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5598500000007

第7章 性格是否天生(2)

实验对象:恒河短尾猴

实验过程及结果:

恒河短尾猴这种动物群体属于母系社会,母猴通常都与她们的母亲保持着非常相似的社会行为特征。此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小母猴的社会行为发展过程中,对妈妈的模仿与学习,即后天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达里奥教授将刚生下不久的两个雌性小猴互相对调给对方的母亲,然后连续三年观察它们的社会行为,比如它们有多少次与同伴有身体的接触,有多少次表现出攻击行为,如威胁、拍击、撕咬和追逐其它成员等,然后找出这些行为与两个母亲的相似性。结果发现,这些小猴儿的行为与它们的继母相似的地方不多,倒是更像它们的生母。比如,那些经常使用威胁或拍击的方式行事的小猴儿,他们的生身母亲也是一样的“德性”。

实验联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比较心理学教授苏彦捷认为,心理学界通常认为有些行为能力的形成受先天的影响多一些,而有些行为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多一些。她认为,将此研究的结论推广到其他行为或者种群时还须慎重。“首先,就同一物种的动物个体而言,不同水平的行为能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比如,美国爱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恒河猴和红面猴攻击与和解行为后发现,和解行为是可以学习的。其次,不同物种的同类行为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如人类的攻击行为会受到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猴子不同。”她认为,实验发现了遗传对于幼短尾猴行为与性情的影响,对帮助人们理解进化过程中灵长类和人类的行为与性情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教授琼·希尔克说,“人类个体之间的性情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而且在一生中都变化不大,这个研究支持了这个事实,但是造成人们不同的性情与行为的因素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呢?比较难下定论。”

测测你自己:从下巴形状判断性格

下巴是人类的本能象征,它与人类的动物意识关系密切。下巴结实的人,通常具有忍耐力,可以控制自我的能力较强。你的下巴是什么样子的?

A.纤细形

B.半月形

C.四方形

D.鼓腮形

测试结果:

A.才能向来受认可,适合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设计、技术工作、广告业。如果是女性,则不妨从艺术、料理方面发挥个人的才干。类型的人,有出众的审美判断力,对细微处常有独特见解,尤其在服装流行方面特别有心得。此外,房间也常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个人风格鲜明、强烈。

B.从事推销、对外交涉、餐饮方面的工作,可以得到赏和肯定。而且,大多还能得到上司或前辈的好感和信赖。

C.是大家公认的得领导者人才。在公司里,实力受到上层认可,是公司极欲培植的接班干部。这类型的人,一向热心投入工作。如是女性,大多个性随和、态度亲切。

D.是大家公认的得领导者人才。在公司里,实力受到上层认可,是公司极欲培植的接班干部。这类型的人,一向热心投入工作。如是女性,大多个性随和、态度亲切。

真情百叶窗:影响我们性格的第四因素

心理学家曾猜想,影响我们性格的可能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朋友和基因。不过这些因素目前还不能解答所有疑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凯瑟琳·康乔说,“兄弟姐妹,是我们一生的伙伴。”现在心理学家正开始研究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也许可能成为影响我们性格的第四因素。

虽然科学家曾经研究过多子女的家庭,但大多仅限于出生次序对孩子的影响———大孩子是奋斗者,小孩子是叛逆者,夹在中间的孩子是彷徨者。不过情况有了改变。科学家正开始研究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关系。

1.孩子们互相冲突不断怎样教会他们社交。

研究者首先发现的是,兄弟姐妹们会在彼此身上投入很多时间,而这些活动能教会他们一些社交技巧。当孩子11岁时,他们把大约33%的空余时间花在兄妹们身上———比对朋友、父母、老师甚至自身花费的时间都要多。去年有研究说,稍长的未成年人每星期仍然会花10个小时和兄妹一起活动,虽然他们都已经开始有了各自的生活轨迹。兄弟姐妹朝夕相处能够产生无间的亲密,当然也难免不和睦的时候。专门研究家庭的劳瑞·克莱默发现,3至7岁的兄妹之间平均每小时要发生3.5次冲突。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说,2至4岁年龄段的兄妹之间每十分钟就会有多于一次的摩擦,其频繁程度在所有年龄段中独占鳌头。父母经常会为孩子们之间的吵闹头疼不已,但是孩子们却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学会如何平息和他人的冲突。“孩子们互相之间有一种社交效应,”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肖说,“和朋友不同,你总得和自己的同胞生活在一起。每一天你都要学习如何和别人商量。”

研究者相信,正是这种天长日久的学习,让兄弟姐妹如此富有价值,为孩子以后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预演的工具。毕竟一个人成年后,总要和伙伴们建立各种关系———如在工作场所和婚姻中。面对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也许会板起面孔发火,但是事情过后我们总要回到同一个屋檐下。拿出一个玩具也许就能化解兄弟之间的紧张形势。这在将来也许就会变成一个办公室里的笑话,扫除同事间的尴尬气氛,或者大吵一架之后丈夫向妻子表示的主动示好。

2.兄弟姐妹为什么拥有不同习惯。

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模仿已经不是秘密。弟妹模仿大孩子们的本事,大孩子也会急着尝试新鲜玩意,因为他们不想落在弟妹的后面。更复杂和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某些环境下不再互相模仿,反而想要表现出不同。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为去认同化。

去认同化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性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得多的功能:让兄弟姐妹远离高风险行为。总的来看,孩子们会把坏习惯传给另一个。大孩子酗酒,弟妹们酗酒的可能性会增加一倍;如果大孩子抽烟,弟妹们抽烟的可能性就翻四番。

有的孩子打破了这个规律,其中的原因却很惊人。研究发现,那些不学坏的弟妹并不是因为理智,可能只是因为不想和大孩子做一样的事情。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罗杰斯曾发表过一项针对9500多名青年烟民的研究。他发现,虽然哥哥姐姐会经常向弟妹介绍抽烟,但是年龄越接近,弟妹抵制抽烟的可能性越大。很明显,从小到大在一起已经让他们太相似。对弟弟来说,要和哥哥不一样,最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观察哥哥,当发现哥哥有抽烟的习惯,那么弟弟只要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了。

3.兄妹和姐弟之间去认同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在针对未成年男孩和女孩的研究中,男孩在独立性和竞争力方面的得分更高,而女孩在对他人的感受方面,比如敏感和乐于助人,做得更好。这些区别并不让人惊讶,不过研究者没料到,当孩子和异性手足一起长大,他们之间的接触并不会弥合上述和性别有关的区别,反而更加突出互相之间的不同。男孩和女孩都各自更加接近自己的性别特征,连他们的朋友都必须符合这些特征。心理学家解释说,姐弟、兄妹之间都争取做得和对方不一样。

可是等到他们渐渐长大,他们和异性之间的距离不得不接近。这时弟弟有一个姐姐,或者哥哥有一个妹妹,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优势。有研究显示,来自异性同胞家庭的孩子更能和家庭外的异性自然交往。有姐姐的男孩和女孩更投机,也更容易被新结识的女孩喜欢;有哥哥的女孩更容易和陌生男孩开始交谈,脸上露出的微笑也会比男孩多。

不知你是否曾思考过:“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看起来宽泛而复杂,但你不必深究,也无须在哲学和玄学中走的太远,只需花一点儿时间思考一下自己的个性特征,即你的“人格特质”:你易紧张激动还是平静放松?内向腼腆还是开朗大方?富于冒险精神还是追求舒适安逸?合群还是孤僻?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自信还是自卑?勤奋还是懒惰?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你认为与之相关的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是说明了我们性格中的部分“人格特质”来自遗传。一般来说,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够隐约地见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于他父母中的一个。科学家们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或许上面的几个实验,会给我们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