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35

第35章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生产(2)

服务类节目的核心无疑就是“服务”二字,这是广播电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功能的集中体现,因而节目的设置与编排势必紧密围绕“服务”宗旨进行。这种服务意识必须牢固建立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发展具体情况之上,如果节目的服务性不强,受众就无法受益。服务类节目的突出优势就是其即时性与互动性。在与众多媒体的竞争中,广播电视媒体充分发挥其服务属性,在贴近性、伴随性特征的基础上,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办好节目的宗旨。

依据内容的不同,服务节目可以分为实用信息服务与生活服务两种基本类型。实用信息服务节目是把受众需要的、不断变化的某一领域的信息及时、快捷地进行传播,典型的节目如气象预报、股市行情信息、交通状况信息等,其特点为信息更新迅速、实用、形式简洁明晰;生活服务节目则立足于为观众日常生活排忧解难,教授其各种技巧。常见的生活服务节目包括烹调美食节目、家居生活服务节目、健康与心理咨询节目、法律服务节目等,其特点为贴近观众生活,形式生动活泼,着重各种技能技巧的展示和讲解。

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也会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进步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节目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衍生出诸多新的形式和样态。

(一)影响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创新的因素

概括地说,一般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会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影响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发展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对于我们科学准确地研究节目形态,并进一步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主要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求、技术的推动、广播电视自身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驱使,节目作为广播电视最具体、最形象的表现形式,得以呈现出不断变化和革新的历程。

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既受到技术、设备、广电工作者以及受众的制约,同时也深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广电技术和设备是节目制作必备的物质条件,也是节目生产发展的直接影响要素;广电工作者作为节目生产的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知识、专业素质以及才能,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形式和风格甚至品质;受众作为节目的接受主体,对节目形态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受众的接受心理、审美趣味、文化素养等决定了节目的表现方式,而受众对节目的反馈亦是节目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要参考标准。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是影响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基本因素,国家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推动了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指明了方向。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还深受文化传统与其他艺术发展的影响。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受文学、音乐、电影的影响可谓甚深。广播节目中的电影录音剪辑、广播小说、广播剧以及电视节目中的电视散文、音乐电视等形态都表现出与这些艺术形式的交叉和融合。尤其是在文艺节目中,表现出对文学的借鉴和吸收,通过广播电视化的创造性加工,使传统的文化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由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亲近性、题材的丰富性都是围绕当下社会生活呈现出来的,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其中,电视专题片就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形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彼此间的影响日益明显,也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谈话节目(TALKSHOW)、音乐电视(MTV)、真人秀这些节目形态,就是积极向国外节目学习并与本土文化结合而逐渐流行起来的。

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立体式的复杂进程,既要立足于广播电视自身并随着自身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创新,又要广泛吸收、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成果;既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又要脚踏实地立足于本国国情,不断完善和创新节目形态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理念的嬗变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剧,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特别是面临新媒体的强势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呈现新的发展特色和显著变化,但是节目创作理念并未呈现颠覆性的激变状态,而是表现为平稳发展的态势,其中新的尝试亦多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并不完全意味着颠覆和创新,如若把握不慎极有可能导致创作活动的混乱,阻碍广播电视节目健康发展。因此科学的变化应当是以遵循客观规律和节目生产规律为前提,符合节目创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呈现出的具有创新价值的探索。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应正确对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变并不意味着创新,有时甚至可能是反复和倒退,而不变也并不意味着保守落后,反而有时体现出某些具有稳定性的价值。凡属核心价值的不变,就需要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并依此来指导和审视新现象和新问题,这样才能保证节目演进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1.注重时代性与弘扬主旋律

时代性是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非常关键的理念,正是因为时代性的要求,才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新时期节目创作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对节目样式调整和创新上。节目内容设计更加注重时下流行元素,如DJ文化、说唱音乐等在音乐节目中的广泛运用就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关注。另外,节目积极融合时下的新兴话题与社会热点,进行时尚化包装,彰显时代特色。

时代性暗含了发展的要求,作为与时俱进的广播电视节目始终应体现对思想观念的引领。我国逐步进入经济稳步发展时期,同时也经历着社会结构的深入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面临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甚至某些核心价值理念也频频遭受挑战。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就在于通过具体形象的节目形式传播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理念,进而激浊扬清,塑造核心价值体系,这亦是“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贴近时代脉搏,聆听百姓心声”,成为时代性和大众性体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最好注脚。

2.坚持大众化与探索分众化、类型化

广播电视节目的突出特征就是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大众化理念主要体现为节目创作理念以及内容、形式能够彰显大众的审美需要、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及欣赏水平。这一创作理念是节目创作中需要一直重视并加以坚持的理念,从“双百”方针到“二为”方向,再到新时期的“三贴近”,都是这一理念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期,大众化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为对受众互动观念和参与意识的重视。

互动节目在早期广播电视节目中更多体现为一种简单的交流,例如广播点歌节目。这类节目初期主要由受众通过来电、来信的方式点歌,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和网络的兴盛,其互动观念进一步强化。广播节目常常邀请听众参与到其中,由此出现了一批电话连线的情感倾诉节目。这类节目将视线对准底层群众的情感生活和心理状态,采用短信和网络平台进行互动,自此广播节目逐渐走出“我播你听”的传统呆板的传播方式,转向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另外,互动观念和参与意识还集中体现在节目策划层面上,创作人员可以直接到群众中搜集选题,集中提炼观众的意见作为策划参考,进而创作出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样式,来满足最直接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阶层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精神需求,因而按照原来千人一律的创作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原本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优势的大众化创作反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在这种背景下,分众化理念成为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现实选择,而如何处理好大众化与分众化的关系也成为当下节目创作的重要课题。围绕受众进行节目的策划和编排,既彰显了为大众服务的本色,同时也有利于规避市场竞争中的风险。

3.坚守民族化、本土化创作理念与开拓国际化视野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剧,中国广播电视开始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应对这种压力,谋求自身发展的空间,一批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节目脱颖而出,不仅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民族文化是进行节目创作,尤其是文艺节目创作的不竭源泉和艺术宝库。这种民族化意识不仅体现在节目内容上,还在节目的编排意识、包装环节都有所体现。

本土化创作具有亲近性、生动性的表达特点而且富有表现力,合理利用可以增进与受众之间的亲近感,消除心理距离,有利于加强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使其呈现出别样的魅力。如果将民族化、本土化创作视为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防守策略,那么国际化创作视野则可以视为是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主动出击。一方面吸收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从而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4.媒介融合与立足自身特性

媒介融合无疑是当下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挑战和机遇。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冲击,广播电视需要积极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吸收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如建设网络广播电视台、开设手机广播电视等,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进行传播,提升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还呈现出跨媒体、跨领域合作的创作理念。新媒体的出现为广播电视搭建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克服了传统节目一次性消费的弊端,实现下载播放的存储功能,有利于扩大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节目形态的变革,提升了品牌价值和媒介影响力。

5.内容为王与品牌运作理念

内容是节目的核心要素,它是创作理念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受众是否选择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我国的广播电视历来都十分注重节目的内容创作。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如何继续发挥广电节目自身特色和优势,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具体到节目内容创作这一层面,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成为有益的探索。如前所述,在媒介竞争中,左右受众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还是节目内容,因此创作和打造精品节目、精品栏目成为节目创作的共识。精品并不只是停留在外部形式的精致包装上,更反映在内容和品质的精良上。在精品节目基础上进行品牌包装和运作,形成一系列品牌,最终可以衍生出广阔的社会效益和利润空间。品牌意味着品质和信誉,是属于高品质的代言词,只有立足内容,将其做扎实,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品牌打造可以从品牌频道、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等方面考量。

三、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趋势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节目面临着调整与改革,但我们并不能忽视传统广播电视在节目资源中占有的绝对优势。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新媒体的功能多么强大,都要以丰富的节目内容作为支撑。即使在新媒体语境中,节目仍然是以内容为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最为重要的传播阵地,其节目资源十分丰富,其节目质量也是网络视频所无法比拟的。广播电视还拥有经验丰富的节目生产团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支专业高效的制作团队,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广播电视节目代表着社会上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其真实性、权威性已经为大众所认可。此外,广播电视媒体还拥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互联网等节目的生产传播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冲击下,务必要面向广阔的节目市场,以自身优势的调整来争取占据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一)节目内容形式的优化

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者务必明确一个事实,即广播电视节目被制作出来并非单纯供广电媒体播放,其节目市场要比原来广阔许多。这就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者不能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不同网络、不同渠道的节目受众对于节目的特殊要求。只有满足了各类不同受众的需求,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仅是内容,其形式也必须满足受众的要求,如制作通过互联网播出的节目,就应考虑到节目的主题和时长问题,可将节目按照需要分割为几个专题并进行打包。有时电视节目在播放以前可以前期通过互联网播放宣传短片,扩大知晓度。针对手机电视的用户,节目制作者要考虑到观众收看节目时屏幕大小的限制,在节目制作时适当增加中景、近景、特写等画面。其实这也说明无论移动电视、手机电视、IPTV等如何发展,其移动性和互动式是如何的优越,仍然无法代替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