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谁绑架了中国父母
5622800000001

第1章 不同的同同(1)

孙同同取名孙同同,是很有一番讲究的。唯有认同,才能不同;坚持认同,就一定会大大地不同。向书本学习,向火热的生活学习,凡事认同,凡事正面接受,凡事谢恩,永不抱怨,孙同同获得了很多不一样的成长。坚持坚定目标,坚持简单重复的动作,一切贵在坚持。摸高摸出了喜出望外的身高,游学游出了非凡的生活宽度,用钱用出了真切的生活感受。想到,做到,做完,于是做成。

刘东的女儿叫刘西

我很喜欢文字,但不怎么愿意给人取名。一是取不好,取名很难;二是取好了,也很难被说好。难做又不讨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怎么愿意做了。

我的父母了不起,给我取了个好名字。很多人都说,要是能有我这么个好名字,也会有我这样的出息。我姓孙,祖上规定的第二个字必须是“生”,我父母只能在第三个字上下功夫。说下功夫,其实是我的美好演绎。估计也就是那么随口一喊就出来了,“要生就生龙,我家就叫孙生龙!”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亲,在前面两个字的限制下,大胆地喊出了“孙家生了一条龙”的名字。

我的名字好吗?也好,也不好!我的名字里面,有我父母的抱负和希冀,也就是说有他们要的结果。但是,这个名字有一种取巧的心理在。龙是那么好生的呀?一生就生出了一条龙,太容易了吧!生龙是希冀,成龙要过程。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我大学毕业,娶妻生子了,我要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我要给女儿取个好名字了。名字里要有目标,还要有过程。

我孩子的名字,取得很用心,也很艰难。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生儿子是全家的心愿。取了一百多个名字等待儿子的诞生,其中最满意的叫“孙龙生”。龙生龙,凤生凤啊!得意中,索性把孙子的名字也取了。孙子叫啥?“孙生龙”生了“孙龙生”,孙龙生的儿子还叫“孙生龙”吧。在大家的哄笑中最后改为“孙又龙”。反正是一“龙”到底。

命运弄人啊,生了个女儿。总不能就取个孙生凤吧?男孩子的名字俗透了就大,女孩子的名字还是要有些格调的。想了一个,叫孙力点,小名就叫点点。我那时是语文老师,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谁人能够给文章正确句读,谁就识文得文。人生就是一篇不那么好懂的文章啊,我希冀我的孩子能够认真正确地断句,过好一生。人人都在读,你要成为最有力的那个点。于是就叫孙力点。

大家喊好,我心生忧。我和我老婆,个儿都很不高,孩子的高度有难度,再取个“点点”的名字,显然不合适。否了。我的女儿深秋季节生的,秋季果实累累,冬天紧随其后。我老家在农村,我希望孩子在不忘本的同时,能够时刻有些危机意识,永不自满,勤奋积累。因此取了个名字叫“孙近寒”,小名叫“彤彤”。大名有些冷,小名带些暖。意在告诉孩子,大千世界,矛盾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

上小学了,要报名了,名字又成了大问题。我的同事们都说“孙近寒”太冷,不好。怎么办呢?总不能没有名字上学啊。就这样,小名成了大名,“孙彤彤”就叫了好久。孩子在南京读小学的很多证书上都是“孙彤彤”。

小名成了大名,那万一以后出了大名的我的孩子会不会怪罪我呢?孩子10岁的时候,要到上海去发展了,我感到用“孙彤彤”作名小气了些。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定名“孙同同”。

名字是面子,更是里子。名字变了,名字里的属于里子的东西是要给孩子说明白的。女儿考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专业学习小提琴了,报考和报到时就正式启用“孙同同”。能考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是当地最优秀的。最优秀的过去能否成为最优秀的现在和将来,我在忧虑思考。好的孩子能看到别人的好就会更好,而学艺术的孩子经常是不怎么把别人当回事的。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很重要。于是,我就告诉我的女儿,你的名字中第一个“同”是动词,是“认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第二个“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一切应该认同的人和事”,连起来,就是“你要认同一切应该认同的人和事”。孩子似懂非懂。我接着告诉她,音乐表现最忌讳的就是“同”字,你表达的跟别人的一样,那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暗用数学“负负得正”的原理,你要做个“不同的同同”,唯有认同才能不同。在孩子到上海的第一年的一次获奖领奖会上,我鼓励她说出了她名字的内在,很多老师说,感受到这个孩子的一些不同了。

女儿也很喜欢这个名字。到国外参加比赛,“孙同同”是倒过来念的,“Tong Tong Sun”,哈哈,同同是太阳。女儿还说,目前音乐界最有名的几个都是ABB式的名字,钢琴有郎朗,大提琴有马友友,小提琴有孙同同。哈哈,我大笑。

取名字也难也不难。

一、最后一个字要能张开嘴巴读,要尽量是第一声或第二声,这样才响。

二、不要取生僻的字,名字是用来喊的,人家不认识你孩子的名字,你孩子就自然不经常被人喊起。

三、尽量用简单的字,给到它新意。我堂弟给孩子取的名字不错:唐正,姓唐名正,要他堂堂正正做人。

除了我的女儿,我只给两个孩子取过名:一个是我的外甥,他不满意,我也不满意,我那时就那个水平。另一个是给刘东的女儿取的,叫刘西。爸爸叫东,女儿叫西,对应着生活中的孩子叛逆和事与愿违,大人和孩子都要明白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的简单道理。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父母要多多吸取西方的文化营养,引领孩子成长。要把孩子培养成是东西的东西:人物,而不能培养成不是东西的东西:废物。

什么叫好名字?好名字应该就是一首诗,有情感,有理念,有意境。在好的思想里浸泡过了的名字就叫好。名字虽说是个符号,我想还是应该尽量认真对待的好。好名字会是个好助力。

矮爸妈与高女儿

我的个儿,是个很难让男人建立自信的数字,163.5厘米。每次我填表格,报身高,都一定不敢拉下小数点后面的0.5厘米,身边的人看到听到了都会会心地笑一笑。

父亲去世早,妈妈领着我们兄妹三个,我是老大,自然要带头吃很多辛苦。那个时候生产队里经常在夜里分东西,田间的小道都很窄,30厘米宽的样子,只能容下一个人走路。后半夜了,月明星稀,终于分好了山芋一类的东西,家家户户去的多是壮劳力,一次头就能把所有的东西挑回家。十三四岁的我也逞能,也要一次就搞定。一百多斤的山芋,压得我的肩实在是疼啊!窄小的道上,前后都是人,停也停不下来,停了就要挨人骂,因为没有边走边换肩的技术,换肩也换不了。若干年后,我才渐渐明白,我的矮个儿主要跟重担有关系。再有,一天三顿经常吃不饱也是个原因。

因为身高,的确自卑了很长一段时间。还好,我的老婆没有怎么太在乎我的身高,因为她自己也不怎么高,155厘米,和我一起蛮般配的。我的幸福来得有些侥幸。

婚后就昏了,一直不敢生孩子,很担心孩子的个儿。终于做起了爸爸妈妈,幸福和忧虑一直相伴相生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个很好的身高呢?忧虑担心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啊!不断学习,不断求教,大胆行动,并坚持行动,于是,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了喜出望外的高度。等到现如今我的女儿也是163厘米的净高时,不能不说这是我们的一份骄傲。在任何场合,并肩而行的女性中有大于等于我身高的,我都自然而然地会有一种受压迫的感觉。唯独对于女儿,我期望她更高,期望她天天随我出行。我不想掩饰这种小人得志的心理。我们两个小小个儿的人,合作了个这么大的项目:163厘米高的女儿,容易吗?世人应该包容我们的骄傲啊!女儿是学习小提琴的,需要经常登台。炫目的灯光下,在高跟鞋的帮助下,女儿近似170厘米的高度还是很受欢迎的。再矮了,就真的不大好了啊!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经常个儿不高;个儿高的孩子,经常成绩不大好。什么原因呢?由于应试教育,由于能上不能下的巨大压力,成绩好的孩子只能不断地更加集中精力时间去更好地学习,而很少有时间来休闲玩耍。在学习上投入过多,如果营养不能全面及时地跟上,如果睡眠时间不能充分保证,那孩子的身高自然就会受影响啊!成绩不大好的孩子,往往吃得香而饱,睡得甜而足,自然就个儿高些了啊!我以前经常自我解嘲:“我是向鲁迅和小平同志学习了,我的时间都用来长脑袋,而忘记长身体了。”现在想来,真是荒唐好笑,脑袋也是长在身体上的啊!没有了身体,哪来的脑袋?再说了,聪明的脑袋长在高大的身体上,才能更加方便他人看到,更加有利于脑袋作用的发挥呀!

我女儿的身高,来自于我们真的要她长高。这话不饶舌,很好理解。很多大人也要孩子长高,但只停留在嘴上。我们在2006年之前给孩子的营养,跟很多家庭差不多。只是有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做了,孩子就高了。这就是“摸高”。从孩子会跑会跳开始,我们就教她摸高。在墙壁上,用笔画上一根线,那是她跳一跳就能够着的高度,然后就鼓励她跳。每两个小时摸高50次。这个高度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就在每一个高度线旁写上日期。看到孩子的身高以及摸高的高度在一天天变化着,那的确是件令人十分喜悦的事情。孩子总有不愿意摸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哄,就鼓励,用“一块肥肉搭一块瘦肉”的办法,要求她做完。

2000年,孩子9岁,开始专业学习小提琴。我成了全职爸爸,天天把摸高的任务写在我的工作计划里。同时,严格控制她的作息时间,晚上10点往后,坚决不允许做作业,必须上床睡觉。我和她妈妈经常帮助孩子做作业,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因为学业影响健康。孩子的身体成长很多方面是不可逆的,错过了成长时期是很可怕的,更何况很多作业是机械和无聊的。在家庭经济特别紧张的时期,我们都尽可能给孩子全面充足的营养。记得那时我的妈妈也在上海,妈妈每天计划买菜的钱就5块,但一定是要买块豆腐和几个“鱼脸”回来的。所谓“鱼脸”,就是所有的鱼肉都被割了剩下的那么一点点脸。“鱼脸”很便宜,但并不影响鱼汤的鲜美和女儿的长大。等到2006年夏,我接触到了一些营养师,开始试着给孩子食用一种叫“纽崔莱”的营养食品。我发现纽崔莱真的不是“吹牛”的,孩子又明显长高了不少。

我的女儿除了个儿蛮高外,手指也很长。从孩子一生下来开始,我们一有空就摸、揉、捏她的手指。后来,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的手指特别的长,也特别的灵活,灵活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由于有了我小时候挑担子受压的体验,我就很明白,我的小孩子的双手是学琴的手,极其宝贵,太重太粗的活绝不允许她动手。一起出差,行李箱我都不要求她提。这不是娇惯,是一种应有的保护。为了训练女儿左右手的灵活性,我们就鼓励她两只手交替拿筷子吃饭,效果也很好。

孩子大了,转眼间就成大姑娘了。孩子的成长在点点滴滴,在日日夜夜。我的孩子163厘米的身高,跟更多的孩子比起来不算高,但在父母身高的限制下,不能不算是个难得的海拔。我想了,我做了,我坚持了,于是做到了。

孙同同改名孙穷穷

同同在上海,我在泰州,我们分开快三个月了。2009年10月6日,我们在网上遇到了。我提出用视频看一看。她说:“好啊!”打开了,她能见到我,我不能见到她。我说:“你在耍什么阴谋诡计啊?”她说:“没有啊,你上次给我电脑升级的时候,可能把我的视频软件弄丢了,你的错造成你的损失,不能说我欺负你啊。哈哈!”我无言以对。“爸爸,我该有个手提了,你帮帮我啊!”女儿适时进攻。我随口习惯性地答道:“爸爸最近没有钱,真的,很穷!”女儿大笑,长时间地只笑不语。“爸爸,我们家什么时候有过钱啊?我长这么大,听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家没有钱。”女儿不依不饶,“爸爸,我改名了啊,我不叫孙同同了,我以后就叫孙穷穷算了。”这回轮到我笑了,大笑,我没有想到孩子还跟我幽了一默,这水平还远不在她爸爸之下啊。

女儿说得很对,我们家一直没有钱。我和我爱人是高中同学,都来自农村。我在报社,老婆在银行,两个人的收入应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是勉强维持的水平。女儿专业学习琴了,我辞去工作到上海陪读。孩子在上海的支出一下子又是翻了三番四番,老婆一个人的收入要养活祖孙三代六七口人,难啊,比登天都难!没有钱的日子,给孩子的印象太过深刻了。

女儿说的笑的还远不是这层意思。

我很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孩子能学的没有哪样没有学到。学到容易,学好学成难。我看到很多家庭,也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学不多久,就停了。钢琴成了摆设,舞鞋上了墙灰。孩子的放弃,是家长的过错。别人的过错,要成为我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