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5598500000004

第4章 神秘的记忆

——当生命随时光之河流走,记忆,唯有记忆永恒。

理论加油站:记忆也能被篡改!

如果没有记忆,一切心理的发展,一切智慧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就算人的记忆发生了局部或一时的障碍,如脑外伤或精神疾患引起的对某一段时间或某一类经验的遗忘,也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极大的困难。但是,记忆在多大程度上能正确反映我们过去的经验呢?换句话说,记忆能够精确到什么程度呢?

197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劳夫塔斯通过她的实验得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我们引以为傲的记忆能力是否可靠?

劳夫塔斯找来150个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给他们放了一段关于撞车事故的电影片段,其中事故只持续了4秒钟。看完之后,劳夫塔斯把这群学生平均分成了A、B两组,每个人都要回答10个问题。A组的第一个问题是:肇事车冲过停车标志牌时时速有多快?B组的第一个问题是:肇事车右转弯时时速有多快?最后,两组的学生都被问到:在这场事故中,你看到了标志牌吗?结果A组中有40个人(约占A组的53%)回答他们看到了标志牌,而B组中仅有26人(约占B组的35%)说他们看到了。事实上,撞车是由于肇事司机冲过了停车标志牌而与驶来的车辆相撞引起的,这表明——适当的提示能够唤起我们的回忆。

接下来的问题中,A组的学生被问道:那辆白色的跑车在乡间公路上开的时速是多快?B组的学生则需要回答:那辆白色的跑车在乡间公路上,开过那个农仓时的时速是多少?最后,劳夫塔斯问这两组学生: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农仓?结果回答过“农仓”问题的B组学生有17.3%说看见过,而没有回答过“农仓”问题的A组学生只有2.7%说看见过。但事实却是那里根本没有农仓。可见,记忆是可以被偷偷篡改的。

这个实验结果对美国刑事调查有着直接的意义。劳夫塔斯指出,在整个刑事案件调查过程中,证人通常会被多次讯问,比如犯罪现场警察的讯问,案件检查官的讯问,最后是法官的讯问。在这些各式各样的讯问中,一些误导性的信息很可能会偷偷进入证人的记忆,甚至篡改其真实的记忆。

所以劳夫塔斯认为,目击者的回忆并不完全是当时事件的再现,而是很可能加进了其他因素,这说明了:人的记忆并不是单纯的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再现,而往往是对过去经验的再造。

趣味实验:

1.你也能倒背如流

实验原理:自创记忆编码+联想

实验主持人:锦州记忆研究所李维

实验对象:李维

实验过程:

在舞台中央立一块黑板,写好阿拉伯数字,让观众随便说一些词、句、人名、地名,诗歌、刚表演过的节目、数字、公式、外语单词、少数民族语言……说出的每项内容依数字顺序写下来,李维先生在整个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能把这些全记下来。不管是观众要求他讲出的任意一个数字号码的内容,还是要求他讲出内容的数字号码,他都能迅速地回忆出来,而且还能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实验联想: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2.遗忘也有小秘密

实验原理: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

实验主持人: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实验对象:艾宾浩斯自己

实验过程及結果:

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趋淡薄,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但是记忆是在什么条件下才淡薄的呢?它有什么规则可循呢?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相关实验,其中的实验结果被绘成了图表,这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曲线”。他用三个希腊字母拼写成“无意义”的音节,以此作为记忆的对象(在心理学实验中使用有意义的词是不允许的,因为有意义的词会引起不同联想,对记忆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他把那些“无意义”的音节,每八个分为一组,共分为八组,把自己作为实验的对象,首先测出自己完全记住这所有音节需要多少时间,结果大约用了1000秒。过了20分钟后,他把相同的内容再重复记忆一遍时,缩短了约580秒,用百分比来表示的话则称为省时率,即20分钟后的省时率为58%,与此相反,遗忘率是42%……

艾宾浩斯的这条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实验联想:

记忆与遗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艾宾浩斯后也有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实验,其结果虽然有出入,但曲线的运动规则“八九不离十”。结合此次研究的结果,美国龙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出了一款记忆核系统(Memory Nucleon System),它是一种用来带动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系统,利用每个人不同的记忆曲线以及不同的记忆遗忘点(亦是最佳记忆点),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利用人脑记忆黄金序列法找到学习者的记忆遗忘点,在学习时间接近学习者的记忆遗忘点时,会重复学习者还没有形成长期记忆的内容,达到加深其记忆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利用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在记忆遗忘临界点上强化记忆,让信息在我们的脑子里住得更久。

测测你自己:荒岛寻宝

假设你是一位探险家,到太平洋某荒岛上寻宝,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发现四扇门,你可以感觉哪一扇门之内藏着宝藏吗?

A.雕花双扇金属门

B.陈旧的双扇木门

C.沉重单扇石门

D.模糊的单扇毛玻璃门

测试结果:

A.你对发生过的事情记得很快,但是忘得更快。比如说昨天你才去“中国”戏院看电影,今天你就会说成“国中”戏院。你大脑里管记忆的一部分是棉花糖做的吗?

B.你好象根本就没长什么记性,对小时候的事只能刻是零星片段,你的口头禅是“好象……好象……”,如果背一句唐诗,你会念成“床前明月光……处处闻啼鸟……”,天啊!

C.你的记性不好也不坏,真是“一目十行,过目即忘”!但是偏偏出丑的事儿你忘不了,真难为情哦!另外,你的记忆力有一项特别敏感之处,就是对人的相貌记得特别清楚。

D.再也没见过比象你的记忆力这么好的人了,尤其在认路方面,你比识途老马还行!你记得孩提时代的事也比别人多,连哪一天长哪颗牙都记得一清二楚,真是服了你!

真情百叶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这就是DE.ja-vu现象,原文为法语dé jà vu,我们称其为“即视感”,换句话说就是“似曾相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一样,但你又没有十成的把握说这些情景来自你记忆中的哪个角落。

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远未让人满意。根据美国心理学会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

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非健康的人潜意识中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

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假如没有记忆,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会一去不复返地消失在过去之中。”俄国教育家C·л·鲁宾斯坦对记忆的重要性如此推崇,无外乎人失去了记忆就如没有归属的流浪儿一般,失去了有限生命得以无限传承的意义,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谈靠经验累积出普遍的思维和习惯性的做法。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人类失去了记忆,那将有多么可怕?我们可以做个和生活贴近的假设:你骑着单车去商场买东西。进入商场后,你的记忆消失,这时你就不知道要买什么东西,虽然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由于失去了记忆,你却不知道这些商品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只能懵懂地在大街上走着,不知回家的路,头脑一片空白。

假如没有了记忆,就不能够进行任何活动。人类在世界都只是匆匆而过,你行我素的,对于任何人都仅一面之缘,不再有什么知心朋友,亲爱的老师,友爱的同学……这一切,都将消失。

假如人类失去了记忆,这个世界少了欢声笑语,人们对于欢天喜地的事不再记得,笑声怎能长寻呢?

假如人类失去了记忆,一经没有幼儿时代,青年时期……大家对自己亲生所经历的事情,都已陌生了,茫然地寻找着自己,却什么也找不到。

假如人类失去了记忆,一切都似乎变得很可怕。在你对前途丧失信心又不知所措时,已经没有朋友去安慰你;在你欢天喜地时,已经没有亲戚朋友去祝贺你,一切都已经冷淡……

遗憾的是,“我们的记忆源自哪里”,这个和哲学话题“我是谁”一样古老的问题,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展开一场记忆的头脑风暴,走近它,一窥记忆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