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人物评传
5623000000006

第6章 上古帝王及贤相名流(19人)(5)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郷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汤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革命者。《周易·革卦·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武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更在于其“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性质。在鬼神和天命观念为主导的时代,敢于革命,这确实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庙号太祖,史称商汤、成汤、汤武、成唐等,殷墟甲骨文中称成、唐、大乙。他出生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后迁居亳。夏朝末年,汤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以商为氏的氏族部落首领,称臣于夏。夏桀在位期间,“不务德而武伤百姓”,天下诸侯方国众叛亲离,商汤趁机发动革命,用武力推翻了夏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他为商朝的第一个王。

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为上古太皞时九夷的一支。传说商的始祖是契,契是帝喾的后裔,帝喾的妻子简狄在海边洗澡时吞食了玄鸟卵而怀孕生契。这个传说反映了商族是以燕子为氏族图腾的,也反映了商族在契以前还未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从契开始,商族才正式进入父子相承的父系氏族社会。尧、舜时期,契作为东方氏族部落的代表进入华夏部落联盟的议事决策机构,后来他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民俗教化事务,并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由于契为商族的发展开创了局面,打下了基础,因此商人把他奉为始兴之祖。“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诗经·商颂·玄鸟》。)。”

由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正好与夏王朝相始终。商族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夏朝末年,已经成为东方一个势力强大的方国。当时,以夏桀为首的奴隶主贵族骄奢淫逸,残暴无道,不仅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也引起所属部落方国的不满和怨恨。在这样的形势下,商汤表面上臣服于夏,暗地里已经开始进行灭夏准备。他先在商丘旧邑的基础上兴建亳邑(今河南商丘北),作为新都。然后他以亳邑为中心,囤积粮草,扩充人马,训练军队。当济泗一带的许多方国纷纷叛离夏桀时,他主动与他们结成同盟,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还利用夏王朝授予“得专征伐”的特权(《史记·殷本纪》。),通过武力征服周边的小国。商族部落的发展与壮大,引起了夏桀的警觉,他为了压制反叛的东方诸多方国,专门在有仍举行了一次诸侯盟会,结果激起有缗氏族(今山东金乡县东北)的反叛。夏桀发兵攻打有缗氏,虽然有缗氏战败,但夏王朝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商汤趁机发展自己的力量,与夏王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商汤深知,要战胜强大的夏桀,必须得到诸侯方国和天下民众的支持。因此他布德施惠,轻赋薄敛,笼络人心。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商汤外出巡游,走到山林之中,看见一个农夫正在布网捕捉飞鸟,网张四面,密不透风。他立即让人把网撤除三面,只留一面,跪在地上祷告道:“天上飞的和地下跑的鸟儿啊,你们想往左飞就往左飞,想往右飞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往网里飞吧。”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各个部落之间传开了,部落首领们一致认为商汤是一个仁慈之君,于是纷纷叛离夏桀,归附于他(《史记·殷本纪》。)。这个故事虽然有演绎的成分,但至少说明商汤在与夏桀的斗争中是非常关切民生的。

商汤还非常重视任用贤人。孟子说:“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离娄章句下》。)。”这里的“方”是“常”的意思,《焦循正义》解作“惟贤则立,而无常法”。商汤重用的两位贤臣,一个是左相仲虺,一个是右相伊尹,他们两人的出生截然不同:仲虺是夏朝贵族出生,其祖先奚仲曾当过夏朝的车正;伊尹则出生卑微,“天下之贱人”,曾“耕于有莘之野”,后来又给人当过割肉切菜的厨子,但是他“乐尧舜之道”,自诩为“先知先觉(《孟子·万章章句上》。)”。商汤求贤若渴,曾多次拜访他,请他出仕为官,辅佐自己。《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商汤要去拜访伊尹,让彭氏之子驾车,半道上彭氏之子问道:“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要去拜访伊尹。”彭氏之子听说去见伊尹,便轻蔑地说:“伊尹只不过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下人,您如果要见他,何必亲自前往?只需下令召见,他就觉得万分荣幸了!”商汤听后非常生气,他说:“你目光短浅,能懂什么?比方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能使人耳聪目明,我当然要想方设法得到这种药。伊尹对于我们商国来说,就是这种良医善药,而你却不让我去拜访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说完,他让彭氏之子下车,不要他驾车了(《墨子·贵义》。)。

商汤在用人问题上不拘一格,唯贤是举,特别是他对于出身卑微的伊尹,敢于突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启用,显示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开阔的用人视野。在以后灭夏的斗争中,伊尹帮助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商汤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同盟越聚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他认为主动向夏桀发起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便开始正式实施灭夏行动。按照伊尹的谋划,商汤采取的是逐个翦除夏桀羽翼,逐步削弱夏朝势力,最终取而代之的策略。

商汤的第一个征伐对象是紧邻的葛邦(今河南宁陵县北)。葛邦是夏王朝所属的一个小邦国,位于亳邑西面,是东方通往夏都的必经之路。为了打开进攻夏都的通道,商汤对葛邦一直采取怀柔政策,希望葛人能归顺自己。葛邦首领是一个放浪无礼的人,平时也不祭祀鬼神,经常派人掳掠商人的财物,还残忍地杀死了给田间劳作的人们送饭菜的孩童。对于葛人残暴无耻的行为,商汤实在忍无可忍,如果连自己子民的生命财产都不能保护,怎么可能征服天下呢?于是他决定立即出兵讨伐葛邦,很快用武力征服了第一个夏属邦国《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灭葛初战告捷后,商汤又联合东方四十多个诸侯方国对韦、顾和昆吾这三个藩卫夏都的重要方国发起大规模进攻。韦即豕韦(今河南滑县东),滨于大河东岸;顾的领地在大野泽北面的济水沿岸(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的领地在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南),位于兖豫平原的中心地带。这三个方国分据兖豫大平原,与夏朝联系密切,是夏朝统治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号称“夏伯”的昆吾,不仅地广人众,而且势力强大,是商汤最大的劲敌。(《诗经》中对商汤伐夏进行了生动地描绘:“武王载斾《史记·殷本纪》:“于是汤曰‘吾甚武’,号为武王。)”,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经·商颂·长发》。)。”诗中从正面渲染了商汤起兵伐夏“如火烈烈”的气势,同时又把韦、顾、昆吾三个方国比喻为夏朝这棵老树根上长出的三枝新芽,它们终将连同老树一起被商汤砍伐消灭。在争夺中原的战争中,商汤的军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很快就征服了韦、顾和昆吾等部落,“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孟子后来在总结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时说:“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在力量对比上,商汤此时确实弱于夏桀,但是夏桀实行残暴无道的统治,致使众叛亲离,天怒人怨,这才是导致他在战场上一再失利的根本原因。

韦、顾和昆吾三国被剿灭后,夏王朝失去了东部的重要屏障,完全处于正面受敌的境地。商汤的统治领地则大大扩大,归附他的诸侯方国也越来越多,但是他及时听取了伊尹的建议,暂时避免与夏王朝正面交锋,而是采取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办法。他先停止向夏朝纳贡,以观察夏桀的反应。夏桀果然大怒,下令“起九夷之师”征伐商汤。商汤见九夷部落仍然听命于夏桀,自己可能腹背受敌,于是又假意臣服,恢复纳贡。为了迷惑夏桀,商汤专门到夏都去向夏桀请罪(《史记》中说是夏桀在夏都召见他,而后将其囚禁),被夏桀囚禁在夏台(钧台)。后来他又派伊尹到夏桀身边供职,以便准确掌握夏桀的动向。孟子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伊尹频繁往来于商汤与夏桀之间,必定带有某种目的,因此后人推论这是商汤实施的“谍战”。第二年,商汤又停止向夏朝纳贡,夏桀再次会盟诸侯方国,征调力量讨伐商汤,但此时大多数诸侯方国已经归附商汤,不再听从他的命令了。商汤见天下诸侯纷纷叛夏归己,夏桀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便打出顺从天意、为民除暴的旗号,正式兴兵讨伐夏桀。

夏、商之间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距夏都不远的鸣条之野(今河南封丘东),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750—1700年间,史称“鸣条之战”。商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众多诸侯方国组成的联盟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夏都进发,由七十辆战车和六千步卒组成的精锐部队冲在战阵最前面,夏桀则调集了夏王朝全部主力军队在王都郊外集结,两军对垒于鸣条之野。

会战之前,商汤为了鼓舞商军和诸侯各部士气,在誓师大会上发布了战争动员令,这份动员令被命名为《汤誓》,收录在《尚书》中。从《汤誓》内容和文法来看,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孟子》书中曾引用文中的句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直接说商汤“以告令师,作《汤誓》(《史记·殷本纪》。)”,可见其内容基本是真实可信的。商汤首先向众人说明伐桀灭夏的原因——“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然后历数夏桀“不恤我众”、“舍我穑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等种种暴政罪行,同时也表达了民众反叛夏桀的强烈呼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最后他打出“天命”和“上帝”的旗号,表明起兵讨伐夏桀是奉行上天指令,“致天之罚”,所以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血战到底!

商汤的军队经过动员后,群情激奋,士气大振,而夏桀的军队则士气低落,心怀怨恨。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好遇到了雷雨天气,商军在狂风暴雨中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夏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夏军很快就败下阵来,溃不成军,夏桀带领五百残军仓皇逃亡到三嵏(今山东定陶北)。商汤率军追至三嵏,杀死三嵏的首领,再败夏军。夏桀只得继续向南逃奔至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商汤追至南巢,将其捕获,此时夏桀后悔至极,他对人说:“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夏本纪》。)。”后来商汤将夏桀囚禁在亭山,平定天下后将其杀死。至此汤武革命成功,持续近四百年统治的夏王朝被彻底推翻。

“鸣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从作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商汤并不占有优势。但是从战略谋划与战术运用来看,商汤做得非常成功。首先,他在战略上重视这场战争,把战争的性质上升到“致天之罚”的高度,以此来打消顾虑,动员军队;其次,战前准备工作非常细致完善,尤其是对于敌方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做到准确无误,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再次,战术运用得当,他指挥军队向西迂回,避实就虚,选择夏军的薄弱环节发起进攻,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奇效。

商汤灭夏以后,回师亳邑,召开了“万方”大会(“亳之会”),他在会上发布《汤诰》,告诫所有归顺于商朝的诸侯方国不要非法无度,放纵享乐,各自要遵守常法,以承受上天赐予的福命。天下诸侯纷纷表示臣服商朝,共同推举商汤为天下之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建立后,商汤时刻警醒自己要以夏为鉴,修德宽政,施惠于民。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大夫臧文仲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通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蔡国声子也说:“《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此汤所以获大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可见,后人对商汤推行德政、以刑罚劝赏诸侯、以仁慈体恤下民的做法是充分认可的。

《易大传》中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连带了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个是天命,一个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