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自卑与超越
5723100000007

第7章 心灵和肉体(3)

情感以及他在身体上的表现,可以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样对环境的好坏作出判断的。比如,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总是想极力克服这种情绪。这时他最好采用攻击、指责、谩骂他人的方式进行发泄。生气也会使我们的器官受到影响,它会将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并使之变得紧张。有些人生气就会胃疼、脸涨得通红、血流加快、头脑混乱。一般情况下,人在压制怒火或受到羞辱后易犯头疼,而有些人则会引发三叉神经疼或癫痫。

对于精神影响身体的具体原理和方式,人们还从未作过全面探索,我们对这些同样也不可能完全理解。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精神一紧张,自主神经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之后就会作出某些动作,比如敲桌子、咬嘴唇、撕纸等。当人受到威胁的时候也会出现像咬铅笔、啃指甲等行为。在陌生人面前脸红、颤抖或肌肉紧张都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焦虑和紧张的原因。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这种紧张就会传遍全身。所以,任何感情的出现,都会导致紧张的状态。但是,这种紧张不会像我们所列举得那么明显,因为在事例中提到的仅仅是由神经紧张引起的明显的身体状况。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发现,人在表达任何一种情感的时候,都会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且这是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和肉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关注的整体的一部分。

从以上的证据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会对身体的发育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事实确实如此,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早期就有了整体的模式,如果你经验丰富,在此时你就可以预测到他们以后的发展状况。人的态度会在他的体格中显现出来。勇敢的人往往是体型较大,肌肉结实,站姿挺拔的。他的生活方式和情绪也会对他的身体造成影响,也许这也是肌肉健美的原因。勇敢的人连表情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外表甚至骨骼都是与人大不相同的。

如今,我们已经确信精神对大脑有着影响作用。病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大脑的左半球受到了损伤,从而丧失了阅读和书写能力,那么大脑的其他部分会通过训练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使其功能变得正常。在中风者的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他们要想使他们大脑受损的部分修补好几乎不可能,可是大脑的其他部分会对它进行补充,使丧失的功能重新获得。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学是可以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如果精神对大脑的影响如此大,如果大脑仅是一个工具(即使是极为重要的工具,也仍然是一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寻找开发和改进这个工具的方法。那些脑病患者都不想甘受疾病的折磨,他们会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使大脑更加适应生活。

比如,当我们定位目标的方向出现错误的时候,精神就不会与大脑很好地合作,也不会帮助行事。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欠缺合作精神的孩子,在长大后,智力和理解力的开发程度不够。从他们成年后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四五岁时对生活的认知,还有他们对人生态度和世界观的看法,从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他们生活中的障碍并帮其克服。个体心理学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

身心的不同特征

精神表现和肉体表现之间存在一种恒定的关系,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但是却没有人想找出两者之间的连带或因果关系。比如,克雷奇默(Kretchmer)就曾说过通过人的体貌特征研究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特征的方法。他以明显的差别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就像矮胖型的人都是圆脸、短鼻子、肥胖,就像莎士比亚在《恺撒大帝》中的描述一样:

“我愿我的周围都是胖子相伴,他们肥头大耳,能吃能睡。”(《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克雷奇默将人的体型和精神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样联系的原因他却没有提到。在现实中,这种人并不会受到人们的轻视,我们也可以接受他们的相貌。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和常人一样。他们力气大,有自信,心平气和,即使与人打斗也毫不畏惧。但是,他们不必认为别人都是他的敌人,也不必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敌意。心理学中的一个派别称这类人为外向型人,可是没有说出原因。我们说他们外向,也许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而感到苦恼。

在克雷奇默的描述中,还有一种精神分裂型的人。他们不是长得很小就是长得很高;他们的鼻子很长,脑袋很尖。这种人常常不爱言谈,性格内向,只要受到了精神上的刺激,就极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恺撒大帝》中也有对这种人的描述:

“看卡修斯那副面黄肌瘦的模样,他心思很重,是个危险的人。”(《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也许正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让这些人变得越来越关注自我,从而越来越悲观和内向。他们也许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不够时,便会变成尖刻多疑的人。其实,正如克雷奇默所说,精神分裂症型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特征,那些混合型的人或者矮胖的人中也会有。如果是因为环境的作用,使他们变得畏畏缩缩,丧失自信,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人捉弄,也会变得自信不足,甚至变成神经病病人。

在长期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合作的程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可以合作到何种程度,所以一直在摸索中寻求答案。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已经感受到了在纷杂的世界中为自己定位的必要性。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变革之前,人们的思想已经对此有所意识,并努力去促使它成功。这种努力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所以错误就在所难免。那些行为古怪、长相丑陋的人总是不受欢迎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感觉和这样的人合作很困难。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正确,也许是因为有的人有过合作失败的经验才这样认为的。如今,我们仍没有找到与这种人合作的最佳方法。因此,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们夸大,他们本人自然也就因为缺陷而成为众人排斥的对象。

现在我们对以上的观点进行总结。在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奋斗目标便开始统一,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也变得紧密起来。孩子的人生态度已经基本形成,其情感世界、身体上的行为特征也随之产生。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具体的社会合作程度,从中我们可以对此人加以了解。比如,失败的人合作能力差,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如今我们可以给心理学再下一个定义:它为了了解一个人合作的缺失程度。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会贯穿他的一生,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会和人生态度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情感出现了问题并且违反了自身的利益,你也总是很难去改变,因为这是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只有改变了人生态度,才会使情感得到变化。

在此,个体心理学为我们的教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启示。我们不能对于某一个病人或者某一种性格的人进行单独治疗。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人在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错误思想、对人生的错误解读、自身的经历、他对周围环境的错误看法等。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要研究的东西。而有些事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东西,比如,用针扎一下他们,看他能跳起多高;用手去挠他,看他笑得有多响。实际上,这种做法很普遍,这么做只能表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最多也只是说明他在某一层面上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心理学中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人生态度问题,而其他课题的心理学研究的则是生理学或生物学的问题。这样的说法对于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精神的创伤和感情经历的缘由、遗传对人的作用的人来说非常适合。但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的精神问题。我们了解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只不过是想了解他们的目标、奋斗的方向和对待人生问题的态度。如今,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