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5598500000006

第6章 性格是否天生(1)

——当我们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时,不知是应觉得幸福,还是悲哀。

理论加油站:双胞胎性格比较

在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领域一直被一种叫做行为主义的人性理论所统治。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被环境因素所左右,其中包括引起人的行为的刺激和某种选择反应的结果。严格的行为主义者相信,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不仅不能用科学的手段加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对完整解释人类的行为无关而多余。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否为大众文化所理解或接受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行为主义的信仰已在人们心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大家普遍认为,经验是人性塑造的基本因素或唯一因素。

那么,人的本性仅仅取决于环境因素而和遗传无关吗?明尼苏达大学的鲍查德和莱肯会回答“错!”他们发现有一种方法可以确定某种心理特征到底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他们对这种方法颇有信心。

这确实不难,你所要做的就是找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出生起就把他们分开,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把他们抚养成人。然后你就可以假定,到他们成年时,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便是遗传因素所致。但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呢(别回答“克隆”,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即使我们能找到,要强迫他们进入完全相反的生存环境也很不道德,不是吗?正如你已经猜到的那样,研究者没必要这么做。社会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这一切: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就是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结构。之所以称其为同卵双胞胎是因为他们始于同一个受精的卵子,简称受精卵,然后才分裂成为两个相同的胚胎。异卵双胞胎和其他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一样,仅具有遗传的相似性。不幸的是,双包胎弃婴被不同家庭所收养的情况时有发生。收养机构也尽力把兄弟姐妹放在一起,特别是双包胎,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家庭,尽管这异卵双胞胎为不同的家庭所收养,他们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反差强烈的环境里长大,而且人们通常都不知道他们还有个双胞胎的兄弟姐妹。

鲍查德和莱肯从1983年便开始鉴定﹑寻找这类双包胎并将他们集中起来,他们最终找到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这56对双胞胎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他们同意参加为期一周的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量。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后,鲍查德等人于1990年完成了这篇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是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进行的,该市与圣保罗市是美国著名的“双子城”,该项研究在该市进行,似乎有点嘲弄的味道)。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那些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MZT)进行比较,得出了惊人的发现,在整个生物与行为科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项研究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寻找那些早年分离﹑成长环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研究者要进行这项研究的消息以口头传播方式流传开来以后,找到了许多被试。双胞胎本人﹑朋友或家庭成员与明尼苏达双胞胎收养和研究中心(MICTAR)取得联系,该机构里从事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员也在其中协助进行联系工作。有时,也会出现双胞胎之一与中心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的情况,他们希望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所有的双胞胎在参加研究之前均经过检测以确保他们确实是同卵双胞胎。

研究者想要在双胞胎来访的一周内获得足够多的资料。每一名被试完成将近50小时的测试,测试内容几乎涵盖你可以想到的每个维度。他们完成了四种人格特质量表﹑三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测验。另外,被试还要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例如:家用电器﹑望远镜﹑艺术珍品和《辞海》等),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测量他们对养父母方式的感受。他们还要进行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以及性生活史等三次访谈。每名被试的所有项目全部分开独立完成,以避免一对双胞胎间存在不经意的相互影响。

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并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包胎与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相比,其个体特征应更相似。正如你所看到的,研究者所发现的并非如此。

将MZA.双包胎间每种特征的相关系数与MZT双包胎间的相关系数相除,所得数值列在表1的最后一列,这列数值表示两类双包胎在每种特征相似性上的差异。如果两个相关系数相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是1.00;如果它们完全不同,则相除以后的结果会接近0.00。仔细观察表1中的第四列数据,就会发现MZA.双胞胎和MZT双包胎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地相似,即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00,没有低于0.70的。

这说明了什么呢?值得我们深思。

趣味实验:

1.基因遗传和环境塑造性格

实验原理: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我们的性格

实验主持人: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及哈佛大学学者

实验对象:豚鼠

实验过程及结果:

1984年,剑桥大学的一些学者对一些经过处理的豚鼠胚胎进行实验,使一部分豚鼠的身上只带有雄性基因,另一部分则只含有雌性基因,结果他们发现:豚鼠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豚鼠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美国哈佛大学的部分研究显示:儿童大概从两岁开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别。他们在对父母的科学心理测试中,证实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断定存在着某种遗传因素,不过这种断定只能在下列情况下有效:如果这种遗传因素紧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环境相关联,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遗传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为了证明这个论点,通过实验证明了精神障碍是有遗传性的,但是这种遗传性只有与特定的环境发生联系时才能显示出来。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经质的;但如果孩子远离他们的父母,那么孩子的神经质会有所抑制。

就像精神疾病有遗传性那样,气质、性格的表现能够在母体怀孕的过程中遗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的性格为混合型,性格再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的时候,而急躁的孩子在处理事情中也会表现冷静的方面。性格开朗的人基本上一生都是性格开朗的,性格内向的人,基本上一辈子性格内向。虽然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但事实上,哪一种性格都各有利弊,不能完全决定人生。

实验联想:

西方有句格言说得好:“长在骨子里的东西是怎么也去不掉的。”这与我们俗话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说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的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基因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相貌、体态、性格以及身体健康深受基因的影响。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提醒我们,环境对我们的性格发展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对人类来说,这两种先天和后天因素均对人格塑造有重要的影响。

2.攻击性可能有遗传

实验原理:短尾猴的社会行为受先天遗传影响更多。

实验主持人:美国芝加哥大学达里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