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行为改变技术
5575000000006

第6章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1)

行为改变技术在心理咨询,尤其是行为治疗方面发展相当迅速,促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渐广泛。那么行为改变技术究竟是以哪些理论为基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呢?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即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其中尤以前两大理论为主流,它们的理论奠定了行为改变技术的基础,在方法策略的应用上也占据主要地位。后两个理论的内容是在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后期才逐渐渗入的。上述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相互批评和斗争,终于渐渐融合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

反应性条件反射是始于刺激——反应(S—R)之间的联系。当看到一只蜘蛛时(刺激),有些人会跳起来,尽管人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但人们的行为中包含了很多这样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如看到血时会感到紧张,闻到巧克力味道时会想到吃。把一种刺激加在另一种刺激上以便生成一个新的刺激—反应的联系,行为改变技术中经常利用这样的原理来矫正问题行为和塑造良好行为。例如,对于一个想戒烟的人,咨询师可能会把烟的形象与使人感到恶心和呕吐的事物联系起来。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

条件反射理论是巴甫洛夫(1849—1936)的重要成果之一。根据他的条件反射研究所演变成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对以后心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产生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1902年起一直致力于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巴甫洛夫最初研究的并不是条件反射,他在1904年因研究消化现象卓有成效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用狗进行消化现象研究时,他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将一只狗置于实验台上,实验者将狗的颊部割开,用一根玻璃管的一端直通狗的唾液腺,另一端连接一只量杯,以便观察并测量狗在吃食物时各种消化液的流量变化。但经过几次试验,巴甫洛夫惊奇地发现,狗在还没有喂食前,只要看到盆子或喂食者,就会流唾液,狗好像预先就知道将有食物出现似的。这使巴甫洛夫不能再进行原先的实验。为了消除这种干扰,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失望之余,大家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开始,巴甫洛夫的同事们都站在狗的立场上来设身处地推测这一现象的根源,但没有得到成功。因为狗在想什么、感觉什么,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同,也没有人能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对的。后来,巴甫洛夫抛弃了这种所谓“内省”的方法,改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正式开始了对条件反射的系统研究。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程序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程序是: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只加注视,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时,才流口水。但这种操作过程经过若干次后,只要一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声,狗就立刻分泌唾液。很显然,狗对声音作出了反应。这种本来和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和节拍器声,由于它们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因而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这种反应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sponse,CR)。铃声和节拍器声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它们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巴甫洛夫称食物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称那种吃食物时流口水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因为它是生来就会的,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反射活动。

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在给予条件刺激后,立刻给予无条件刺激,这称为强化。这个应答性条件反射过程称为强化过程,或称习得过程。这一学习过程的模式如下。

学习之前

食物(UCS)→分泌唾液(UCR)

铃声(中性刺激)→漠然反应

学习过程(继续配对呈现食物与铃声5~6次,

此时食物作为学习过程的强化物)

铃声(CS)+食物(UCS)→分泌唾液

学习之后

铃声(CS)→唾液分泌(CR)

为了理解这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再举例如下。

王芳在下晚自习后要经过一条小巷回家,这学期小巷的路灯经常坏,经过这小巷时发生的一些事情使王芳感到非常害怕,如老鼠突然窜出,有时候突然出现的狗叫声。经过几次这种事情以后,每当王芳走到这个小巷时,就会感到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加速等。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一学习过程。

学习之前

狗叫(老鼠突然窜出)(UCS)→害怕(UCR)

小巷(中性刺激)→害怕

学习过程

(经过小巷时狗叫和老鼠突然窜出同时出现几次)

小巷(CS)+狗叫(或老鼠突然窜出)(UCS)→害怕

学习之后

小巷(CS)→害怕(CR)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巴甫洛夫这个成功的实验,对学习理论及行为改变技术的发展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巴甫洛夫着重刺激、依靠刺激来控制行为的研究,为以后的刺激—反应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不仅仅可以在动物身上得到这样的结果,而且人类的一些行为的习得也是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的。巴甫洛夫的实验结果既然能用于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当然也能用于人类行为的矫正。

(三)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类(泛)化、分化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仅呈现条件刺激物,不给予无条件刺激物,即如果不予强化,那么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退而消失,这个过程称为消退。行为改变者可用消退法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如儿童的乱发脾气和讲脏话的行为。

在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与此刺激物相似的别的刺激,也能引起相同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类化(泛化)。新刺激和原来刺激越相似,就越容易引起类化现象。类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常见,例如,打过几次针的婴儿只要看到穿白大褂的护士就会大哭起来。类化现象的运用在咨询和行为改变技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在咨询室里训练起来的行为如何类化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在训练情境中培养起来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如何在更广的范围中得到运用等。

个体处于类化过程时,对相似刺激间的细微差别是分辨不清的。如果一再重复地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予强化,那么,个体最后只会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再发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分化。巴甫洛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呈现一个照明的圆形(条件刺激)以后,狗常常得到肉末(无条件刺激)的强化,但在呈现一个椭圆形之后得不到强化。不久,狗就有规则地对圆形流唾液,而对椭圆形不流唾液。这种分化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狗可以分辨圆和椭圆的不同。这一原理可以运用于学生对字形和发音相近的字、词的区分。

二、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

美国行为主义学派主将华生(1878—1958)是巴甫洛夫的信徒,他极力反对把意识经验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主张采用观察法,以可观察的具体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制约情绪反应

1920年华生和他的研究生雷纳(Rayner)共同发表了一篇十分有影响的实验报告,题目叫“制约情绪反应”。实验对象是一个只有11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阿尔伯特原先并不害怕小动物,但刺耳的铁锤敲击钢条的声音能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实验过程如下:实验者先呈现一只白鼠,当看到阿尔伯特要去摸白鼠时,在他背后出现铁锤敲打钢条的尖锐噪音。由于尖锐噪音的干扰,阿尔伯特立刻表现出惧怕或哭叫行为。在一星期中,经过连续七次这样的配对呈现,这只过去从未使阿尔伯特害怕过的白鼠只要一出现(即使不伴随尖锐噪音),也会使阿尔伯特惧怕并立刻哭叫起来,甚至想爬离现场。这就是惧怕情绪制约实验。在实验后期,阿尔伯特出现了类化现象,即看到其他白色的东西如白猫、棉花甚至老人的白发时,都会表现出惧怕情绪反应。华生由此认为,不仅简单的运动习惯,甚至重要的、持久的人格特征,如情绪倾向性等,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在孩子身上培养起来。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儿童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得多,这是由于母亲每当责罚他的时候总是满面怒容,怒容成为责罚他的信号,所以孩子学会了看脸色行事。

将以上的学习过程分析如下。

钢棒尖锐声(UCS)→惧怕(UCR)

白鼠(中性刺激)→喜欢

白鼠(CS)+钢棒尖锐声(UCS)→惧怕

白鼠(CS)→惧怕(CR)

(二)反制约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形成,那么能否通过条件反射或其他方法来消除呢?

琼斯(M.C.Jones)在纽约听到华生的演讲,并看到华生的制约情绪实验的影片以后,对华生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华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她先在一所养护机构里测试一组从三个月到七岁大的儿童对不同动物的惧怕情形,然后选择有显著惧怕情绪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解除惧怕情绪的实验研究。

琼斯的反制约实验受到华生的制约情绪实验的启发并得了华生的指导。实验对象是一名34个月大的男孩彼得。琼斯经观察发现,彼得惧怕许多小动物如白鼠、白兔等,尤其害怕兔子。为了消除彼得的惧怕情绪,琼斯先后尝试了七种方法。

一是废弃法。让惧怕动物的被试彼得连续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不再看到所惧怕的动物,但这种方法未能消除彼得的惧怕情绪反应。

二是语言帮助法。给被试彼得讲有趣的动物故事,或使用语言的鼓励来帮助他减轻对动物的惧怕情绪反应,但这种方法对于减轻彼得的恐惧情绪反应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三是消极适应法。反复呈现彼得所惧怕的动物,以期彼得因见惯该动物而不再害怕。结果这种方法也无法解除彼得的惧怕情绪反应。

四是抑制法。让惧怕动物的彼得参加一群不惧怕该动物的其他儿童的活动,以期因为会受到同辈的嘲笑而抑制对动物的惧怕情绪反应,但效果仍然不明显。

五是分心法。当被试彼得注意到所惧怕的动物以后,实验者和彼得谈话或者给他玩具玩耍,其目的是分散彼得的注意力,来减少惧怕的情绪反应。这种方法能够短暂地消除被试彼得的惧怕情绪反应,但效果无法持久。

六是引导制约法。每当彼得在吃他最喜欢吃的食物时,将他所害怕的物品放在笼内,从远到近,一步步地逐渐向彼得移近,直到移到彼得能够触及地方。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则效果会比较理想;但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引起彼得对食物的惧怕这种副作用。

七是社会模仿法。将害怕动物的彼得和不害怕动物的其他被试放在一起玩,并让不怕动物的被试逐渐接近动物,并抱着动物玩,害怕动物的彼得在旁边观看,并模仿那些儿童抚玩动物的动作及情绪反应,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彼得对动物的恐惧反应的效果相当明显。

琼斯于1924年发表了上述研究报告。报告中说明运用社会模仿法和引导制约法可以治疗儿童后天形成的对动物的惧怕心理。这篇报告成为儿童行为矫正的经典作品,影响很大。尤其是引导制约法,后来经沃尔普等人的实际应用及改良,成为行为改变技术的两项基本原理:即交互抑制原理和逐渐系统脱敏原理。这两项基本原理对于治疗各种恐惧症和焦虑症等效果很好。

三、沃尔普的临床实验

沃尔普一直反对精神分析法,认为它既主观又无效,因此他长期致力于对神经官能症形成的原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要强调的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倡导了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原理。

(一)交互抑制原理的提出

1947年起,沃尔普进行了有关猫的神经官能症的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实验性神经官能症,实际上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受制约而形成的强烈的焦虑反应。例如,对关在笼内的猫进行电击,猫就产生了焦虑反应,诸如,愤怒、拒绝走入实验笼或拒绝吃东西等。猫一旦形成焦虑反应,即使不给予电击,在其他相似的情境中它也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在另一实验中,当猫走近食物时,立即给予电击,这同样能引起猫的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使猫不敢吃东西。

猫的学习过程分析如下。

实验一:

电击(UCS)→惧怕(UCR)

笼子(中性刺激)→漠然反应

笼子(CS)+电击(UCS)→惧怕

笼子(CS)→惧怕(CR)

实验二:

电击(UCS)→惧怕(UCR)

食物(中性刺激)→喜欢

食物(CS)+电击(UCS)→惧怕(拒绝吃东西)(CR)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沃尔普认为这一焦虑症状可能和“抑制吃东西”发生联系。由此,他又推论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吃东西或许可以抑制焦虑反应。换言之,“吃东西”与“焦虑”两项反应或许会形成相互抑制。这就是沃尔普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最擅长的、用以治疗恐惧症或焦虑症的主要原理——交互抑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