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5日
师:堂上坐禅,堂下禅做,朝朝如是,勿忘这个。哪一个?自在!自在否?自在?不自在?何以自在?何以不自在?觉照!有觉有照,方自在;有觉无照,不自在;有照无觉,还是不自在。
问:您能讲一下“堂上坐禅,堂下禅做”的意思吗?
师:它的意思是说,打坐的时候,在禅座上炼心;下座之后,在事上炼心。禅堂里打坐是在炼,在外面做事还是在炼。这个道理就相当于打坐是在磨刀,下座之后是用刀。会用刀的人,刀越用越锋利。你们知道砍木头是怎么砍的吗?
答:斜着砍。
师:非常正确。
问:上师经常讲如果没有入道,就不能叫在修行。那么入道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
师:首先是管住自己的身口意。佛教的观点:对方造业是因为你没有管好自己的身口意,给了对方一个造业的机会。所以说对方有多大业障,你也有多大业障。这就是我们菩萨戒上说的“若自做,若教他做,见做随喜……”。你以为你没有直接参与,就没有罪过了吗?你间接参与了,你给人家提供了方便,你一样有罪过!
属于你工作范围的事你不知道,这就是你最大的过错。竟然有些愚昧无知的人可以很坦然地说:“我不知道。”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身口意还能干什么呢?本分都守不住,谈何“做人”?谈何“修道”?
问:在家居士修行经常会懈怠,是见地不够清楚,还是信心不足?
师:因为你有自己的事业,没有把修行当作你真正追求的主业,所以你就容易懈怠。如果你明白修的是什么,你找到了生活禅、工作禅,就不会懈怠了。
问:请您开示何为虔信,何为迷信。
师:正知才能虔信,邪见就是迷信。修学佛法,一切都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如果你没有正知正见,你所了解、所获取的全都是不正确的。佛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学佛是让人超越,让人解脱的,讲的东西不要束缚人家,不要给人家套枷锁,造成心理负担。
如果理念没有形成,还可以教一教。可是很多人基本理念已经形成,脑袋已经被这些观念占满了,什么东西都输入不进去。既然你来到东华寺,就把你的东西放下,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如果你觉得不好,再把原来的东西搬回去。为什么佛法是讲“放下”,而不是讲“放弃”呢?如果你认为你的东西好,你可以把人家的东西先听完,然后再去否定它。不要带着我执去参学,去了以后什么都听不进去,那还叫参学吗?
问: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佛呢?
师:成佛,那需要何等的气派,何等的胸襟!我们现在所谓的“学佛”,真的是好高骛远!人的基本规则我们都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遵守,还学什么佛呀!一个错误在我们身上屡次三番地犯,一辈子都在犯同一个错误,有谁是真的想修证自己,想改造自己呢?
不管你多么努力,多么虔诚,你不具备正知正见,再努力也没有用,还会离道越来越远。如果你具备了正知正见,再加上虔诚的努力,你离道就会越来越近。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他人的缺点,说明你根本没有进入自己内在的心灵空间。你不能进入自己内在的空间,你也就不能进入他人内在的空间。可是有个别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却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实际上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你所谓看到别人的缺点,只是看到别人表面上的缺点,人家骨子里的缺点你还是看不到。
修、修、修,有什么好修的呢?你们每天都在修什么呀?你以为每天打打坐,念念咒语,就是修行了?你不针对你的缺点,不针对你的恶习,不针对你薄弱的一面去努力,都不叫修行。
古人一心为道,向内寻找,整天深入到内在的三摩地中,无暇顾及外表的东西。我们现在倒好,内在没有深入进去,连外表也不愿意去维护。实际上就大乘佛法来讲,内外是一体的,你修整你的外在,同时就意味着你在修整你的内在;你修整你的内在,也要从你的外在着手。
一个学佛的人内在是非常宁静的,言行举止都非常的缓慢轻柔。可是最没规矩的就是学佛的人,最没规矩的就是出家人。世间的规则你都不愿意遵守,怎么能进入出世间的大道呢?佛法的体、相、用都是建立在娑婆世界。佛法修于世间,超越于世间,最后又回到世间。
既然出了家,世俗的功名利禄、亲情……什么都没有获得,如果修行上再不成就,那还叫解脱吗?我们整天说“难得糊涂”,谁能把这几句话完整地说出来啊?
答: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
问:请师父指导修行的次第。
师:首先要明白修行的方向。如果修行的方向你不明白,千万不要轻易迈步。过去祖师的观点是:你的见地达到了,你的师父才跟你讲佛法。如果你没有见地,或者你的见地低于你的师父,你的师父还不能跟你讲佛法。
祖师讲:“十年学见地,三年修功夫。”实际上这还是一种保守的讲法。如果你花十年学见地,你的功夫一年就上去了。我们的功夫之所以上不去,就是见地没有培养起来。为什么有些学佛的人越学越累,越学,套的枷锁越多呢?就是因为见地不对。一个见地明确的人,怎么会不能解脱呢?即便在功夫上不能解脱,在理论上也应该能解脱啊。可是我们连理论上的解脱都达不到!
佛法是最真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你修到什么层次,有什么功夫,一出手,一开口,明眼人就知道。你以为像我们这样每天穿着袈裟,盘着腿,手里拿着念珠“叽里呱啦,叽里呱啦”地念一辈子,连自己都不知道念的是什么,这样下去就能解脱吗?你要尽一切努力培养你的真功夫,培养你的见地!
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智慧,不是靠你自己来评说,而是把你做的事情摆出来,让人家评定,以事实为依据。你所做的事为载体,离开了这个载体,你的价值、你的智慧就体现不出来。
佛法是讲“用”,讲“自在”的。你自不自在?你不自在,就没有用,就是假的;起了大用就自在,因为你有了觉照功夫。你人坐在这里,你的心、你的真我也在这里,你就自在。自在是有多重含义的。《心经》一上来就说“观自在”,为什么不说“自在观”呢?你已经自在了,还观它干什么呀?正因为我们不自在才要观,才要去寻找那个自在的东西,寻找那个清净、不染污的东西。何为观呢?用眼为看,用心为观。用心才能观到那个自在的东西,才能观到那个“圆坨坨,光灿灿”的东西。
你以为骂几句人就造口业了?佛法讲起心动念;你起什么心,动什么念,就结什么果。文殊菩萨手里拿的宝剑就是专门用来杀人的。当然你们也能找到你们的依据:“她是菩萨,杀人不会有因果,不会下地狱。”为什么她是菩萨呢?她有那个境界,有那个胆识,有那个魄力!为什么她有的你没有呢?因为你过于明哲保身,瞻前顾后,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处处想维护自己的形象,证明自己的修为高。你从来没做过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事,你的修为体现在哪里?你从来没有起用过,有什么价值呢?价值是建立在你起用的基础上。
你们可以回忆一下:在你们读书的生涯中,哪一类型的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严厉的老师。
师:为什么严厉的老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为什么用筷子给你夹肉的人你记不得;用筷子打你的人你记得呢?——这就是人性的另一面。所以在我们读书的生涯中,触动我们心灵的老师我们记得多,对我们好的老师我们记得少。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按佛法的观点来讲,如果你超越了四禅八定,即使把你放进再坏的环境,你也仍然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左右。因为你有自己的正知正见,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可以做到同流而不合污,随缘而心不变。在四禅八定之前都是被环境所转。过了四禅八定,你就能转境,就真的当家做主了!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对人性的这一面不了解,想超越自己,想洞察三世,那真的是妄谈哪!世间上最高的学问就是“人”这门学问。
问:请问何为正知正见?如何才能做到正知正见呢?
师:无知而知,无见而见。小到各行各业的规则,大到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能遵循这些规则与规律,就是正知正见。为什么社会会稳定呢?因为我们遵守了规则。为什么这个团体会紊乱呢?因为我们违背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