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谁绑架了中国父母
5622800000003

第3章 不同的同同(3)

领导有可能出差啊,领导不在家怎么办呢?秘书不能及时顶上,助手助不上力,位就空在那里,没有人补,可孩子的监管、陪伴、引领很多时候又是很需要“全天候”的。于是,在定好位、卡好位的基础上,各自要试着去学习另一个工种的事情。孩子的爸爸不能只会指挥打仗,不会洗衣烧饭啊。妈妈也不能只满足于柴米油盐,也要学会决断与把握。爷爷奶奶不能只会背着书包陪孩子上学放学,也要懂些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功课。

总之,夫妻俩的咬合很重要,要咬合得不留一丝缝隙。情感的咬合,信心的咬合,时间的咬合,爱好的咬合,耐力的咬合,都要咬好合好。

太多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孩子的无所适从。父母各自言行的不一致,父母间想法的不一致,父母和学校老师间的不一致,凡此种种,很是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家长来协调。夫妻间带头咬合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做到自己内心与外在的咬合,还要主动做好父母和老师的咬合。这样咬合的积极影响是,孩子因为父母的合力产生了生产力,孩子也因为父母咬合的示范,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咬合从而产生合作力。

三懂才能三陪

很多家庭都会专门抽人陪护孩子。往往孩子小的时候,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大些了,尤其是小升初、中考、高考之前,会有很多爸爸妈妈专门停下手里的工作,一心陪孩子读书,陪孩子吃,陪孩子住,陪孩子学习。

2002年6月,我的孩子如愿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要不要陪,谁去陪,我们讨论了很久。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是个跟普通小学不一样的学校。孩子有文化课,有专业课,有演出。上课地点,一会在这个教室,一会在那个教室,一会在老师家,一会在剧场。孩子经常也是半天有课,半天没有课。附小和附中就是在一起的一个学校,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早恋在这个学校是很正常的事情,男孩子女孩子手拉手进出校门是一道景致,高年级的孩子到低年级找女朋友的事情经常发生。这是个基本接近真实社会的学校。这个学校之外的我见过的几乎所有学校都很假,提供给孩子的都是一个失真的环境。失真的环境造就的孩子,一旦接触真实——残酷的现实——就会土崩瓦解。陪孩子成长,其实就是陪孩子渐进式地不断接触真实。上音附小附中是个很容易让孩子往两头跑的地方,要么更好,要么更差,一切只因太真实!陪是肯定要陪的,不陪,孩子不废了啊?!

谁去陪呢?到上海了,专门陪了,工作都不干了地陪孩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简单化地去想。培养孩子是不是我们家最大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要不要派最重要的人去?要!谁对我的女儿成长最重要?这个问题,我们思考了很久,迟迟没有答案。我爱人和我是高中同学,虽来自农家,但没有吃过什么大苦,大学毕业分到银行工作,业务不错,为人也很好,我经常是这样介绍她的,“是个一辈子只想在一个单位上班,只想嫁一个丈夫的老实人。”我呢?从小没有爸爸,后来妈妈改嫁了,和继父一直打架,打到大学毕业。小时候成绩很不好,打架斗殴受过处分,初三毕业了26个字母还不认识。贩过菜,做过裁缝。复读考上了高中,后来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分到我打架受处分的学校做老师,做老师又受处分。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学校做学生和做老师的时候分别受到同样的处分:记大过,这在全中国也许绝无仅有啊。再后来到南京教书,到报社,做记者,做编辑,做领导。我阅人无数,吃苦太多,面对再复杂的事情,我都能很快找到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脾气不大好,对人对己要求都很高。遇善不欺,遇邪不怕。

到上海去陪孩子,谁去都麻烦!孩子是女儿,老婆脾气好,培养孩子懂事乖巧成绩好,老婆是能够胜任的。但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才成音乐家,老婆是做不了的。我去陪,我大小是个男人,男人没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那怎么行啊?孩子的发展,需要她身边的这个人,是既能照顾好她的衣食住行,又能够从容面对复杂,引领孩子成长成熟的,是要集多种身份于一体的陪读家长:保姆,保安,老师,朋友。谁去谁都不是最好的家长,谁去都要作改变。就这样,我们家定下来我去上海,我负责陪孩子,孩子在上海出不来,全是我的事情;老婆负责挣钱借钱,没有钱都是她的事情。

现在想来,做成事情其实也不难,只要始终问自己以下三点,及时作调整就行:一、我要什么;二、我正在做什么;三、我正在做的能否达到我想要的。

在上海读书,陪读的情况是以下几种:一、住校;二、请保姆;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阿姨或姑姑;五、妈妈;六、爸爸。六种情况,越往后的比例越小,越往后,也意味着家长的牺牲越多。住校的孩子中,像王晨雨这样有好结果的好孩子极少,她老家江西的,妈妈是老师,爸爸是警察,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到现在高三一直自己一个人打拼。我很感动。住校的孩子,较多的跟旷课吸烟谈恋爱有关系。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陪读的多为女性,爷爷多半也是为了陪奶奶而去上海的。我了解的其他普通学校也是这样。妈妈陪好不好?女性陪好不好?好不好都要看结果的。结果没有来的时候,要预计结果。我家是女儿,如果是妈妈去上海,一开始是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女孩,不久就是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两个女人在一起,容易一个不服一个。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要培养他成人才成人物,都必须较多地融入些男人的特质在其中:男人的梦想和坚强。我很清楚,我的女儿精神上需要爸爸的引领,爸爸做过老师,做过记者,做过领导,江湖经历多,会激发别人的梦想。女孩子的性别会有所局限女孩子的性格,进而影响她的发展,所以,女儿身边,爸爸陪好。当然,像女人的男人是一定不能陪孩子的。像男人的女人,是孩子需要的。女孩子需要爸爸陪,男孩子更需要爸爸陪,男孩子身边尽量不要妈妈陪!真的。

在上海陪读的人,多数不是家里的“一把手”。不重要的在一线,重要的做主的在后方,一线的事情报告到后方,“一把手”不是很清楚前方的情况,很担心“二把手”或“三把手”传递情况有误,于是就放,就挂。而真正的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的,是不允许你回家祖孙几代人开会讨论几天,然后再来报答案的。我们家,我是做主的,我领着我的孩子在上海面对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状况,陪着她把握了一个又一个机会,也培养了她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

什么样的人才能陪孩子吃、住、读呢?三懂的人够格:懂孩子,懂社会,懂教育。没有谁天生就懂,那就缺啥补啥吧。

爸爸老师

小学六年级秋学期,语文一二单元测验,同同得了91分,全班第一。

作文的要求是:在学校里,你已接触了不少老师了;在校外,也一定会有给你以教益,帮助你成长的“老师”。现在,请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作文的提示是:要紧扣给你帮助、教益最大的一件事或两三件事来写,应写出真情实感,切忌泛泛而述。

同同理所当然地想到了我,写得比较真实自然,十分符合老师的要求,所以40分的作文仅仅扣了5分。

我有一个特别的老师,他与我的关系非同寻常,他就是我的爸爸老师。我的爸爸曾经是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后来到了报社做记者编辑,有相当扎实的文字和文学功底,还有一套既科学又简单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他是我见到的最好的老师。

自从我到上海学习,爸爸就天天和我在一起,是个全职爸爸。爸爸不仅要烧饭、洗衣,还得接送我放学上学,一天安排得相当紧凑。每天,爸爸都得写近600字的日记,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点点滴滴。

我所看的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书,都是由爸爸精心挑选的,因为我的时间十分有限啊。拉好琴,休息10分钟的时候,爸爸便会给我一篇文章,让我读,读到不懂的,爸爸就为我分析、讲解,每篇文章都是如此。所以,我的语文水平提高得相当快。另外,爸爸还会写一些名人名言贴在厕所里、厨房里,让我走到哪里就学到哪里。

爸爸还是我的生活老师。在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把所有关于性的话题跟我说了个遍。我的各种烦恼,在爸爸面前总能迎刃而解。每天,爸爸都让我走着上学、放学,为的是能够锻炼好身体。爸爸总是想得那么周到,那么具体。

爸爸一向主张快乐学习,所以我总觉得很快乐。我会好好珍惜这么个好爸爸、好朋友、好老师的。

今天重又读到女儿这篇作文,还是很有感触的。感触之一是,我们当初陪伴孩子的很多做法,孩子是很认同并赞叹的。感触之二是,从这篇作文里,我看到了我的女儿,做事情很在方向上,写作文很扣题,拉曲子也很在风格里。感触之三是,孙同同做事情很实在,写文章也是基本上没有一句废话。

我要补充的是,当初让孩子走路上学放学,目的还不仅仅是锻炼身体。

早上上学的路上,我通常是买好了豆浆包子什么的,陪着她看着她吃完,同时一路上帮着她背英语课文和单词。也有顺着前天晚上的一些重要话题继续深刻谈下去的。一个冬日的早晨,上学的路上,我们又谈起了王健。同同告诉我,王健一段时间曾经很困惑,他不停地问自己,我快乐吗?我以后会快乐吗?我为何要拉琴?我赶紧接话过来,用同样的问题问了同同。同同说:“我很快乐啊,我就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才拉琴的啊。”我说:“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这还不够。”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同同就赶紧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要为了更多人的快乐而拉!”我说:“孩子啊,你真好,有你真好,换个说法吧,好记也上口,就叫为人民服务吧!你要努力,为尽可能多的人民带去真正的艺术享受和快乐。”

回来的路上,就不背英语了。我就问同同今天学校和班上有什么新鲜事,同同也都很愿意说起。我就利用班级新近发生的同同最关心的很多事情,和她一起讨论,陪伴引领她的思想成长。孩子为何到了初中做操就不再那么特别认真了啊?学校有宿舍,为何那么多学生还要租房子住在外面啊?食堂里的师傅,为何看到老师就多给饭菜?为何学校里会停了那么多高档车啊?这些问题,都是我和孩子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孩子读高中了,我已经不怎么陪她了。很难得的,那天我陪她走在放学的路上,再次习惯性地聊开了。每逢学期考试,学校就把一个年级的学生重新打乱了分成甲乙丙三班。一开始大家稀里糊涂的,后来就全明白了。好孩子全在甲班,中等的在乙班,落后生在丙班。每个班级,坐在最后最右边的是最优秀的学生,依次推算每个人就都十分清楚自己在年级的文化成绩名次了。女儿告诉我,三个班级考试前和考试过程中的场景是十分戏剧化的。考试前,甲班所有的同学都在埋头看书,乙班偶尔有人看书,丙班几乎无人看书。考试过程中,甲班所有同学全部安静投入地答题;乙班考了不到一半时间就有人开始玩手机了;丙班开考不久就有人交卷了,也有从头至尾趴在那里睡觉的。我说,学校的这个措施很好,既顾全了同学的面子,回避了按分数排名次给学生制造的心理压力,同时又有效地保证了考场纪律,避免了作弊现象。

最近读到了同同在另一篇作文里的一句话:“我有像老师一样的父母,更有像父母一样的老师,我很幸运,我要加油!”读到这样的话语,我们无限欣慰,更有无限感慨。

三字真经:往回拉

孩子不管多大了,总是有些个性是最突出的。做个有心的家长,也来做回作业吧:一、请认真思考,并用形容词明确写出你孩子五个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二、请给这五个形容词找出它的反义词;三、请用最短的时间,把你的孩子拉到反义词要求的方向。

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家长会,老师经常请我谈些想法和建议什么的。我轻易是不说的,我说话是有原则的,说了没有人听的时候,一般是不开口的。大家都是家长,凭什么要听你的?生活中是很少有家长真正愿意去听别的家长谈育儿经的。那次,盛情难却,主要是为了配合老师工作,我主要就讲了“往回拉”的意义和做法。

为何要往回拉呢?我们先来看看面粉是如何变成面条的。面粉是散的,水也是散的,散的面粉加入散的水,在和面之后,变成面条之前,一直要经历一系列动作,那就是“不断变形”。只有经过反复揉捏挤压的面团,最后才能形成韧性,变成面条。我的女儿放暑假,我请了两个大学生在家陪伴她,教她美术。我们一家和这两个小老师相处得很好。暑假结束,老师要走了,临别的晚上,她们很认真地把我们夫妻俩叫到她们的房间,“孙老师,你们家孙同同,真的很聪明,有句话不知当讲不该讲。”“讲,大胆地讲!”“你们给她的规矩太多了些,不要管她太多。”小老师,大实话,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我家是女儿,女孩子就是要秀气文静些,我的目标看似很低其实蛮高,我是要培养一个能走得进人家家门的儿媳妇的啊!懂礼数,守规矩,有修养,是我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小老师的话,一定是发自肺腑的,我一定是度没有把握好,我肯定错了。我开始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