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写给成功男人(全集)
5694100000007

第7章 聪敏的男人要懂待人处世之道(1)

人生活在世上,就要与他人打交道,想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这不光是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聪明的人遇到问题时,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能够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找到事情的解决途径。你要别人怎么样待你,你得首先怎样去待别人。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必要时,要称赞他人的长处,别人犯错误时,给对方保留面子,慢慢地,你就会掌握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渐渐地懂得了为人处世之道。

责备他人是最愚蠢的事

1931年5月7日,一起耸人听闻的特大凶杀案在纽约市发生了,凶手的名字叫做科劳雷,他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双枪”,此人本来是个烟酒不沾的家伙,如今却做出这样的事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过几天,在西莫街的一个情人公寓里,科劳雷就被警方包围。

在150多名警察的重重包围下,科劳雷被逼到公寓顶层。警察在屋顶上凿了个洞,并使用了催泪弹,试图把科劳雷熏出来。而且在周围的建筑物上,都安置了狙击手。科劳雷躲在一张破沙发后面,用手枪不断地向警察射击。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整个西莫街的住宅区,都响着刺耳的枪声。有成千上万带着兴奋心情的人在观看这幕警匪格斗的场面。纽约的老住户都知道,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科劳雷最终被警方逮捕,当时参与行动的纽约市警察局局长玛洛南指出:这个凶手是纽约治安史上最危险的一个罪犯。他还说:“科劳雷杀人就像切葱一样……他最终会被处死!”

但是,“双枪”科劳雷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甚至认为自己是被逼上绝路的。当警察包围他藏身的公寓时,科劳雷曾写下一封公开信,当时他已经受伤了,所以在信上留下了他的血迹!科劳雷在信中写道:“在我衣服下面的那颗疲惫的心是仁慈的,是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

那么,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下面让我们看看科劳雷被追捕的经过,也许答案就出来了。

科劳雷被追捕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科劳雷为了和女友调情,就把汽车停在马路中央。警察走过来,对他说:“请让我看一下你的驾驶执照。”科劳雷二话没说,拔出手枪就向警察开火,这个警察身中数枪倒地而死。科劳雷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从汽车里出来,捡起警察的手枪,又向尸体开了一枪。这就是科劳雷所说的:“在我衣服下面的那颗疲惫的心是仁慈的,是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

科劳雷最终被判处死刑,当他走进死刑室准备坐电椅时,你如果猜他会说“这是我犯罪杀人的下场”。那你就错了,他说的是:“我是无辜的,我为了保护自己,才这样做的。”

所以直到死,科劳雷都没有一点自责。这是罪犯中常见的一种态度。再来听听下面这些话:“我把一生中最好的岁月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别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他们获得幸福,而我所得到的只是遭人搜捕的侮辱。”

这段话是卡巴尔所说,他曾经被认为是美国人民的头号公敌。他橫行在芝加哥一带,无恶不作,是一个凶恶残忍的罪犯。可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对公众有益的人——一个不仅没有受到称赞而且被人冤枉的好人。

无独有偶,在被警察击毙之前,罪犯休斯也有这样的阐述。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对公众有益的人。其实,他是纽约最令人发指的罪犯。

我曾经因工作原因和新监狱负责人华莱士·劳斯通过一次信,信的内容很有趣。他写道:在监狱中很少有罪犯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认为自己的人性就和你我一样,他们说撬开保险箱或者不断地杀人等行为都是无辜的,为自己扰乱社会的行为辩护,说他们被投进监狱是一种错误。

从上述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劳雷、卡巴尔、休斯和在监狱中的这些罪犯都完全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把惩罚看做是罪有应得的,相反,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虽然不当,却事出有因。那么,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人又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

华纳·梅格如今已经过世,他曾经承认说:“早在30年前,我就明白指责他人是件愚蠢的事,我即使不抱怨上帝不公平,我也对改正自己的缺点感到非常吃力。”老华纳·梅格很早就知道这一点,“可是我在这古老的世界上,盲目地跋涉了30多年后才豁然悔悟:无论如何错误,都没有谁会为了任何一件事进行自我批评,这种情况甚至达到99%。”

有些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别人的批评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它会使被批评者增强自我防御,并且会竭力地为自己辩护。有时候批评很危险,因为它可能会打击一个人的自尊,并激起他的强烈反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批评”毫无效果的例子。比如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那次广为人知的争论,这次争论的结果导致了共和党的分裂,唯一的意义是将伍罗德·威尔逊送进了白宫。

让我们简单地回忆一下这段历史:

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辞去总统职务,离开白宫去非洲猎狮,共和党的另一位领袖塔夫脱当选为总统。当西奥多·罗斯福再回到美国时,发现塔夫脱改变了自己在任时的政策,于是他指责塔夫脱过于保守,并且另行组建了“进步党”,准备再次竞选总统,以维护自己在位时的政策。这几乎导致了共和党的瓦解。结果在那次选举中,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获得佛蒙特州和犹他州两个州的选票,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遭受的最大失败。罗斯福谴责了塔夫脱,但是塔夫脱有没有自责呢?当然没有。塔夫脱曾经含着眼泪说:“我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到底错在哪里?”这件事究竟是谁对谁错,我并不关心,也不去妄下结论,但我所要说明的是:罗斯福所做的批评,并没有使塔夫脱觉得自己不对,而使塔夫脱只想尽力替自己辩护。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人类的天性就是做错事第一反应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当以后我们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还是先想想卡巴尔、科劳雷和休斯这些人。他们的前车之鉴让我们认识到:批评就像饲养的鸽子,它们最终会飞回家的。我们更需要了解,我们所要批评和谴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会反过来攻击我们。就像塔夫脱曾经含着眼泪说:“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和我所已做的不同。”

献出你诚恳的赞赏

掌握了人际关系中的技巧,才能打造出和谐有利的人脉,做起事情来才能得心应手。

天底下只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使任何一个人去做任何一件事,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这件事呢?是的,只有这样一个方法,那是使人愿意去做那一件事。

记住,再也没有其他方法。

当然,你可以用一支左轮手枪对着一个人的胸脯,那人会乖乖地把手表给你;你可以用恫吓解雇的方法,叫一个被你雇用的人跟你合作;你也可以用鞭笞,或是威胁,让一个孩子做你所需要他做的事。可是这些粗笨的方法,都有极端不利的反应。

记住,你能叫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把他所需要的给他。

他需要些什么?这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情。

维也纳有一位20世纪最享盛誉的心理学家,这就是弗洛伊德博士,他曾这样说:“凡你我所做的事,都起源于两种动机,那是性的冲动和能成为伟人的欲望。”

杜威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对这上面所用的字句,稍有不同的见解。杜威教授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那是“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记着“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你从这本书中将看到很多关于这句话的话。

你要些什么?并不是很多的东西,可是为了生存人们真正所需要的几种东西,你不容拒绝地坚持着要追求。差不多每个正常的成人都想要:

—、健康和生命的保护。

二、食物。

三、睡眠。

四、金钱和金钱所能买到的。

五、生命的后顾。

六、性生活的满足。

七、子女们的健全。

八、自重感。

差不多所有这些欲望都能够得到满足,可是其中有一种欲望,同食物、睡眠一样,既深切又难得满足,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成为伟人的欲望”。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

林肯有次写信开头就说:“每个人都喜欢受人恭维。”威利·詹姆斯也有这样说过:“人类天性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他并不是说“希望”或“欲望”或是“渴望”,而是说了“渴求”为人所重视。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痛苦的,而且急待解决的人类“饥饿”,如果能诚挚地满足这种内心饥饿的人,就可以将人们掌握在他手掌之中。

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类和动物间一项重要的差别,人类的自尊就体现在这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那时我是密苏里的一个农家儿童,我父亲饲养一种品种优良的猪和一种白脸牛。那时我们常在牲口展览会中陈列我们的猪和白脸牛,我们曾经获得几十次的头奖。

我父亲把蓝缎带的奖章,用针别在一条白布上,当有亲友们来我们家时,父亲就拿出这条白布来,我握着这一端,他握着那一端,将别着头奖的蓝缎带让亲友们观赏。

猪、牛并不在乎它们贏得的蓝锻带,可是父亲却十分重视,因为这些奖品替他带来了一种“自重”的感觉。

假如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自重感”炽烈的冲动,我们不会有文化,不会产生荣誉感,我们就跟其它动物差不多了。

就是这种自重感的欲望,强烈的激起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在一家杂货店工作的贫困店员,翻遍了整个满堆杂货的大木桶,找出他用五分钱所买的几本法律书籍,痛下决心去研究。你或许听说过这杂货店的店员,他的名字叫林肯。

这自重感的欲望,激发了狄更斯写出他不朽的名著《艰难时世》和《双城记》;这自重感的欲望,使华伦完成了他的设计;同时由于这自重感的欲望,使洛克菲勒积存了他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也就是这个欲望,使城里的巨富建造一座他所需要的大房子。

这个欲望,能使你产生优越感,你会穿上最新颖的服饰,驾驶最漂亮的轿车,谈谈你自己聪明伶俐的孩子。

也就是这种欲望,使许多青少年沦为盗匪。前任警察总监玛罗尼,他曾这样告诉过我:

“今日一般年轻的罪犯,充满着对虚名的盲目追求,在被捕后他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阅读把他们写为英雄的那种不入流的报纸。他只要能看到自己的相片,就像跟爱因斯坦、林肯、托斯加尼、或罗斯福等名人同样在报上占到篇幅时,他根本没有想到,进受刑室坐电椅是哪回事了。”

每个人对自重感的认识是不同的,如果你告诉我,你是如何得到你的自重感,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人;确定你的性格,对你来讲,是桩最重要的事。现在有这样的例子。洛克菲勒曾经捐钱在中国北平建造最新式的医院,照顾了许多他没有见过面、同时也永远不会见面的贫民,藉此得到了他的自重感。反过来说,狄林克做土匪、抢银行、杀人,也是在满足自己的自重感。当警方人员搜捕他时,狄林克奔进人家农舍里……他以他是第一号公敌为荣,所以他大声地说:“我是狄林克……我不会杀害你,但我是狄林克!”

是的,狄林克和洛克菲勒最大的差别,就在他们如何获得自己的自重感。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为了自重感挣扎的有趣事例,很多名人为自重感所累。甚至对于华盛顿来说,都愿意有人称他是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哥伦布向皇家请求获得“海洋大将”和“印度总督”的名衔;女皇凯瑟琳,拒绝拆阅没有称她“女皇陛下”的信件;林肯夫人在白宫向格兰脱夫人像头雌老虎似的吼叫:“我没有请你之前,你怎敢坐在我面前!”

多年以前,有一些百万富翁,资助白特将军去南极探险,附带的唯一条件,就是许多冰山都需取用他们的名字。而那个夫古,甚至希望把巴黎改称成他的名字。

人们有时会为了取得同情、注意和一种”自重感”而故意装病。例如麦金莱夫人,强迫她任职美国总统的丈夫,放下国家的重要事务,要他倚偎在她床边,搂抱着她,抚慰她睡去,这样每次需要数小时的时间,麦金莱夫人藉此得到她的自重感。

麦金莱夫人坚持麦金利在她医牙的时候,陪同她在一起,藉此满足她医牙痛楚时被注意的欲望。有一次麦金莱和强海有约,不得不让她一个人留在牙医处,这样便使她大发脾气。

琳哈特夫人有一次告诉我,她的邻居是个年轻能干的少妇,此人为了要得到自重感,而装成一个病人。琳哈特夫人说:“有一天,这妇人不得不面对一种事实……或许是年龄的关系,使她永远不能结婚的事实,想到孤独的晚年就将在她面前展开,可期望的事实在太少了。”

琳哈特夫人又说:“她躺在床上有十年的时间。她年老的母亲,每天上下三楼,捧着碟盘去侍候她。有一天,这位年老的母亲由于过度的疲惫终于倒地去世。床上的这个病人,沮丧了数星期后,她穿衣起床,身上的病也消失了。”

有些专家宣称:人可能真的会发疯,为的是要在疯狂的幻境中寻找冷酷的现实世界上所得不到的自重感,以此满足自己的心灵畏惧。在美国医院中,患精神病的数目要比患其他病的总和还多。如果你年纪在15岁以上,又住在纽约州这地方,你可能有1/20的机会,在你的一生中要住7年以上的疯人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