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不久,余杭县报上来一桩大案,他阅读案卷,明知事有蹊跷,却碍于情面,照准了。这桩案子就是当时震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案发后,朝廷追究涉案官员的责任,陈鲁原自知罪责难逃,加上羞愧难当,便悬梁自尽了。
从一幅字画开始,清官成赃官,贪欲害人可见一斑。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我们人类未达到“和”的标准,与大道的德性相违自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老子又说,过分的贪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地聚藏,结果必会有更大的损失。
所以,对于名利和财富,只要能够知道满足,顺其自然,不贪婪,那么自然不会有什么耻辱和失败;知道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己甚,那么也就不会走向灭亡,自然也就会保持长久而不败了。
人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贪欲,势必会遭其所害。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因嗜好而铸成大错、酿成大祸的官员有多少?且不说那些因沾上不良嗜好如贪财好色而坏事丢官掉脑袋的,就算是一种好的嗜好,如果不小心,也会出事。
但丁说过,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每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闪现出本能的贪欲。如何消除贪欲之心,免去贪欲之害?只有克制。“无求于物心常乐,自静其事品自高。”老子也曾说:“见欲而止为德”。如若克制不住自己,那么“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往往会在贪欲中开始,在牢狱中结束。因为人的欲望无穷期,所以克制自己,并非易事。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该自己管的事不插手,不该自己拿的东西不伸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平民心、好人心,如此这般,才能克制欲望的纷扰,心胸坦荡地走好人生之路。
懂得克制自己的人,不会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得盲目地乱走。懂得克制自己的人是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冷静从容,有十足的信心控制局势,能够不急躁、有次序地前进,而且有始有终。
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的。因此,必须要约束自己,制约自己。比尔·盖茨深刻地说:“我们惟一能控制的便是我们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能控制它的话,别的力量就会来左右它了……”一个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头脑,思想总被其他各种思想干扰、左右的话,这样的头脑就成了大杂烩。
会限制自己的人,就会发展自己;会发展自己的人,也会限制自己。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限制自己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这种意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平时,要从调节自己的情绪起步。能以自己的思绪控制其行动的人是弱者;反之,能用行动来控制自己思绪的人,则是强者。经常注意将情绪调整到较佳的位置,久而久之,就能增强自己的聚焦意志,使聚焦效应结出丰硕的果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小镇上贴出了一个新奇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小镇上众多的人驻足观看。那启事写着:招聘一名懂得克制自己的年轻人,月薪4美元,表现得优异可增加至6美元。有升迁机会。
说它不寻常就是因为它的内容是“懂得克制自己的人”,大人和小孩都无法理解这一点。很多大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应聘。负责招聘的人给前来应聘的年轻人一段文字,问:“你能够读吗?”
“能啊。”
“那持续不断地阅读这一段,可以做到吗?”
“可以啊。”几乎所有的应聘者都脱口而出。
“那么好吧,你们一个一个来。”
那段文字被交到一个年轻人手里。他开始阅读,这时,负责招聘的人放出几只漂亮的小狗。小狗绒球一般滚动,打打闹闹,十分可爱。年轻人很快读不下去了,他的眼睛被小狗深深吸引去了。
第二个年轻人,只读了两句便错了。他也受不了小狗那么可爱的诱惑。一个又一个年轻人读不下去了。到了最后一个年轻人,小狗咬着他的衣服,他也不为所动,一字不错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负责招聘的人十分高兴,说:“小伙子,你承诺的事总会去做吗?”
“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好,你被录取了。”
学会努力克制,就要有坚定的目标。风云变幻我自岿然。只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岔路便分不了你的神,你也不会转来转去,在人生的岔路口花时间精力去判断,你只要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走去,就可以了。
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永远从容,因为他分得清轻重缓急,他知道怎样平衡生活中紧急的事和主要的事,他不会手忙脚乱,左手做一件,右手做一件,像在耍杂技,但一件事都做不好。他知道,该阅读的时候,像手里的文字就是上帝,小狗再可爱,也是魔鬼,不可理喻。
如果你能够克制自己,你的努力便永远指向成功的方向,不管成功的路多么崎岖漫长。
你要是今天自我克制一下,下一次就会觉得这种自制的功夫并不难为,慢慢就可以习以为常;因为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类的灵魂,也可以把它从人们心里驱逐出去。
自我克制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切美德的根本体现便是人的自我克制。如果一个人仅由本能和激情来支配,那么他极易丧失道德上的行动能力和良心的自由,他就会沦为强烈的个人欲望的奴隶。由于有道德戒律和自我克制,人才能抵制本能的冲动,也正是通过抵制本能的冲动,人类才把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所以是自我克制能力区分了纯粹的物欲生活与道德生活,也是自我克制能力构成了所有高尚品德的主要基础。
如果不够坚决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不想办法使自己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人类的灵魂就会被欲望的魔鬼所控制,看看拉斯维加斯那些赌红了眼的赌鬼,再看看那些因为痴迷于不劳而获最终锒铛入狱的恶棍,还有那些因为酗酒甚至吸毒而妻离子散的流浪汉……所有这些人,都枉活一世,因为他们的灵魂早就不属于自己,使他们失去灵魂的正是不加克制的欲塑。
容所不容,忍所不忍,及他人所不及
【道者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
【智慧细语】见识广博的人胸襟豁达不与人争辩,见识短小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大智广博豁达,小智精细苛刻;大言气焰凌人,小言论辩不休。
赵州禅师的寺院里,来了一位王公大人,与禅师谈了一会儿,禅师坐在禅床上抱歉地道:“我现在年老体衰得厉害,接见客人时,没力气下禅床啦!”王公大人一点儿都不以为意,反而对他更加尊敬。
隔天,王公大人又派位将军来传话,赵州禅师便下床去接待将军,侍奉在左右的小和尚怀疑地问:“昨天大人来,师父不下禅床,今天派将军来,为什么须下床应对呢?”
禅师笑笑说:“这不是你们能明白的。第一等人来访,我就在禅床上迎接;中等人来访,我就要下禅床迎接;未等人来访,我就得走出大门去迎接。”
赵州禅师的话,与世俗的想法恰好相反。一般人觉得对愈权贵的人愈逢迎阿谀,才愈有好处可得,但其实赵州碑师是深明“大知闪闲,小知间间”的道理。
末等的人计较最多,最留意排场待遇,虚文缛节一样不可少,少了他便怪你。中等人有点自卑,对他仍需要礼数周到,让他面子十足,心中才会高兴。而第一等人,因为他光明磊落,无所标榜,无所营扰,无所求取,因此只须以朴实的面目真诚对待,便能让他悠游自在,坦然愉快!
天地何其广阔,我们实在毋需做个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的“末等人”,胸襟豁达的“不争”,才是明智的处世态度。最丰满最好的稻穗,便最贴近地面。
怎样做人是一门学问,是一门甚至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奥秘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做人不能斤斤计较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而有人活得很累的原因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计较,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斤斤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赦、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斤斤计较的人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他们就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他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他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他们交往,他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事业的成功伴随着社交的成功,应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社交场合,我们不能不注意的一件事,便是对于他人言语的斤斤计较,永远避免正面冲突的言谈应该是豁达的智者所具备的素质。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嬴了,那只会让你的一生失去更多的朋友。
“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蠃了,那只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更多支持我们的朋友。
一场辩论的终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辩论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是绝对正确,不会错的。
我们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水远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你不妨替自己作这样的衡量……你想得到的是空虚的胜利,还是人们赋予你的好感?这两件事,很少能同时得到的。
你在进行辩论时或许你是对的,可是你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时,就是你对了,也跟不对一样。
我们绝不可能用辩论使一个无知的人心服口服。
所以,在辩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真正的胜者不是靠争辩来取得胜利的,过多的争辩只会失自己失去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一些人对什么事都看不惯、他们爱斤斤计较,认死理,因此对人过于挑剔。
生不带来,死则不随,名利乃身外之物
【道者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立戒第四十四》
【智慧细语】
名誉与生命,哪个更值得爱惜?生命与财富,哪个更为珍贵?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所以,过分地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懂得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这里是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也是要人自重、自爱。老子宣传的是这样一种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对待名利要适可而止,这样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难;反之,为名利奋不顾身,争名逐利,则必然会落得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争夺财富还是重视人的价值,这二者的得与失,哪一个弊病多呢?这是老子在本章里向人们提出的尖锐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他希望人们,尤其是手中握有权柄之人,对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
追求,一个对物质利益片面追求的人,必定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甚至会以身试法。“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这个损失并不仅仅指物质方面的损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
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死于盛名之下,有多少人死在钱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