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徒步外出旅行,他们穿行在一片浩瀚的沙漠里。天气炎热,走着走着,他们带的水喝完了。正在唇焦口燥之时,前面有一个人赶着骆驼迎面走来。骆驼上除了包袱外,还驮了两大桶水。两人如遇救星,赶紧上前讨水喝。那入说没问题,但这沙漠里的水比甘露还珍贵,得付费,20元一碗。胖子一听,说:“没关系,只要让我喝个够,我身上所有的钱都可以给你。”说完就径直走向水桶,拧开活塞,咕咚咕咚喝了起来。而瘦子则说太贵了,在家里,一家人一个月用那么多水,水费也不过两三元。那人见他如此不爽快,就说30元一碗,瘦子张大了嘴说:“什么?”正想争辩,那人马上涨到40元一碗……瘦子一次次和那人争执,那人一次次地往上涨价,当涨到100元一碗的时候,瘦子出于愤怒,猛地回了一句:“老子不喝行不行?”那人见他如此说,也不再涨价了,这时胖子已经喝饱了,不能再喝了,他收了胖子的钱,赶着骆驼走了。胖子喝了水,周身舒畅,一鼓作气走了十多个小时,终于走出了茫茫沙漠。瘦子则因为焦渴难耐,步履艰难。太阳越来越大,他实在受不了,突然眼前一阵昏黑,倒在沙漠里,再也没有起来。
胖子出去以后,把自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一部游记,命名为《胖子生死历险记》,一下子成了畅销书,大把大把地收取版税,10万,20万……
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瘦子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人啊,在他的眼里,钱居然比生命还重要。
还是俗话说得好,名利是个无情物。有了名利,就会产生欲望。欲望膨胀,丧失理智,巧取豪夺的有之,杀人越货的有之,父子失和的有之,兄弟相残的有之,夫妻反目的有之,朋友绝交的有之……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因此,如果“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也就无所谓名利,没有了名利,大家也就不会产生欲望。
不论功名富贵,即使自己的四肢躯体也是上天赐给的,不论父母兄弟,甚至连天地间万物也和我同属一体。所以,人对事物的变化要看得透彻,认得真切,才可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才可以摆脱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的束缚。
一个人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对世间红尘要看得透彻,看得真切。只是,不追求名利,不等于不建功立业;看破红尘,是为了再入红尘;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是为了消除杂念,纯洁内心以成就更大的事业。只有超然物外的人,才可能对自己的事业以及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才可能对他人奉献出自己真诚的爱心。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摆脱了功名利禄束缚、无私心杂念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什么不可解除的烦恼。
《菜根谭》曰:名为招祸之本,利乃忘志之媒。虽然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已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但千万不要忘了,英雄豪杰同样难过名利关这道坎儿。古往今来,有的人好虚名以殒身,有的人贪私利以祸族。面对名利,心将何置?明代陈继儒说:“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近代名人曾国藩更是以“不忮不求”、淡泊名利而令人佩服。
曾国藩不为名利所困扰,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节,他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客观的认识,他说:“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而尤为势所驱。”曾国藩身处功名又善处功名,他劝告人们说:“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他们被功名和利禄拴住了、卡住了、缠住了,终其一生都总是潇洒不了、轻松不了,更快乐不了。一般人都把功名和利禄看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大人生也就愈美妙,活得就愈滋润。其实,功名和利禄是一张用花环编织的网,只要你进去了,就没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乎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如此患得患失,还怎能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呢?
快乐随心,幸福随行,万物悠然
【道者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独立第八十》
【智慧细语】
让国家规模小一点,使人口数量少一点。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民众把生死看得很重,而不往远处搬家。虽然有船有车,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敌手布阵交锋。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吃着粗糙的饭菜,却觉得味道甘美;穿着兽皮树叶做的衣服,却觉得式样好看;住在简陋的茅屋洞穴里,却觉得安全舒适;保持古老的风俗,却觉得陶然自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生活得快不快乐,不在于他的物质丰富不丰富,而在于他的内心充实不充实。一位老农脸朝黄土背朝天,累了,妻子给他送来了一碗茶,他咕噜咕噜地喝了下去,一阵清爽,然后对妻子报以感激的微笑,这是一种幸福。在沙漠里饥渴难耐,好心的人给人递上一杯凉水,这是一种幸福……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住什么不重要,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吃什么不重要,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穿什么也不重要,只要能御寒就行……关键在于你那份心情,如果能无欲无求,能知足常乐,就比什么都强。
对当前的生活知足,还要懂得对带给自己这一切的人和物怀一份感恩之心。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家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世间生活,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事物,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呜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知足常乐,无论生活是给我们笑脸,还是给我们苦酒,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平常知足的心境,做个平凡中的快乐之人,只要我们快乐,就永远不会贫穷,只要我们知足,就能永葆青春与健康!寻求快乐,就会执着地追求,拥有知足,就会享受生活的幸福!
满意于自己的现状,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而是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得不到的东西偏偏要一再执着追求,只会徒添烦恼。如果有了“知足”平常之心,就能把人生的得失与成败看淡了。
但是如果把“知足常乐”当作“不思进取”的代名词,那就错了。最典型的例子,是南朝秀才江淹。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天资过人,出口成章,早年即以诗文著名。但他因高官厚禄,世故保守且“知足”,导致“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最后“江郎才尽”而终老其身。
知足常乐也不是把自己强行地关在现实的满足中,那样就会失去积极改变现状的态度,那就是一种不敢面对失败的懦弱姿态,是一种对逆境对生活的屈服。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抱守着知足的心态,他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和遗弃。
其实,“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事态度,也是一种对情怀释然的技巧。我们不能把“知足常乐”与“骄傲自满”和“安于现状”混为一谈,知足不等于停顿不前,常乐不等于白痴之乐,知足也不是目光短浅,常乐更不是自我安慰。只要“知足”而不失去进取向上的精神,做到相对的知足、绝对的追求,就能常乐不疲。
“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的诗句足以警世醒人,如果没有一颗豁达、开朗和平常的心,就有可能在五彩缤纷和物欲横流的境况中被诱惑而不“知足”,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失去良心,失去做人的准则,最后可能害了自己。
从前,有个男孩子住在山脚下的一幢大房子里。他喜欢动物、跑车和篮球,喜欢漂亮女孩子。他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男孩子对上帝许愿说:“长大了,我想要住在一幢大房子里,门前有两尊大狮子的雕塑,有一个鲜花盛开的小花园。我要娶一个高挑而美丽的女子为妻,她的性情温和,长着一头黑黑的长发,有一双像宝石一样的蓝色的眼睛,会弹吉他,有着清亮的嗓音。”
“我要有三个强壮的男孩,我们可以一起打篮球。他们长大后,一个当科学家,一个做政治家,而最小的一个将是篮球队的前锋。”
“听起来真是个美妙的梦想,”上帝竟然对他说了话,“希望你的梦想能够实现。”
后来,有一天打篮球时,男孩伤了手臂。从此,他再也不能打篮球了。
不过,后来他还是娶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长着黑黑的长发,但她却不高,眼睛也不是蓝色的,而是褐色的。她不会弹吉他,甚至不会唱歌,却做得一手好菜。
因为要照顾自己的生意,他住在市中心的高楼大厦里,从那儿可以看到蓝蓝的大海和闪烁的灯光。他的屋门前没有大狮子的雕塑,但他却养着一只长毛猫。
他没有一个儿子,却有三个美丽的女儿,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儿是最可爱的一个。三个女儿都非常爱她们的父亲。她们会和父亲一起去公园玩飞盘,而小女儿就坐在旁边的树下弹吉他,唱着动听的歌曲。
他过着富足、舒适的生活。可是,当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突然记起了多年前自己的梦想,“我很难过”,他对周围的人不停地诉说,抱怨他的梦想没能实现,妻子、朋友们的劝说他一句也听不进去。
最后他终于得病住进了医院。一天夜里,当病房中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对上帝说:“还记得我是个小男孩时,对你讲述过我的梦想吗?”
“那是个可爱的梦想。”上帝说。
“你为什么不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他问。
“你已经实现了。”上帝说,“只是我想让你惊喜一下,给了一些你没有想到的东西。”
“我想你该注意到我给你的东西: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一份好工作,一处舒适的住所,三个可爱的女儿——这是个最佳的组合。”
他在黑暗中静想了一夜。他决定要有一个新的梦想,他要让自己梦想的东西恰恰就是他已拥有的东西。
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位哲人说得好:“只要你愿意享受快乐,快乐就会粘上你。”乐观者怀着感恩的心情去享受现实,而悲观者则会把手中的幸福快乐随意抛弃,而后满世界寻找幸福和快乐。这两种人的人生是极其不同的。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顷,日食仅为升斗。”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即使生时拥有再多,死时也不能带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宁静而悠然的心态,正是人生追求快乐的最高心境。
起伏不动,宠辱不惊,不为外物所扰
【道者说】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第十三章》
【智慧细语】
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为什么说得宠也像受辱一样使人惊扰呢?因为:就其对人的惊扰程度而言,得宠更为下劣:得到它的时候为之惊喜难安,失去它的时候又为之惊慌恐惧,所以说得宠与受辱一样,都是对身心安宁的惊扰。为什么说重视大患等同于对身家的珍重呢?因为:我之所以会看重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非顾虑大患不可的身家,如果我连这身家也置之度外,那么,还会有什么私已的大患可以干扰得了我呢?所以,像看重自己的身家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守护天下;像爱养自己的身家一样爱养天下的人,可以托付天下。
老子在这段话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人应该宠辱不惊,将天下视为身外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时又不以身为身,并且如果能真正贵重一己之命,必能贵重他人之身,珍爱天下。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