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楚史传奇(北望长安系列丛书 )
5599800000005

第5章 渗透:辉煌壮丽的寻霸之旅(1)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这是楚国寻家的第一次投石问路,却失望而归,只好“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看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强大,才能自立、自尊。又一个百年,楚国演绎了一部辉煌的争霸史,一向被华夏视为蛮夷之邦的楚,以强有力的姿态跃上了华夏文明的政治舞台。

一、“王”国时代,雄视汉东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西周最后一个统治者周幽王有一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很美,《东周列国志》是这样形容褒姒的:“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发出号令:“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弄诸侯的办法,想以此博得娘娘一笑。

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手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纷纷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一时灯火辉煌,锣鼓喧天。一问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悦爱妃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路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真淡然一笑。然而,不久之后的一天,西戎真的带兵来犯,周幽王赶紧命人点起了烽火。各诸侯一看,心里想这肯定又是周幽王“博得红颜美人笑”的把戏,都没有派兵支援。结果周朝都城镐京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从此西周灭亡。各路诸侯率部打退西戎,立原周幽王太子为新的国君,即周平王。

周平王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看到原都城镐京残破不堪,时刻受到西戎威胁,于是决定迁都。在郑、秦、晋等诸侯国的护卫下,周平王将都城迁往东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从此,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历史时期。就在西周末年和春秋初期,楚国正值熊仪(又称若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90—前764年)、熊坎(又称霄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63—前758年)、熊眗(即蚡冒,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57—前741年)等几代国君统治时期。

这半个世纪,楚国经过几代国君的不懈努力,国力渐渐强盛起来。

熊眗死后,其弟熊通(即后来的楚武王)杀死熊眗的儿子,夺取君位。按照儒家传统法则,熊通的政治行为属于篡位,不是很光明,但从熊通即位之后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看,他却是一位有所建树的君主。从历史文献描述来看,熊通是一位怀揣着为楚国争夺中原话语权,具有远大政治抱负,雄心勃勃、不甘落后的政治家。

熊通即位后的三十年间,楚人的活动不见史传。从其他一些文献史籍中,我们可略知熊通即位之初就曾想突破中原门户,争霸称王,但被周王朝所阻止。

在他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下,楚国已今非昔比。虽然不能真正参与到中原争霸的行列,但完全有实力震慑汉水流域诸国了。《左传·桓公二年》载曰:“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桓公二年,即熊通三十一年(公元前710年),蔡、郑均为姬姓国,他们在邓(蔡地,今河南漯河市东南)会晤,商议防备楚国的对策。这表明,熊通领导下的楚国此时已很强大,再次想突破中原门户,争霸称王,引起了中原国家的惊恐,形成了中原人意识中的“南方威胁论”。同时也说明,此时周王室威信更低,国势更加衰弱。

当时,在长江中游、汉水流域至湖北西部、河南南部,邦国林立,有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邓国(在今湖北襄樊市北)、随国(在今湖北随州市)、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等等。

随国是姬姓邦国,与周王室同姓。如果楚国想与周天子对话,在当时来讲,还需中间人的引荐或报告。这是因为“楚子”的身份太低,尽管兵强马壮,但还不足以号令诸侯。有时候,单靠军事实力,是行不通的。既然随国是周王室的同姓国,楚国就可以借助它来实现这一政治需求。再者,随国是当时江汉流域散布在楚国周围的邦国中实力最强的,《左传·桓公六年》言:“汉东之国随为大。”征服了随国,就可以威慑其他邦国,从而为入主中原解决后方问题。所以,熊通三次对随进行征伐。

第一次伐随是在公元前706年(熊通三十五年)。熊通亲自率领楚国军队,浩浩荡荡开向随国边境,打算先谈后打。安营扎寨之后,熊通即派人前往随国迫使随侯进行和谈。随侯一闻熊通亲自挂帅征伐,急忙让少师(官名,具体姓名不详)组织和谈。随国当时有两个重要大臣,一个是主张“民为神主”的季梁,他坚持“亲兄弟之国”的小国外交方针,团结了江东的一些诸侯国,具有“龙头老大”的号召力。对于这次楚国大兵压境,季梁认为,楚国派使臣来和谈,明摆着是不怀好意、来者不善,他建议随国一方面应付,一方面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另一个是目光短浅、骄狂得意的少师,可他是随侯的宠臣,在当朝也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少师主动请求前往与楚国和谈,以探听楚之虚实。

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军中,一个名叫斗伯比的楚国大夫乐得合不拢嘴,他信心十足地向熊通建议:“据我了解,随国这个少师很骄傲,请君王把我们军中的精锐士兵暂时隐藏起来,留下老弱病残的士兵,让这个少师看看,这样,少师肯定会以为楚国摇旗呐喊、兴师动众前来,实际上也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弃小国。小国与随国离心离德,对楚国是非常有利的。当我军和谈达成之后后撤时,随师必前往追赶,然后可大破随军,使我们更有话语权和主动权。”斗伯比的见解是高明的,只有外去其盟国,内趁其矛盾,才能制服随国。

楚王熊通虽然平时显得有些粗暴,但他能够作出符合楚国历史发展的决断,善于听取大臣的良议,这对于诸侯国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熊通采纳了斗伯比的这一建议。

《史记·楚世家》载曰:“(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

少师见到楚国使者,便恭恭敬敬地问道:“我们随国和贵国无冤无仇,你们为何要大兵压境?”楚国使者尊奉熊通的旨意答道:“我们楚国就是你们中原人常言的蛮夷之地,当今诸侯相互争夺,社会动荡不安,我们楚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也有责任维护周天子的尊严,参与中原政治,请周王室给予我们应有的尊号,以便我们更好地行使我们应有的政治使命。现在,就有劳贵国把我们的这一诉求向周天子传达。这样,我们两国更加友好,有利于汉东地区的安宁。”

少师连连称道,代表随国接受楚国的盟约,并在熊通等人的陪同下,亲临楚军营中,观看了楚国军队阵容,不免心里偷着乐:楚国也没什么了不起。

少师返回随国,如实向随侯进行了汇报,认为楚军阵容混乱,不堪一击,何不趁楚军撤退时,给他一个痛击,让楚人再也不敢轻视这些汉东小国。

而季梁明白,楚国这样的安排是有意的,就是想让随国上钩,于是,他劝随侯依然遵守与楚国的盟约,请周天子加封楚国尊号。如果周天子不同意这样做,随也算尽力了,于随无罪;如果周天子准封,那么随国对楚国是一种恩德,两国友好会持续下去。庆幸的是,随侯此次竟没有听从少师,而是遵从了季梁的建议,这样楚、随就避免了一场争斗。斗伯比也知道这定是季梁的谋策。

随侯亲自前往洛邑,向周桓王如实禀报了楚国的“良好政治夙愿”。周桓王一听,很不高兴。当时在座的大臣进言说:“南面楚国已虎视眈眈了,如果加封爵号,等于承认其独霸南面的地位,这样,荆楚如虎添翼,必然成为周王室的隐患。况且,蛮夷之国,是不能享有这样的尊荣的。”于是,周天子当场予以回绝。随侯只好通报楚国,告知周天子的决定。熊通闻讯大怒:“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这是说,楚国先君曾是周文王之师,多次援助周王室,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但只得到了一个子爵封号。现在楚国强大了,南方蛮夷之邦也听从楚的号令,友好相处。既然周天子不给楚封侯,那么楚国便自己加封爵号。于是,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然而,熊通这次僭越称王,并没有引起中原周天子和诸侯国的关注和强烈回应。这让楚武王大为不解,心里也高兴不起来,自己的政治抱负显然没有实现。他以为这是诸侯蔑视他的权威,于是再次召集足智多谋的斗伯比商量对策。斗伯比认为,诸侯确实是在轻视楚王,应该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找一个机会,对某一诸侯敲打一下,迫使各诸侯承认楚王的合法地位。

楚武王同意这样做,于是派使者下帖告知周边侯国,楚国要召开诸侯盟会,各诸侯要按时报到。汉东小国基本都威慑于楚国的强大,不敢不从。诸国国君纷纷亲自带队,提前来到盟会的地方,等待楚武王的发话和号令。而黄、随两国的国君却迟迟未到,这让楚武王很生气。他派人责备黄国和随国,让他们给一个合理的解释。黄国国君连连说“对不起”,由于本国事务繁忙,道路泥泞,没有按时前往参加盟会,下次一定准时,改天将亲自前往楚国向楚王道歉。碰到这样的认错态度,楚武王也只能作出大国的姿态,不再追究。但随国就没这么幸运了,当楚国使者来到随国,责问随国国君为何不去参加盟会时,随侯听从了少师的意见,向楚国使者当面说这是他们故意不去,没有必要接受楚国的这一质问。这正中楚武王下怀,给楚国征讨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楚、随战争就不可避免了,随国也就没有上次那么侥幸了。

既然已无法挽回和平局面,季梁也只能为随国积极谋划备战。他认为,面对楚国的强大攻势,随国不宜急于应战,应先委屈求和,如果不成,楚国的征讨会激怒随国人民,到时随国全体军民会破釜沉舟,誓死抗争。而少师亲眼看到楚军的羸弱,当然不能同意季梁的做法了。况且,二人在随国朝中本来就矛盾重重,少师还想通过此次战役来获得随侯更多的赏识,提高他在随国中的政治地位,也趁机打压季梁这个冤家对头。于是,他积极劝说随侯,认为这是随国翻身的好机会,要与楚国决一死战,洗刷往日的国耻。他的这番慷慨陈词,说得也很动情,随侯很是感动,也就同意了少师的建议。

季梁只能面对现实,但还是不愿意自己的国家遭受灭顶之灾。于是,他提出了对楚的作战方案,即攻击楚军的弱点。当望见楚国军队时,季梁向随侯进言说:“楚人以左为尊,国君也必在左军中,我们不要与楚左军相遇,而要攻击楚军的右方,这样楚右军必败,楚军整体就会撤退。”少师毫不示弱,亦向随侯进言曰:“不和楚王正面交锋,就不能成为与楚国对等的国家。作战以巧取胜,会被天下耻笑。”

随侯又一次听信了这位少师的意见,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少师被楚将斩于车下,而季梁在关键时刻保护随侯,杀出一条血路,侥幸脱险。之后,季梁代表随侯前往楚营求和。楚武王这次真想彻底灭了随国,但他还是听从了斗伯比的建议,再次与随国签订盟约而返回楚国。

十余年后,随国的厄运又来了。周天子对随国奉楚为上国,每年进贡称臣大为不满,严厉警告随侯。随侯很无奈,受着夹板气,一边是自己的雄敌,一边是自己的顶头上司,谁都得罪不起。相比之下,随侯只能向楚国说明原因,请求废除盟约。对于气势正盛的楚国来讲,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于是,楚、随的第三次战争就爆发了。

这时的楚武王,年岁也大了,虽雄心仍在,但岁月不饶人。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的儿子莫傲屈瑕死在了他的前面。

莫傲屈瑕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奉父命出征汉东各小国。有一次讨伐邻近的绞国,两军对峙数月未果。莫傲屈瑕心生一计,让一批老弱残兵故意在绞国城外林中砍伐柴草,而绞国城内早已没有柴草可烧,于是,绞国不得不派人前来抢夺,顺利得手。之后,连续几天都成功获得。莫傲遂派出更多的士兵砍伐柴草,这样绞国也相应增加出城抢夺的人数。等绞国的士兵大捆小捆地往城里扛柴草时,莫傲下令埋伏在城门外的楚国士兵冲进城内,一举歼灭了绞国主力。

当楚国讨伐绞国时,楚东南方的罗国打算偷袭楚国。只是当其探子发现楚军主力没有全部出动,才没敢实施这一作战计划。然而,楚国在一次审问罗国间谍时得知罗国的预谋,楚武王既感到震惊,又非常恼火。区区一个小罗国,竟敢这样对待楚国,哪还有好果子吃。楚武王决定征讨罗国,主帅依然是莫傲屈瑕。

在出征前,楚武王亲自带领儿子检阅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楚军,目的之一,是以此来稳固和提升儿子在楚国的地位。斗伯比见莫傲屈瑕自大,示意他不要太大意,希望他能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理。但此时的莫傲屈瑕已经目无一切,头脑里全部是凯旋的喜悦。随着莫傲屈瑕的远去,斗伯比深深叹息:“此次出征,楚军必然失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