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34

第34章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生产(1)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节目用特指在一个时间段里的播出内容,即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呈现出来的,经过编排制作可以感知、可理解的视听材料。节目构成广播电视传播的主体内容,广播电视机构也正是通过节目实现信息传播以及教育、娱乐、服务等功能,服务于受众和社会。因而,节目可以视为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部分。从生产角度而言,广播电视节目主要是指利用电子科技手段,综合视听表现手法制作出来供人欣赏、传播信息的电子符号系统。节目生产是指由策划、采集、制作、播出、反馈所构成的整个过程,是一项系统工作,最终以视听符号形态将其呈现为文本。节目形态在发展变化的同时,生产过程也面临着改变。广播电视节目既为大众提供各类有效信息,又在不同程度上引导广大受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总的指导方针,服务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已经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特征。

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发展

形态是事物存在的形状或表现,人们总是通过事物的形态来感知和认识事物。同样,人们对广播电视最直接最形象的接受方式就是收听收看其丰富多样的节目形态。简单而言,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就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存在样式和运动状态。从传统意义上讲,节目形态是指广播电视媒体组织传播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播出方式。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传播的具体形态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念和形式互相渗透、相互依存、新陈代谢,繁衍不息。广播电视的发展主要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时代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由此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不断提高,客观上推进节目形态的改革和发展。内在机制主要对广播电视自身而言,同样是一个不断深化与提升的过程,突出表现为对广播电视自身理论的完善与深化,创作理念的继承与创新,从业人员队伍的成熟,以及技术革新与发展等都会对节目形态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一、广播电视节目基本形态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充分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丰富成熟,逐渐形成广播电视界比较普遍认同的“四分法”,即将广播电视节目划分为新闻类、社教类、文娱类、服务类四大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的划分依据主要和广播电视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紧密联系:分别与传播新闻资讯、提供文化娱乐、传承知识与社会教育以及信息服务的社会作用相对应。虽然这种对应不是严格吻合,不同种类的节目与节目的社会功能之间亦有交叉兼容的现象,但不同节目形态承担的社会功能大致是有所侧重的。

(一)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

中国广播电视是党的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闻类节目一直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先导,伴随着广播电视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广播电视传播中最基本的节目形式。这也决定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地位与责任。广播电视最基本的功能是传播信息,一方面党和政府通过新闻发布政令,把重要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也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传递民生民意,表达基层人民的建议和呼声。我国广播事业诞生之初,传播新闻,为党的各项政策宣传服务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具有自身的特征。从媒体属性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于接收、互动性强等特点;从新闻本体而言,提供重要信息、发布政令、宣传与激励,引导舆论等职能标志着新闻的重要作用。因而新闻节目成为广播电视的核心节目形式,相对于其他节目形式而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根据对事实的不同表述形式和处理方法可以分为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评论类新闻节目三大类。

消息类新闻节目是对新近发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作的简明报道,一般是将数十条新闻消息集中组合,进行播出。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另外由于其集中报道的形式,使其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及时满足受众的需求。

评论类节目是就一个新闻事实或数个新闻事实集中归纳,进行分析评说,阐明观点的节目。新闻评论对于社会舆论具有强烈的引导性,被认为是新闻类节目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节目的好坏,往往代表着广播电视机构的舆论引导水平的高低。

专题类新闻节目是对新闻事实作详尽有深度的报道节目,在形态上多以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形式出现。专题报道既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又是对消息类新闻这种简要报道的延伸和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报道新闻事实的节目形式。

在现有社会语境与媒介环境下,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与评论备受网络媒体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挤压,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面对来自媒体竞争以及受众需求上升压力之下的广播电视新闻主动求新求变,积极寻求突破,需要深入开掘广播电视自身的优势,努力开拓广电新闻独有的媒体空间。

(二)广播电视社教类节目

社会教育类节目是指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节目。社会教育类节目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人们传授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宣传某种思想,提倡某种价值观。在我国,社教类节目在教育人民、引导舆论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所以很受重视。

社会教育类节目的主要特点有:传播对象专一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知识性与新闻性的统一,教育规律与广电传播规律的统一。根据传播工具的特性、社会环境的实际以及各广播电台、电视台自身的不同情况,我国社教类节目的主要功能和任务:一是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受众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二是文化知识教育,如一些常规的文化知识、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和业余生活方面的知识等;三是科学技术教育,介绍一些最近的科技成果,和大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科普知识等;四是职业技能教育。社教类节目表现手段相对于新闻类节目而言要更加丰富,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与互动。

对象性节目是根据传播对象进行节目分类的一种方式,属于社教类节目下位的节目族群。它指以特定接受群体为传播对象而开设的节目,目标是为特定受众群体服务,并力求通过节目来培养、塑造一定层次的社会群体,使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能力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根据节目宗旨和对象群体的需求,对象性节目把知识介绍、提供服务,娱乐欣赏以及与对象有关的新闻等结合起来,构成节目板块。使该类节目呈现“社教目的,综合题材”的特征。根据受众不同,对象性节目可以分为青少年节目、老年节目、女性节目、对农节目、少数民族节目、残疾人节目、对港澳台节目、对外节目等。

公众性节目是相对于对象性节目的一个概念,特指那些受众层次多样、内容共用、取向公益的节目。与对象性节目一样,公众性节目不属于形式分类范畴,属于社教类节目下位的另一节目族群。形式上可以是专题,可以是板块,也可以是各类杂糅类型,内容大致包含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法治、社会、文化、环保、生活、体育、健康等各个方面。公众性节目以全社会各阶层受众为服务对象,考量主流传播价值,并不为某一类特定受众群体专门制作,因而不像对象性节目那样刻意营造对象感。

由于社教类节目更多表现为教育性质,因而以往的节目往往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随着节目观念的不断演进,社教类节目中的情感化色彩越发浓厚。更加注重与受众的平等交流,更加亲切自然,传统的“教化”色彩明显减弱。情感是人类最突出的特征,重视人类的情感状态,体现节目制作人文观念的进步。当然,要注意情感表现的“分寸”和“度”,做到不煽情、不矫情、不滥情。

社教类节目近年来还逐渐重视娱乐元素的运用。其中法治类节目以其故事性和悬疑性,吸引不少受众的注意力。故事不仅成为节目的内容,更是节目的结构方式,甚至成为根植其中的节目理念。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注意:一些节目单纯为了追求事件的故事性和悬念性,故意选择一些离奇事件作为讲述内容,刻意设置悬念,放大事件的新奇元素,却忽视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过多呈现出娱乐化倾向,以至于受众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节目中如果由于过多注重叙事技巧而影响节目意义的传达,则是舍本逐末,应当予以纠正。

(三)广播电视文娱类节目

广播电视文娱类节目可以看做文艺类和娱乐类的合称,是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和文化娱乐需求的节目种类。文娱类节目具有综合性的突出特点,几乎所有的文艺形式都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传达给受众;此外,它还有群众性特点。广播电视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是群众方便快捷体验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广播电视文娱类节目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文化娱乐享受,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普及先进文化,促进文艺繁荣,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在传播文化艺术的同时,也对文化艺术内容进行选择,引领新型文化走向,构成繁花似锦、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按照艺术的种类,广播文艺节目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一是音乐节目。主要播出中外各类声乐、器乐作品、音乐知识、音乐家与专题、歌剧舞剧的音乐录音专辑、选曲及音乐故事等。二是戏曲节目。主要播出京剧、昆曲以及各种地方剧中的传统戏和现代戏,介绍戏曲知识、评价剧目、音乐唱腔和演艺等。三是曲艺节目,主要有打鼓、弹词、琴书、评书、相声等。四是文学节目,主要播出文学作品的朗读、播讲和评介。五是电影和话剧的录音剪辑。六是广播剧。

电视文艺节目可分为:电视文学节目、电视戏剧节目、电视音乐节目、电视舞蹈节目、电视杂项类(曲艺、杂剧、杂耍)文艺节目等类别。电视文学节目一般包括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以及综合性电视文学节目等。电视戏剧节目按其“戏剧化”特征,包括了电视剧、电视电影等现已成为独立电视艺术样式的戏剧性作品,也涵盖了电视戏曲等传统戏剧性节目,电视戏曲还可细分为电视戏曲剧目、电视戏曲晚会、电视戏曲集萃、电视专题戏曲。电视音乐节目是以音乐为主体的电视文艺节目,包括对各种音乐风格、音乐表演(声乐、器乐)或录像、歌剧、演唱会,电视音乐片,音乐MTV等围绕音乐元素而展开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舞蹈节目是指以舞蹈的艺术形式为主体的电视文艺节目形式,此类节目以各类舞蹈演出为基本素材,运用电视技术的二次创作,通过电视屏幕播出的电视舞蹈形态。按舞蹈风格可细分为电视民族舞蹈节目、电视芭蕾舞蹈节目、电视社交舞蹈节目、电视现代舞蹈节目、电视新潮舞蹈节目等。电视杂项文艺节目主要是以曲艺、杂剧、杂耍、魔术等文艺形式为素材,运用电视技术进行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传播的电视文艺样式。在文艺界,曲艺、杂技往往并称,细分的子类别包括电视曲艺节目、电视杂技节目、电视魔术节目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审美娱乐要求日益多样化,文娱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相应变化,不断有新的娱乐元素和文艺样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丰富着文艺节目的内涵和外延。例如通过各类游戏、益智节目以及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真人秀”等都反映出节目理念的变化和演进。从节目主体内容和对观众不同的诉求来看,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包含艺术审美和游戏竞赛两大要素。艺术审美是各类综艺节目和文艺片为观众提供的核心内容,也是此类节目基本的价值体现,一个电视文艺节目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是不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基础上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艺术享受。

(四)广播电视服务类节目

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一直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一大重要职能,因而服务类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广播电视媒介为载体,为广大受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各种信息,以及各种直接具体提供服务的节目。其宗旨是通过传播信息,解决受众的各种实际问题,满足社会生活中各种服务需求。

广播电视服务类节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其内容和形式也是不断丰富的。我国开办广播电视节目伊始,就已经有了服务类节目,当时的《节目预告》、《实用知识》、《气象预报》等栏目深受欢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升,相应的服务类节目也在不断发展,不仅品种更加齐全,而且在节目样式的创新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服务的专业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其逐渐成为受众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