今为止的基本特点。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除了生产工具以外,人类逐步在建筑、丝织、服装、饰品、车船、兵器等方面的发挥着自己卓越的设计创造能力。人类设计从相对稳定的手工艺设计时代发展到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现代设计阶段。设计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了质的飞跃,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中西方早期造型艺术

2.1.1中国早期造型艺术

设计作为一种活动的构思和规划,是在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由此也使人的生产活动区别于动物。原始的人类最初是利用拣到的树枝或石块作为工具进行狩猎的。以后逐渐学会利用石器对木材、皮革和食物进行加工。最初的石器是打制而成,作为敲击、砍砸、刮磨和切割的工具。通过石器的加工,人们取得对于工具形式变化的思想和技术进步,矛头造型的变化可以更平稳地投出,均衡的工具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石器按照功能的需要,逐渐分化为斧、凿、锛、镞等,后来经过磨制加工,在造型上形成了规整、对称的形状。从石器的打制到磨制,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的起源,在我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陶艺的发展,体现了艺术设计在陶器制作中的重要作用。制陶工艺是通过火的焙烧,使粘土坯件产生质的变化,从而构成质地坚固的器皿。其中,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它是用手捏制的。当时的人们凭着灵巧的双手和熟练的技巧,能够制作出圆而工整的各种造型。应用天然矿石作为装饰花纹的涂料,黑色是锰化物颜料,红色是赤铁矿颜料构成的。在彩陶的装饰中,不仅出现了各种自然物抽象化的图案,而且出现了反映人们生活画面的人物形象。在产品的造型方面,彩陶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彩陶工艺的衰落,出现了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已经由手工的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这是工艺技术上的一大进步。黑陶工艺以造型取胜,除了品种的多样化,器形也逐渐定型化。黑陶的功能更加适应生活实用的要求。

在陶器造型的演化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实体与空间关系的转化,以便更好发挥空间的效用。材料的利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准。青铜时代标志着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商代至周初,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兵器、乐器、祭祀礼器、饮宴用具,甚至连劳动工具也以青铜制成。而青铜器的造型,一般从陶器造型演化而来。如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为圆体,有三足及双耳。但是,也有成方体四足的方鼎。,商代早期的鼎,腹部较深,两耳直立于口缘,足成锥形。到商代晚期时,鼎的腹部最大直径下移,且足呈圆柱形。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2.1.2古希腊罗马早期造型艺术

在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初始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人们的艺术活动和实践活动纠结在一起,艺术领域和非艺术领域(实践领域、交际领域、宗教领域等)之间的界限极不明显和极不确定。原始文化的这种混合性在古希腊时代仍然存在。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西方美术史》中是这样描述这一时期的西方艺术状况的,“我们须记起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tekhne)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不同。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音乐,雕刻,图画,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还是‘艺术’。我们只把‘艺术’限于前一类事物,至于后一类事物我们则把它们叫做‘手艺’,‘技艺’或‘技巧’。希腊人则不作这种分别。”在古希腊人那里,艺术和技术是不同的、然而相互补充的活动领域。这是劳动发展的早期阶段所特有的,当时,人、劳动工具和技术在工艺过程中被联合在一起。只是后来,彼此才互相分离开来。

古希腊的设计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和陶器两个方面。受到迈锡尼“迈加隆”建筑和古埃及承柱式建筑的影响,希腊形成了“围柱式建筑”,其代表是波赛冬神庙。而古希腊建筑的最高成就是由著名的雕刻家菲狄亚斯受雅典君主伯里克利斯的委托,在4世纪设计完成的雅典卫城。其中有著名的帕特农神殿,伊克瑞翁神殿和由建筑家墨涅西诺斯设计的卫城山门。希腊在建造围柱式建筑时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希腊柱式,到今天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东方风格指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观念,主要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风格。红绘风格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色,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这种风格的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刻画人物的动态表情,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力。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古罗马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建筑。罗马人使用火山灰和石子造成混凝土,作为建筑的黏合剂和浇筑材料,因而可以建造大空间的圆顶和拱券的建筑,其代表是罗马万神殿。此外,罗马人杰出的成就还表现在市政工程方面。他们修筑了规模浩大的道路、水道、桥梁、广场、公共浴池等设施。在空间构造方面,重视空间层次、形体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纪念性的目的;在结构方面,发展了综合希腊和伊特鲁利亚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材料上,除方了砖、木、石外,还运用火山灰制成天然混凝土。古罗马的工艺品设计以青铜和玻璃闻名于世。古罗马人的青铜器皿华丽、精巧,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古罗马卷涡形装饰纹样就是文艺复兴装饰纹样的源头。古罗马人改造了玻璃工艺,将埃及的“热融嵌条法”改为吹制玻璃器皿法,还发明了“浮雕玻璃工艺”。

2.2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工艺美术

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2.2.1瓷器

早在商代,即已出现了原始瓷器。瓷器的产生是在制陶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和烧制工艺的探索而实现的。唐代越窑(今浙江一带)盛产青瓷,以瓷的青色为美,追求似玉的效果。长石釉的应用,使釉质匀润,釉色柔美。这一时期的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宋瓷一改唐瓷圆润丰满的造型,形象简洁而优美,千百年来多为人们所赏识,器皿造型在比例和尺度上的恰当性,使人感到减一分则过短,增一分则过长。各地名窑具有各不相同的风格特色,如定窑、景德镇窑的清秀,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浑厚,官窑、哥窑的典雅,钧窑的绚丽,建窑的淳朴,磁州窑、吉州窑浓厚的民间色彩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以景德镇的青花为例:洪武时期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时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其所用青料为进口的苏麻离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为国产的平等青;嘉万时期青花蓝中泛紫,发色艳丽浓重,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万历后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2.2.2漆器

漆是一种防腐性能很好的天然涂料。漆器胎体轻便、光泽圆润,容易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漆工艺在战国时期开始发展起来,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它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并富于装饰性。汉代漆器的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如食器、酒器等很多都是成套设计的。漆器的包装设计也颇具匠心,如多子盒,往往有九子,十一子之多,即在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不同形状的小盒,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协调,在装饰上又考虑了整体效果。汉代漆器是实用和美观的典范,对我们当代的设来计有很大启发。汉代之后,漆器制作出现了金银平脱、雕漆等手法,但在造型上总体趋向于繁琐。明代果园厂的雕漆、嘉兴姜千里的螺钿和扬州周翥的百宝嵌、苏州蒋回回的金漆最为著名。黄大成的《髹漆录》作为漆艺专著,享有盛名。清代的漆器工艺则以北京的果园厂雕漆、扬州的螺钿和福建的脱胎漆器最为著名。

2.2.3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体系,在世界建筑设计史上独树一帜。这一体系不仅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应用,历史上还影响到曰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是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体系,也是传布范围广泛的体系之一。

一、秦汉时期: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兴起了规模空前的建筑活动,例如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阿房宫等。汉代的统治者进一步营建大规模的宫殿和陵墓。在长安和洛阳修建的末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等。中国建筑设计到了汉代,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发展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当,时的木结构技术已渐趋成熟,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并且能够建造多层木建筑,主要建筑材料砖、瓦已能大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