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广播电视与时代环境(1)

时代环境既为广播电视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时代要求。“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它不仅为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经济建设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与命脉。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因此,全党全国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广播电视必须通过有效传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一、经济基础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已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国家硬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前提基础。综观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广播电视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一致的同步性。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广告市场规模的扩大等都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首先,广播电视是高消耗高投入的产业,经济的繁荣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兴起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如广播电视广告的繁荣。中国的广播电视广告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成熟起来的。广电广告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各级电台、电视台财力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呈飞速发展趋势。中国有13亿人口,人民群众对视听文化的巨大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新要求,则是推动广播电视不断发展的市场动力。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电视观众规模为12.82亿人,比上一次统计时的2007年增加7700万人,家庭电视机普及率达接近饱和,三成以上家庭拥有两台及以上电视机。参见张宁、王建宏、赵文江主编:《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全国广播听众总规模为6.6亿人,其中城市听众4.2亿,农村听众2.4亿,受众规模仅次于电视。参见赛立信:《2012中国广播广告影响力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4月。广播电视无论是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代替的。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日常行为,经济活动不仅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物质条件,更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延续。没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就没有广播电视发展壮大的可能。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将逐渐改变依赖政府拨款的单一渠道为多渠道广泛筹措资金,逐步增加广告收入在整个经费中的比重,最终形成包括广告收入在内的多元经费结构。

二、广播电视经济报道促进经济信息的交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这一系列经济方针、目标的落实都迫切需要借助广播电视加强相关的信息传播。

事实上,身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需要在微观上熟悉与经济相关的各种知识信息,也需要在中观上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有较为透彻的理解,更需要在宏观上大体感知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向,以便更好地应对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国家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还是公众生活水准及其消费习惯都与以往大大不同,人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体察和解读,从而消除自身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无知和不安。因此,中国的广播电视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和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和阐释、分析和指导,从而使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并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规范准则,使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深得民意并成为大众的一种自觉意识,使经济建设在国家与民众良好的互动中实现动态有序的健康发展。

(一)在宏观上,广播电视应宣传经济政策,监测经济环境

经济政策指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与运行指导方法的总和。它关系到经济工作的总方向,是指导经济工作的总原则,也是广播电视经济报道的纲领与灵魂。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在经济报道中的首要任务是最迅速、最有效、最深入地将党和政府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方针传递给社会大众,使之成为人们在经济工作、经济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在监测经济环境方面,广播电视应对国内各种经济行为、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从而推动构建一个健康的经济生态环境。这既包括对贯彻中央政策过程中或日常经济工作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和成就进行有针对性、有深度的介绍和报道,从而宣传经济方针、政策的有效性,并借之推动全局,也包括要披露经济工作中的失误和不正之风,从而净化经济建设环境,保障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和正当权益。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还应监测国际经济环境与走势以及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与问题,以利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因应变化,科学决策、趋利避害。

(二)在中观上,广播电视要分析经济现象、指导经济生活

广播电视为经济建设服务,还要挖掘、传播、解读经济生活领域中的重大经济事件、普遍现象,尤其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贴近性解析和阐释,从而促进经济生产、商品流通,引导人民群众合理地生活消费。国家重大经济事件、重大经济现象,是广播电视经济报道的重要内容,把握住这些重大问题,也就把握住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脉搏,从而使广播电视能高瞻远瞩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反映市场经济的走向、社会消费的趋势,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指导人们的经济思考和经济生活。

(三)在微观上,广播电视应传播经济知识、传递经济信息

广播电视对经济知识的传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业务知识,如工农业生产知识、商品知识、商务管理知识等;另一方面是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以及背景介绍等。而无论对哪类知识的传播,广播电视都不应是学校式的纯粹知识理论的直接灌输,而应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形象表达,最终让受众轻松地理解接收。而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经济生活领域中能减少或消除人们认识上不确定性状态的消息和知识,其中包括市场行情、物资供求状况和生产状况;经济决策、经济法规、经济管理状况、经济理论研究动向;自然资源状况、科技发展和规划状况、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心理及习惯以及经济界重要人物的活动,等等。而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使自身对于推动诸多经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起到了特殊重要作用。

总之,中国的广播电视不应仅仅是经济繁荣的“受益者”,同时还应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广播电视应通过各种经济类节目给人民群众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和指导,从而帮助人民群众认知新领域、掌握新信息、了解新政策、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增强决策的理性和科学等多个层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信息需要。广播电视无论是宏观上对经济政策的传达和经济环境的监测,还是中观上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经济生活的指导,乃至微观上对经济知识的传播和经济信息的传递,相互之间不是孑然独立,而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要做到用宏观解读和指导微观,用微观反映和推动宏观,从而提高经济报道的立体感、服务性和指导性。

三、广播电视产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任何事物的为与不为,都离不开一定的时空坐标。广播电视也不例外,其发展路径和目标也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调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业就对其经济功能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但真正意义上的广播电视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而开始的。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广播电视不仅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同时还是一个有着巨大经济潜力的产业,特别是在国内外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自身产业及其相关文化产业,才能不断壮大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后,中国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广播电视传媒也随之从单纯的文化、精神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逐渐向产业经营过渡。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中国产业投入产出表上,首次将广播电视纳入“信息商品化产品”序列;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广播电视明确定位为第三产业,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广播电视可以名正言顺地走产业发展之路。几乎与此同时,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广电业开始走上资本运作之路。

具体来讲,广播电视产业是指围绕广播电视节目(包括广告)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环节进行有经济意义的市场活动,以特殊的价值交换形式向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从广义上讲,广播电视产业还包括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存储、传输、播出、发射、接收和监控等各个环节的设备制造等企业门类。其中,节目、广告、信息、技术、频道、劳务以及资源的开放和利用等共同组成了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内容,而广播电视在其产业经营范围方面,则包括了网台经营、制播分离、频道经营、集团化运作以及各种专业频道、网络公司、节目制作公司、广告经营公司,涵盖了广播电视系统内部与社会性公司机构的各种形态。

在中国,广播电视既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又是一种经营性产业。广播电视传播的产品是一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相融合的信息产品,具有商品性,它能指导经济活动,参与社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绝大多数产品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具有鲜明的产业属性;同时,广播电视作为宣传工具,又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由于集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于一身,因此,可以把广播电视产业称作一种特殊的产业。广播电视产业既是一种文化产业,又是一种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广播电视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既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表现,又是广播电视成为传媒产业的一个重要依据。高鑫、贾秀清主编:《经济·文化与现代电视传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6—317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六大后,中央制定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作为生产、传播各类文化产品的重要部门,广播电视理所当然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对象。根据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随后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广播影视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相关措施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和解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是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重要的指导性文件。2003年6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将传媒业正是纳入文化产业的范畴,其中,广播电视产业又作为文化产业当中的支柱性产业,至此标志着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