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学
5613600000071

第71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7)

(二)节目评估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媒更加重视对受众的研究。“传播者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客观地、必然地让位于“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媒体必然要根据受众的需求来决定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节目评估方法开始重视受众的节目评价意见,从引入视听率到满意度的推出,受众调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1.视听率指标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广播电视节目越来越瞄准市场,瞄准目标受众,就越来越重视受众的意见和要求。此时,媒体越来越感觉以前获取受众评价的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媒体开始借鉴国外的受众调查方法,利用节目收视率和收听率数据来研究受众。

20世纪90年代初期,视听率调查还带有很明显的非市场性特征。调查数据主要作为媒体内部分析节目效果的参考,仅相当于媒体的自我反馈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90年代中后期,随着竞争日益白热化。视听率作为反映受众视听行为和偏好的主要指标在节目编排、广告投放决策以及节目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业内人士所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以1997年12月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成立为主要标志,广播电视改变了仅靠受众零星来信反馈意见的落后状况,开始整体上客观、科学地反映受众对节目的评价。

2.满意度指标的提出

单纯的视听率指标本身存在诸多缺陷。于是人们在引入视听率的指标之后,再次引入满意度指标。满意度是测量受众对节目质量的评价,对频道或节目满意程度的指标。在我国香港地区,欣赏指数调查于1989年引进,1991年开始实行。在内地,受众满意度调查是在参照英国BBS欣赏指数调查的基础上推出的,同时从香港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中汲取了一些经验,并结合具体的国情进行了改进。

1999年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委托央视调查咨询中心进行全国观众满意度调查,采用入户问卷的访问的样本调查方式,每季度举行一次。从启动伊始,这项调查就一直在寻求创新。在引进国际上比较通行的一些指标的同时,将评分办法从十分改为百分制;另外让观众选择自己喜欢收看的一定数量的频道和栏目进行评价。这些举措为内地电视的受众调查创新提供了宝贵信息。

从视听率的引入再到满意度的推出,节目评价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此间,广播电视还采用了受众抽样调查、发放节目调查信、召开受众座谈会、组织评审员、建立评估工作站、开展评估周、评估月、由受众评选自己喜爱的节目和组织专家监听、监看与评议节目等多种方法来获取受众和专家对节目的评价。这些做法和过去比较,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把握受众的需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不足也客观存在,如无法进行节目质量的横向比较和排序等等。

(三)节目评估发展的规范化阶段

节目评估体系的逐渐成形是在21世纪初期。随着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需求的增长,媒体开始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全面、系统地考核和评估节目质量,开始考虑如何从理论上对节目评估体系进行探索,并尝试着建立起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节目评估体系。

2001年4月,全国部分广播电台及调查公司的代表,在福建厦门举行“广播节目研讨会”。大家就广播节目评估的概念、构成、各指标的量化及计算方法、运作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次研讨会上,第一次把“投入产出比”这个成本指标纳入节目评估体系。中央电视台实施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方案》中引入成本指标评价是一个亮点。加入这个成本指标后,突出了成本因素,有利于加强成本核算,增收节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实践,“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开始实施。这就是俗称的“三项指标,一把尺子”,所谓三项指标是指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和成本指标,“一把尺子”则是指三者加权后得出的节目最后的评价值。客观评价指标以收视率为主要考核内容,主观评价指标反映的是领导、专家对节目的评价,成本指标体现的是节目的投入产出情况。

200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及淘汰条例》,即俗称的“末位淘汰制”。《条例》实行后,有人评价说:“这是央视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一项强有力的改革。”“栏目质量和每个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各地电台电视台对“三项指标,一把尺子”以及“末位淘汰制”的运用虽有所不同,却使我国节目评估体系的实践与研究得以深化。

总体上看,21世纪初推出的节目评估体系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注重收视率,并将其设为节目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这一方面说明从西方引进的视听率可以从客观上反映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及其市场表现,但同时也为日后“唯收视率论”埋下了隐患。第二个特征是强调节目评估的体系性,不是用单一指标来考量节目的表现,而是综合领导、专家以及投入产出等主要元素来对节目进行评估。这一方面体现了评估体系正逐步走向全面与平衡,另一方面主观评价指标的定义及规范的模糊以及对成本指标的相对轻视,造成这两个指标在实际操作时不能被有效体现。

这一时期节目评估体系的推出和实施,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奠定了以后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体系。

(四)节目评估发展的科学化阶段

广播电视实践及生态变化丰富且复杂,整个行业一直未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规范出台。但整个行业还是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评价指标更为多元和全面,评价方式也更强调可操作性,节目评估体系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发展的阶段。

2005年,由于各家媒体盲目争夺“收视率”,一味追求高的收视份额,导致了“唯收视率”观念盛行。仅仅以收视率作为导向的价值观导致了节目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也导致节目出现“三俗”倾向。出于对“三项指标,一把尺子”和“末位淘汰制”反思,2005年11月,中央电视台提出“绿色收视率”概念。

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回应已出现的过分夸大视听率指标的倾向,体现了一种对视听率认知的反思以及对其作用的理性认识。从这一点上来讲,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但此概念更多体现的是观念上的警示和愿望上的美好,并没有可资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案,因此,也未能使节目评估体系有实质上的提升。

2011年5月,央视推出《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暨年度品牌栏目评选方案(试行)》(以下简称《优化方案》)。该《优化方案》的目的是以评选年度品牌栏目的方式提高节目品质,推进栏目品牌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电视台引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从2011年7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方案暨年度品牌栏目评选办法》进入实施阶段,此举宣告了在央视实施6年之久的“末位淘汰制”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