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其心无住
5666300000072

第72章 理是顿悟事需渐修(3)

问:十地顿超指的是什么?是理上的悟,还是功夫?

师:是思想境界。但没有到达到一定程度是超不了的。本身没有十地的基础,又如何能超十地?十地就像一个平台,你还没到达这个平台,又如何超越这个平台?连基础的功夫都没有,见地都没有,怎么超呢?我们刚开始修,就是修自己的习气毛病和各方面的嗜好。你的习气毛病越少,嗜好越少,你离道就越近,你的真我就越快现前;你的习气毛病越多,嗜好越多,你的真我完全与嗜好融为一体了,你就无法超越。但是,当修到一定程度,你能走进去再走出来时,即便有任何爱好,也是与道融为一体的。因为爱好本身就是道的显现。可是我们还没有走进去再走出来,这时候的爱好是脱离道的。

问:您说南宗惠能的手下在生命大限来的时候,个个手忙脚乱。而北宗神秀的手下个个都是坐脱立亡。请问后来的五宗七派是神秀的传承,还是惠能的传承?

师:六祖惠能。

问:可是在《五灯会元》上记载,明清的禅师全是惠能这一派的徒孙,而北宗神秀门下这一派却没有留下一个真正的法子。

师:禅宗在惠能的徒子这一代被推向了顶峰,在徒孙这一代开始衰败、消亡。但是到了南禅第四代,大家已经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只顿悟不做功夫不行,必须摒弃这种口头禅、不做功夫的流弊,理上一旦明了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功夫,所以这时候就开始改革,将理与事相结合,使禅宗得以延续至今。

问:刚才说六祖一派以理上为主,不讲做功夫。请问这是上师自己的观点,还是禅宗记载的祖师的观点?

师:我的观点。

问:六祖及其徒孙的修行方法与您的一致吗?

师:不一致,否则我就是六祖了。

问:那六祖惠能这一派主张悟后起修又怎么讲?

师:我也主张悟后起修啊,而且我特别强调悟后起修。我也主张理是顿悟,事需渐修。可是现在的人都只求悟,不注重修,那有什么用呢?

问:是不是现在的人认为顿悟后就没事了?

师:不累积到一定程度怎么可能顿悟呢?就像烧开水一样,不持续地烧火使水达到沸点,水怎么会开呢?水之所以会开,说明已经烧了一定的时间,比如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才突然开了。顿悟也是渐修累积的结果。

问:请问南派惠能与北派神秀的修法,以您的观点,那个更纯正?

师:他们两个是一个法门,把他们分开,这个法门就不完整,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法门。

问:也就是他们是一样的?

师:他们两个完全一样,如果把他们两个拆开,就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法门。

问:既然一样,为什么五祖不把衣钵传给神秀,而传给了惠能?

师:神秀讲的是因地,惠能讲的是果地。我相信如果当初五祖让惠能先开口,得衣钵的必定是神秀。可是神秀先开口,惠能看完神秀的偈子后,在他的基础上才创作了那首偈子。

问:他俩的偈子有什么区别?

师:一个讲因,入手处;一个讲果,圆满后。

问:您说一个讲因一个讲果,是您自己的理解,还是他们两个的真实境界有差别?

师:我讲的都是我吃进去再吐出来的东西。

问:可是在五祖的判断里,神秀的偈子根本没有开悟。

师:那只是后人说五祖,万行就说神秀开悟了。

问:天台宗讲的“六即佛”,其中的“理即佛”是否就像六祖在见地上已成佛的意思?如果要即生成佛,该如何做?六祖和神秀两个是理即佛,还是即生成佛?

师:天台宗讲的六即佛,最后必须在功夫上圆满,功夫上不圆满,都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但是见地不正,功夫也不会圆满。到一定层次,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理还是理,功夫还是功夫。为什么佛教讲四禅八定是共法?所有的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锡克教、婆罗门教等,所修的四禅八定完全一样,四禅八定并没有脱离心意识。

问:为什么《圆觉经》上说佛与众生没有差别?

师:那是在果位上讲没有差别,果位以下,每下一个台阶都有差别。就像佛的三身四智,在未证得之前全都有差别,一旦获得三身四智,在这个平台上就没有差别了。

问:在因地起修时,佛和众生是有差别的吗?

师:有差别,但只要到达果位就没有差别了。

问:六祖一派和神秀一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师:没有区别。

问:刚才您说每个众生修行都有差别,现在又说没差别了,请问为什么您说话前后矛盾?

师:每个众生都有差别,根性不一样,选择的法门不一样,当然有差别。

问:弟子不这么认为。

师:说来与我听听。

问:《圆觉经》上说得很清楚,众生五性差别,外道种性、凡夫种性、如来种性先不谈,就说声闻种性和菩萨种性吧。声闻种性是先断事障,后断理障。菩萨种性是先断理障,后断事障。声闻是先修四禅八定,后修三昧,断除贪嗔痴后才开悟成佛。菩萨种性是以般若智慧单刀直入,先见本来面目,然后再用自己的般若智慧断尽烦恼而成就。

师:圆觉经上讲的无性差别,指的是众生的本来面目与佛的本来面目没有差别。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但我们的佛性和已经成就的佛的佛性是没有差别的,也就是当初六祖见到五祖时说的“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问:请问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

师:如来禅偏重接引众生,或者说倾向于随缘普度。祖师禅的侧重点不在普度,他打出去,你能接住,他就跟你讲,你接不住,他就不跟你讲——这就是祖师禅。如来禅,他打出去你接不住,他会想办法让你接住,偏重于普度。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

问:《禅宗录》上记载,大皋和尚说祖师禅胜过如来禅,请问胜在什么地方?

师:祖师禅是利根器人学的。根器不利就学如来禅。如来禅是有修有证。祖师禅是无修无证,只见本来,即告功成。

问:大皋和尚是如来禅还是祖师禅?

师:他超越了一切禅,不能用一个概念给他套上。

问:生活禅、安详禅,祖师禅、如来禅之间有什么区别?

师:生活禅是民国年间才提倡的,因为捕捉不到祖师禅和如来禅,才不得不喊生活禅。

问:您是属于如来禅还是祖师禅?

师:我哪个禅都靠不上。

问:上师是有修有证,还是无修无证?

师:有修有证。

问:有修有证就是有所得,对吗?

师:有所得。

问:佛经上讲无所得才是无上正觉,有所得即是增上慢人。

师:那是佛,不是我呀,万行是有所得啊!悉达多讲悉达多的感受,万行讲万行的感受,就如同你讲你的感受一样。但是今天晚上你一直在讲别人的东西,你应该讲讲你自己的东西、你的观点。

答:上师的观点就是弟子的观点!

师:我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就像我们都吃一碗饭,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会一样吗?我们每个人吃这碗饭都应该有自己的感受。你不能说你吃这碗饭没有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或者悉达多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对与错且不说,只要你吃了这碗饭就应该有感受。你做了一件事就应该有体验。如果说你的体验和悉达多的一模一样,恐怕大家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问:弟子当初的问话就是感受,弟子的感受都在问话之中。

2011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