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刘玉民作品全集(茅盾文学奖获奖者作品集)
5731600000355

第355章 呼唤阳光(24)

夏大娘:“这几天陶德高四处放风,说部队的演习有严重政治问题,搞不成了,这一会儿让他们看看吧。”

崔征疑问地:“哦?”

徐浩:“这种人总是错误地估计形势。”

夏大娘:“我得赶快到工地上交待交待。”

崔征惊奇地:“嫂子,你也要上啊?”

“怎么,”夏大娘认真地:“看不起这老太婆?”

崔征朗声地大笑着:“哪里,哪里!”

姚海山与黄副政委走进团指挥所的院子。姚海山对迎面走过来的谭参谋:“马上通知开党委会。”谭参谋迎声走去。

黄副政委:“团长,突击队你准备交给谁?”

姚海山:“会上决定吧。”

黄副政委:“好。”

姚海山:“35华里,两个小时赶到,任务很艰巨呀!”

十四

太阳西斜,落晖如火。

街口上,九连全付战斗着装,肃然列队。队前一面火红的大旗,上面写着“突击队”三个字。

夏峰英姿飒爽,手一挥,部队出发了。

队伍踏上公路。公路上,炮车一辆接一辆开过。炮口高耸,车声隆隆,尘土飞扬,一派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公路拐弯处,崔征站在一块小高地上,望着急速行进的部队、民兵。史参谋、警卫员、报话员跟在身后。

公路边上几个男女宣传队员在说着鼓动快板:

同志们,往前赶,

学习红军英雄汉。

千难万险踩脚下,

双腿一撩飞过山!

突然,队伍开始了小跑,宣传队员们也边跑边说着:

同志们,往前跑,

杀敌的怒火比天高……

小跑行进的部队。夏峰看了看表,向后边一摆头:“跟上!”又加快了速度。

一条河边。夏大娘提着马灯正在指挥架桥。社员们推着车子在飞快地搬土、运沙袋,另外一些人在向桥头扛着木头。夏大娘帮这个拉拉车子,帮那个扶扶木头,督促大家加快速度。

飞奔的部队赶到了河边。夏峰来到还没有架起的木桥边,又看了看河中结着薄冰的流水,一挥手,命令部队涉水过河。

夏大娘拉住战士们,向社员们喊了几句什么,随之,把马灯交给旁边的人,推起一辆小推车跳到水里。社员们立刻照着她的样子推车下水,顿时,几十辆小推车一辆接一辆排起来,宽宽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小车桥”。

战士们噙着激动的泪花,望着站在冰水中的乡亲们。

夏大娘喊着让部队通过。

夏峰第一个跃上“桥”面。部队从“小车桥”上飞速而过。

姚海山在急进,他咬着牙,敞着怀,呼呼喘着气。几个参谋和警卫人员跟在身后。随后而行的北京吉普赶上来,一个干部推开车门报告:“九连已经进入突击阵地!”姚海山停下来,看了看手表,高兴地:“好!准时到达!”他擦擦满头的汗水,一摆手:“上车!”

微光驾驶的汽车,向前驰去。

十五

前沿阵地。这是旷野的一条土坎,向前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条公路,公路那边就是“敌人”的阵地。

九连已经进入土坎下的一片洼地,战士们正在挖掩体:“嚓”“嚓”的声音响成一片。突然,公路那边的“敌”阵上传来几声“隆隆”的炮响,战士们立即拿起武器,靠到土坎前紧张地观察着。

“是民兵在搔扰‘敌人’。”夏峰和干部们走来。

公路边上。民兵正在搔扰“敌人”。

秀莲点燃土火箭导索,炸药包飞上前去——爆炸!火光,巨响……

九连阵地。夏峰正带着干部们爬在土坎前观察地形、区分任务。姚海山忽然来到面前,干部们立正。

姚海山:“你们的任务明确了吗?”

夏峰:“明确了。”指着公路上影影绰绰的一棵大树说:“战斗一打响,我们就从那儿穿插进去,迅速把‘敌人’切开!”

姚海山点点头,有点担心地:“敌人阵地纵深大,战士们刚刚经过强行军,体力能行吗?”

一个干部肯定地:“没问题,以前我们训练过。”

姚海山:“你们的任务关系战斗全局……”

指导员坚定地:“首长放心。我们九连决不辜负党委的信任,决不沾污英雄连队的旗帜!”

干部们同声地:“保证完成任务!”

姚海山满意地点了点头,走去。

团指挥所设在一座隐蔽的小林子里。干部们在紧张肃静地忙碌着。

姚海山走来,黄副政委迎上:“部队全部进上阵地。”

姚海山:“三连呢?”

黄副政委:“三连也上来了。”

“哦!”姚海山惊奇起来。

黄副政委:“经过上次演习,他们提高很大。”

“是啊,是啊。”姚海山连连点着头,又看了看表:“离攻击还有十分钟。谭参谋!”谭参谋应声走来。姚海山:“向师指挥所报告,我们准时发起攻击,坚决消灭‘敌人’。”

“是!”谭参谋走去。姚海山迈步向旁边走,忽然脚下一软,“哎哟”了一声。

“怎么?”黄副政委扶住他,同时朝另一边低声喊道:“小田,田军医!”

田惠娟和几个医护人员正在整理阵地担架,听到喊声连忙跑过来。

姚海山:“不要紧,八成是脚上装备了几门榴弹炮。”坐到一个木箱上。田惠娟拿出针盒要给挑泡,他连连摆手:“不行,等消灭了面前这股敌人,再来消灭它。”对田惠娟:“快去作好准备,待会儿进行阵地救护!”

田惠娟:“好!”跑回去。

黄副政委:“战士们真不简单,身上背着几十斤,一小时17华里也拿下来了。”

姚海山:“是啊,解放战争追老蒋,我们一小时跑过十九华里。可这些年十五华里我也不敢想。”站起来观察着阵地,感慨地:“上一次没打好是我指挥上有问题,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打个漂亮仗!”有点自我解嘲地:“可不能让敌人再跑了。”

黄副政委:“不会的……”

“团长!命令!”谭参谋快步跑来。

“哦!”姚海山急忙接过递来的夹子,借着手电一看,大吃一惊:“什么,撤离阵地?”朝谭参谋严厉地:“是不是搞错了?”

谭参谋肯定地:“不,师指挥所就是这样命令的。”

“啊?”姚海山愣住了。他怎么也不明白现在为什么下这个命令,焦躁地踱了几步,大步走到报话机前,对报话员:“要指挥所,请师长讲话。”

报话员:“546!546!我是772,我是772,请一号讲话,请一号讲话!”一阵沉静,报话机里对方回话。

报话员摘下耳机:“师指挥所正在向古柏庄撤离,首长们已经前边走了。指挥所要我们立即执行命令。”

沉寂。姚海山意识到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严重的情况,激动和疑惑在心中鼓荡。他难过地望了望阵地,陡然转身、发怒似地:“通知部队,撤!”

谭参谋执行命令去了。姚海山对黄副政委说了声“你招呼一下部队。”迈开大步走去。

十六

姚海山急促、沉重地走着。越过田塍,跨过沟渠,穿过小林,走进村头。他向迎面走来的什么人打听了几句,转到另一条街上。

村头小坡上一个大院,门口挂着“古柏庄公社革命委员会”的牌子。姚海山走进大院,来到一个亮着灯光的屋子前,推开了门。

屋里史参谋正在忙着什么。姚海山一步跨进:“师长在哪儿?”

史参谋站起来:“师首长都在开会。”

姚海山回身就走,又转回来:“史参谋,到底出了什么事?”

史参谋默默地从夹子里拿出一张电报,姚海山急忙走过去。

电报的特写:

部队原地待命 崔征马上到军

“什么原因?”姚海山急切地问。

史参谋沉了沉,又是难过又是气愤地:“有人把师长告了,张春桥又下了批示。”

“什么!”姚海山浑身打了一个冷颤,圆瞪着眼睛:“批的什么?”

史参谋:“说我们的演习是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反扑,勒令立即停止,要军区和军党委严肃处理师长。”

“啊……”姚海山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他一直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比他所想像的要严重得多!半晌,他慢慢地抬起来头:“师长在哪儿开会?”

“隔壁会议室。”史参谋回答。

姚海山一下子站起来,向外就走。这是个关键时刻,他要马上把肚子里的话掏出来。可是,当他来到会议室门口,却不禁停住了。透过玻璃看进去,会议室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会议室里。长长的会议桌前坐着几位师的领导同志,崔征、徐浩、林子野……气氛本来是低沉的,现在却变得很激烈。

林子野:“……事实已经证明我们错了。”

徐浩站在坐椅旁,气势严正地:“什么事实?一封告状信吗?”

一干部:“污蔑和攻击成不了事实。”

林子野:“师首长这种态度我不能同意。现在中央首长点名要严肃处理崔征同志。‘严肃处理’呀同志们!崔征同志和我们大家都应该想一想了。”

徐浩:“想,当然要想。可这仅仅是对崔征同志个人的事吗?仅仅是对我们一个部队、一次演习的事吗?”

崔征没有参加这场争论,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

会议室外。姚海山踏着沉重的脚步走了。

十七

已是午夜时分。寒风瑟瑟,浓云低压,一片漆黑。

崔征从街上走来,警卫员提着马灯跟在旁边,他面色严峻。

他来到一个门前,轻轻地捻小了灯头,推门而进。

屋里,一个通间土炕上躺着十几个战士,他们已经睡熟。崔征轻手轻脚地巡视着。

一个战士的棉衣掉在地上,他拣起来轻轻拍了拍土,盖到战士身上。这是杨波,他在做着甜密的梦,那还带着稚气的脸上,露着安详的笑容,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不会发生……忽然,睡在旁边的卢志生伸出胳膊挥舞着,发出一阵梦呓:“上啊……连长……上……”崔征深情地打量着这些可爱的战士们,眼角有些湿润了。

崔征来到街上。村口暗处的哨兵见他走来,立正。

崔征关切地:“冷不冷?”

哨兵:“不冷,首长。”

崔征:“冷了稍微活动活动,要提高警惕。”

哨兵:“是。”

一个人提着什么东西走过来,从身影他认出是田惠娟:“小田。”

田惠娟一手提着暖水瓶,一手拿着针盒,听到声音走过来,当她看清了面前的崔征,欲言又止,低下头去。

崔征看出了她的心情,问道:“这么晚还干什么去?”

田惠娟低低地:“姚团长没烫脚,我去看看。”

“交给我吧。”崔征从她手里拿过针盒,又去拿暖水瓶。田惠娟不肯,躲开了。

崔征亲切地:“小田,当兵几年了?”

田惠娟:“……九年。”

崔征:“也算是老兵了。这次和战士们在一起,有很大收获吧?”

田惠娟紧咬着嘴唇,点了点头。

崔征无限深情地:“战士们是我们的老师啊。小田,夏峰这两天好吗?他是个好同志,很勇敢也很坚强,你要多向他学习,要多关心他、支持他。”

田惠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转过头抽抽搭搭地抹起眼泪来了。

崔征上前一步,像个老父亲似地深情地拍着她的肩膀,鼓励着:“不要这样,要坚强。”拿过她手里的暖瓶:“看你累的,快回去休息吧。”

田惠娟:“不,师长……”伸手来争。

崔征有点严厉地:“听话,快去吧。”向警卫员:“小高,你送田军医休息去。”

田惠娟无可奈何,双眼噙泪和警卫员一起走了。

崔征轻轻走进了姚海山的屋子。

这是里外两间,房东搬走了。里间炕上,警卫员已经睡熟了,旁边那个铺还空着。外屋亮着灯光,姚海山爬在一张八仙桌上睡着了。他面前放着一张白纸,纸上没有写字,只有一个大大的“?”和几个大大的“!”,旁边还有铅笔点点戳戳的痕迹,压在胳膊肘下的一支铅笔,笔头已经断了。

他胳膊肘支在桌上,两手捂着脑门——是在痛苦的思考中睡着的;衣服、鞋子都没有脱,鞋面、裤角不知怎么淋了水,湿乎乎一片。

崔征打开暖瓶把水倒进脸盆,又从旁边的水缸里勺了点凉水加进去,端到姚海山面前。他小心地挪动姚海山的腿,给他脱掉鞋袜,放进盆里,轻轻地洗着。

他用毛巾把脚擦干,从针盒里取出针,穿上马尾,十分轻微、细致地穿着姚海山脚上那鼓着肚子的水泡……

大概是那个泡挑得痛了,姚海山脚一抽搐,忽然醒来。他惊愣地看着崔征,看着面前的情景,慌忙套上鞋袜,站起来:“师长!”

崔征把水盆端到一边,收起针盒。两个人对坐着,一时倒好象有些陌生起来。

姚海山打破了沉默:“会开完了?”

崔征:“完了。”

姚海山:“打算怎么办?”

崔征平静地:“师党委认为,批示不符合部队的实际情况,我们没有错。”

姚海山扶案而起:“什么?!”他一肚子的火气、一肚子的话,要向崔征发泄、向崔征说,突然,一把抓住崔征的胳膊向外便走……

十八

古柏岭。剑峰怒耸,黑暗无法遮掩它的雄姿。

半山腰,一棵粗壮伟岸、参天拔地的古柏,张着巨大的枝干。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高高的宝塔,又恰似一尊威武雄壮的塑像。

姚海山在前、崔征随后,爬上山坡,向古柏走来。

古柏下,两排青松护围着一丘坟墓。墓前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中刻着一行大字:“人民战士崔杰之墓。”

崔征和姚海山神色肃穆地站在墓碑前。他久久地凝视着墓碑上的“崔杰”两个字……蓦然,那两个字仿佛在眼前跳跃起来:

一个可爱的孩子,喊着“爸爸”扑到他的怀里;

一个纯朴的青年,接过他给按上红五星的军帽,戴到头上;

一个英俊的战士,在请战,在冲锋,在射击……

他擦擦模糊了的眼睛。面前:冰冷的石碑、摇着枯草的坟丘……

深深的怀念和刻骨的仇恨,化作滔天激浪,在他心中交织、翻腾……

起风了。风在古柏顶梢尖声鸣叫,在青松林中呐喊呼吼……

姚海山:“多么残酷的历史悲剧!”

崔征怀着沉重的感情,把目光投向昏蒙的远方。

“到军里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姚海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问题。

崔征:“应该怎么办我就怎么办。”

姚海山无限悔恨地:“都怨我。咱们是同生共死30多年的老战友,我早就看出来你这一次把部队带到这儿,肯定要重犯十年前的错误。可是我没有能够阻止你,以至造成今天这种局面。我,没有尽到责任……”说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