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25

第25章 中国广播电视与传媒生态(6)

事实上,由于中国的疆域辽阔、地势复杂、人口众多,为了保证将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规章制度以及知识性、娱乐性的文化综艺节目传送到千家万户,也为了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还为了抵制境外非法广播电视节目对我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侵略,中国广播电视作出了巨大努力:第一,兴建了一座座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广播电视中心台、发射台、差转台、监测台、微波中继站、卫星地球站,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整个中国疆域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而面向人口稀疏地区、西部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的实施,则进一步通过卫星、地面无线及有线等有效技术手段来消除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盲区、盲点”;第二,精心地维护广播电视设备以及传输链路的正常工作,并不断地对既有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与扩建,提高图像及声音广播的质量,从而保证了整个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第三,加大广播电视监测的力度,一方面保证了中央及省级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与覆盖效果,另一方面还可及时地监测并抵抗境外非法广播电视节目的攻击或干扰。

可见,正是由于广播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上述努力,才保证了中国广播电视得以持续、蓬勃、健康地发展。特别是1983年中央37号文件下发以来,中国广播电视进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其中取得的技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见张海涛:《在200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主题报告会上的讲话》(摘录),《广播电视信息》,2007年第4期。

(一)传输覆盖网络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已建成了广播、电视、电影并重,中央、地方,城市、农村,对内、对外并举,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模拟与数字并存的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特别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改变了“外强我弱”的局面,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大大增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能力显著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已能听到10套左右短波广播、每个地市能听到2—3套中波广播、每个县能听到2—3套调频广播。

此外,中国不仅通过卫星、中短波、调频、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迅速扩大广播电视在海外的覆盖范围;还建成了保证传输覆盖网络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全国卫星、有线、无线和海外广播电视监测网,结束了中国广播电视只管发射、不知效果的历史。

(二)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改进

自2003年起,广电技术工作者着手推动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并初步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以信息化带动数字化、以数字化促进信息化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模式,使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成为了多媒体的综合信息终端,初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之路。该终端不仅能够看电视、听广播,还可以开展视频点播、付费电视、银行支付等业务和接收电子政务、生活资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交通旅游、金融股市等各类信息服务。中国广播电视服务方式已从过去单一模拟的服务方式转变为模拟和数字、标清和高清、公益和付费等多种类型并存的服务方式。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地巨大力量改变着广播电视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三)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已于2006年颁布并于2007年8月1日正式实施。至此,中国的卫星、有线、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已全部颁布,中国的广播电视数字化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围绕着数字化发展,广电系统加大了投入创新力度,自主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新一代卫星传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等核心技术。基于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制定并颁布了移动多媒体广播、新一代卫星传输、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等三项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电系统第一次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系统技术标准,是广电系统立足自主创新、立足民族工业,推动广电发展的具体实践,标志着中国广电科研工作已从过去单纯的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研究转变。

在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无论是最基础的数字音视频压缩编解码方法的研究,还是结合国情的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数字化改造以及新型实用系统的建设,自主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随着数字音视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时代最新技术并具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广播电视设备及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广播电视技术系统中,而采用国外先进设备构建的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在系统设计及技术改造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

三、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有线电视已经成为我国家庭入户率最高的信息工具,有线电视网和电信网、计算机网共同构成国家信息化三大基础网络。有线电视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而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也为数字通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支持。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发展这不仅对广播电视的制、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业务管理模式技术框架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数字信号在存储与传输方面都比模拟信号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随着计算机及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起,广播电视技术领域即开始了从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转换的数字化进程。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方面,越来越多的节目制作设备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并实现了制作联网、制播联网,使节目制作效率大为提高,特技效果更加丰富;在广播电视节目及素材的存储方面,越来越多的存储设备也采用了数字存储技术(包括采用新型的存储介质),且由于数字压缩算法的不断优化,数字存储的效率、容量、容错性及可靠性等诸多技术指标也在不断地提高。

在节目播出方面,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台采用了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节目播出系统、硬盘播出系统,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更是使得“安全播出”有了充分的保证;在节目的传输方面,采用数字压缩编码技术,使得在传统的单一模拟频道带宽下即可传输多套数字压缩的广播电视节目,有效地节省了宝贵的频谱资源。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意味着用有限数量的卫星转发器或是有限带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就可以传送更多套数的广播电视节目,使数以亿计的中国广播电视受众有了更多的节目选择余地。

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借助政策给力和科技进步,2012年,作为三网融合的新探索,由多家有线运营商和互联网电视牌照商联合发起的OTT模式大有捷足先登之势。OTT是“Over The Top”的缩写,源于球类运动,是“过顶传球”之意。借喻到网络领域,指服务提供商越过(绕过)运营商经营的业务,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其本质是强调服务与物理网络的无关性。OTT可以提供多样化、互动式、个性化服务,用户能够在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自由切换,尽享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行业普遍认为,移动视频、个性化点播和视频广告这三项业务,将提振OTT运营商的收入。由于数字化应用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显现多样化潜在需求。在大数据支持下,通过对用户需求分析和预测,可以精准把控内容设计、产品类型和广告营销。同时,针对人们新形成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可以用个性化点播服务满足其需要。

国内OTT市场从2011年起步,经过整顿,2012年进入健康、有序发展阶段,OTT-TV用户超过2000万。随着腾讯、联想、小米等IT巨头相继高调进入OTT市场,互联网电视市场备受瞩目。OTT能够提供高清视频点播+应用,在内容和体验上具有市场优势。在这条新兴产业链中,互联网企业将向“终端+平台+应用”方向拓展,意在通过扩张电视机终端用户数,占据智能电视产业链的上位。伴随这股浪潮,一系列融合产品、服务,甚至是涵盖全产业链的收购、合并、重组将层出不断。2012年10月底,百视通和华数传媒分别获批互联网电视机客户端编号及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客户端序列号,有资格先行开展相关业务。这是国家广电总局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发放互联网电视客户端牌照,标志着OTT产业进入合法商用的新阶段。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不仅提出2020年前两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还明确加快宽带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发展时间表、五项重点任务和七个方面的扶持措施。通知强调,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统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网络建设、应用普及、服务创新和产业支撑的协同,综合利用有线、无线技术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这意味着“宽带中国”计划从单一的部门行动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播电视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积极推进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积极推进卫星广播电视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广播电视在传媒新生态环境下发展壮大的不二选择。这将不仅仅使传统广播电视获得新生,还将大大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为持续推进三网融合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