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53

第53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体制管理(5)

第三节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目标

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依照中央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总体部署,把握市场经济发展和广播电视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改革途径和举措,适时地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逐步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营体系、政府监管体系和中介社会服务体系,为增强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共同发展、实现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产品的需求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

一、建立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以农村地区为突破,以重点工程为保证,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发展历程。各地按照中央部署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要求,积极实施重点工程建设。与此同时,各地也扩大范围、拓宽渠道,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

(一)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提供保障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讲话》,新华网,2004年2月21日。按照这一定义,中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就是面向全体人民提供广播电视公共产品和服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制、设施、组织机构为核心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

基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涵和特点,支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期有效供给的支撑系统包括:财源保障系统、机构队伍系统、政策法规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内容供给系统、监督评估系统等六个系统。按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流程和逻辑关系,可将这六个系统分列在四个层级上,构成一个根据供给流程依次递进的结构。其中,财源保障、机构队伍保障、政策法规保障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条件,属于第一层级的内容;基础设施保障(即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和发射台站)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硬件”条件,属于第二层级的内容;内容产品供给保障(即广播电视频率频道送达、相关节目播出)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软件”条件,属于第三层级的内容;监督评估保障(即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及监督评估机制)为提高、改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供评价与监督依据,属于第四层级的内容。这四个层级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成完整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于繁荣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是: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捷性原则,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设施,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探索建立长效服务机制,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传输覆盖能力。加快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更新改造步伐,巩固扩大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成全省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增加有线入户率。推广直播卫星接收,增强卫星广播电视传输能力,进一步完善直播卫星村村通服务平台和全国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步伐。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加快推进台内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大规模发展高清电视,推进有线电视和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加速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

2.提升广播电视内容服务能力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内容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办好中央和省级新闻综合及新闻频道频率,扩大覆盖范围,使之成为公众获取信息最重要、最及时的渠道;第二,加强农业频道频率建设,做好中央“三农”宏观政策的发布和解读,深入了解和调查农民受众的需求,传播实用性的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培训,及时发布农业市场信息,满足农民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第三,加强为残疾人、儿童、老年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和少数民族服务的公益性的节目制作;第四,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在遭遇重大紧急或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恐怖袭击时,通过启动广播电视应急系统,引导社会及时处置。

3.推进广播电视重点工程建设

(1)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技术平台,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实现村村通,村村通加快向户户通转变;改善收听收视质量,进一步提高“村村通”覆盖能力和管理水平。

(2)推进西新工程建设

切实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能力、传播能力和覆盖水平。加强藏区和新疆地市、县两级广播电视播出新闻和专题节目的译制能力,实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在藏区和新疆部分地区的覆盖,使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性改观;进一步加强广西、云南等边境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建设。

4.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

努力缩小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城乡差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源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以业务和项目为纽带,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基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特许经营、政策优惠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立包括内容指标、覆盖指标、建设指标、运行保障指标在内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考评体系,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三)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健全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

要建立把政府责任落在实处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建立政府规划、社会监督,以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各级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机构为提供主体,以城乡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管理体制。在职能配置方面,明确赋予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提供公共服务频率频道和相应节目的职能,赋予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机构普遍服务和基本服务的职能,并按照履行职能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资源。为保证提供主体履责,要制订具体、科学、可行的评估标准,完善评估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形成内在动力和外在促力。

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资源,通过城市辐射、资源调剂等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得到均衡发展。与此同时,要针对城乡居民对广播电视节目基本需求的共性与差异性,基于农村居民的特殊需要与普遍需要,提供相应的频率频道和节目。

2.实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多元统筹

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把单一主体转变为多元主体,采取政府购买或有偿公益服务的方式,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类节目制作中来,丰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效率。

财源支撑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利用补贴、奖励、优惠、免税等各种财政手段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多元统筹的公共服务资金渠道,避免过度依赖财政投入。

3.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法规制度

要根据公共服务长效、常态、高效运行的需要,逐步探索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法规体系,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目标、方向、范围、内容、标准、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社会监督、奖惩措施等相关内容,运用更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保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运行与提供,使之不因决策部门注意力的转移而变化,不因政府机构调整而削弱。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得以实现。

二、建立市场运营体系

市场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营销、产品开发、品牌管理等市场开发行为以取得利润或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主要特点是企业着重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广播电视行业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从投资、建设到运营、管理均处在经济政策的制约之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广播电视市场运营体系就是彻底打破原有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实现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一)建立多主体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建立广播电视市场运营体系,就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培育和发展广播电视市场主体,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多主体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结构布局比较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导向作用明显、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市场主体是产业发展核心,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逐步加大广播影视市场的开放力度,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国内外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

电台电视台和广电集团(总台)内重组或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付费电视的开办以中央、省和省会市、计划单列市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广播影视机构、拥有节目内容资源独占优势的国有机构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组建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公司在广播影视系统拥有优先投资权、保证控股和拥有经营管理的实际控制权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

(二)开发新业务,铸造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内容生产、数字新业务和网络服务为重点,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开发新业务,铸造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相继发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从多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特别提出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对扩大对付费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为视听新媒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在此背景下,各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取得重要进展。网络广播电视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地位日益稳固,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扩大较快,IP电视稳步推进,手机电视业务发展迅速,互联网电视步入正规化运营轨道,移动多媒体商业化运营取得一定成效,公共视听载体覆盖人群和终端数量保持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