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5598500000002

第2章 认识你自己(1)

——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可是“人”,却是个永远的谜。

理论加油站:巴纳姆效应

有句谚语说得好:“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很难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但是我们经常会自然而然地通过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因为,在认识自我时,我们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事实上,我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著名杂技师肖曼·巴纳姆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通过1948年的一次试验被证明的,因此巴纳姆效应又被叫做福勒效应,理论如下:人们常常会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要想避免巴纳姆效应对自己空洞的陈述,我们就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结果很多人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大多数算命先生都是使用这一招,让人们深信不疑。现在你知道了这个心理学常识,就可以用来辨别生活中所谓的“算命先生”。

趣味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原理:人的角色影响着心理和行为

实验主持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

实验对象:自愿的大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被试者(实验对象)是学校随意安排自愿参与实验的24名实习生,他们被安排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内的模拟监狱内,津巴多教授随机地把这些志愿者分成“犯人”组和“看守”(警察)组。研究他们在模拟得非常逼真的监狱中作何反应,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这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正式开始后。一切都是模拟正常的监狱里的情境,“看守”一方给“犯人”一方戴上手铐,带到一个地下室“临时模拟监狱”里。在这里,“犯人”们会切身经历真正的犯人才会碰到的事情,如戴着脚镣手铐、“犯人”不再有姓名只用分到的号码称呼、每名“犯人”分别关入只有一张床、一个门洞的单人牢房。而“看守”组也装备得和警察毫无区别:身着警服,手拿警棍,轮流在里面值勤。

津巴多教授通过闭路电视和录音装置来观察“犯人”和“看守”的行为与谈话,并定时与他们进行个别谈话和交流,从而获得实验信息。

仅过几天,“看守”和“犯人”们的表现便越来越“专业化”:“看守”组渐渐学会了从侮辱、恐吓以及非人性地对待“犯人”组成员中获得乐趣,不时地命令他们做俯卧撑,拒绝他们上厕所的要求,以及各种虐待狂似的行为;而“囚犯”组最初进行了反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角色的进入,他们逐渐变得被动、情绪低落,并陷入了无能为力和极度沮丧的地步,他们的脾气变得像个火药桶,一碰就着。每个“犯人“的心情糟糕到极点。这个实验原本计划进行两周,然而没过几天就有扮演“囚犯”的学生提前要求结束实验,六天后,有一半扮演“囚犯”的要求释放,因为他们每天都焦虑不安,心烦意乱,感情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津巴多被迫停止了已进行六天的实验。

实验联想:

实验被迫终止了,然而,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人的社会角色地位的改变,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换句话说,人的社会角色影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这是因为你身边的人根据他所处的角色给你暗示,使得你也随之变换了行为方式。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在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时,不仅可以通过他平常的言行来了解他,还可以站在他所处的社会角色来理解他的行为。举个例子,同样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儿子和父亲时的感受和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她在工作中当经理和在家里当妻子的表现也不会相同。我们也可以理解有人一步升天就看不起之前周围的人,有的人失意后变得异常消极……因为,不同的角色赋予一个人的权利是不同的,周围人对他的期待也必定不同,这些无形的东西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所以,一个人要想活得轻松、愉快,保持良好心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变化,敢于直面人生,经常掂量自己,正确评估自己,准确定位,将自己那半斤八两秤准,真正做到“人贵有自知之明”,客观而正确的态度看待事情。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看别人都看的很清楚,别人有怎样的缺点,怎样的不对,一清二楚;而看自己却总好像雾里看花,怎么也看不清楚。外国有篇童话故事的大概是这样讲的:人们身前身后各有一个小包,把别人的缺点装在胸前的小包里,而把自己的缺点放在身后的包里。所以一低头就很容易看别人,而看自己就显得困难多了。

我们要学会少受外在暗示的影响,只有这样,你才能认清你自己。

2.罗森塔尔实验

实验原理:罗森塔尔效应

实验主持人:美国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和雅格布森

实验对象:美国加州某所小学的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和雅格布森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开始时,罗森塔尔考查了这所学校,在一番所谓的“发展能力测试”测验后,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这些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校长得知后告诉给教师,哪些是最聪明的学生。教师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渐渐的有所暗示。而这些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后,求知欲增强,自信心增大,性格也比其他同学开朗。8个月后,罗森塔尔博士和雅格布森再次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正如所料,由于校方对学生的期待,使得学生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这就是一次期望心理实验,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得到成功,是否成功,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关心他。

实验联想:

歌德曾说:“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认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