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001

第1章 三字经(1)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乃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人之初 性本善

【原文】

人之初[1],性[2]本善。

性相近[3],习相远[4]。

注:

[1]初:初生之物。

[2]性:指人的本性。

[3]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的意思。

[4]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译文】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师说】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知识卡片】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

【故事链接】

曹冲称象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头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的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苟不教 性乃迁

【原文】

苟[1]不教,性乃迁[2]。

教之道,贵以专[3]。

注:

[1]苟:假如,苟若。

[2]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3]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译文】

一个人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师说】

一个人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期求广博。

【知识卡片】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增强,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以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故事链接】

唐伯虎学绘画

唐伯虎九岁的时候,向沈周老师学习绘画。唐伯虎的绘画功底深厚,加上刻苦勤奋地练习,很快提高了绘画技艺,沈周老师也经常称赞他。渐渐地,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这让沈周老师察觉到了。一天,他把唐伯虎叫来喝酒,唐伯虎在谈话中多次说要回家,希望老师同意他回家,这时老师要他去开窗子,可唐伯虎打不开窗子,后来老师说那窗子是一张画,全是我在墙上画的。顿时唐伯虎脸红了。从此唐伯虎不再提回家了,更加努力学习,成为著名的大画家。

昔孟母 择邻处

【原文】

昔孟母[1],择[2]邻处[3]。

子不学,断机杼(zhù)[4]。

注:

[1]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

[2]择:选择。

[3]处:居住的地方。

[4]机杼:机,织布用的木架子;杼,织布用的梭子。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师说】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知识卡片】

孟子(前372—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故事链接】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从此,孟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窦燕山 有义方

【原文】

窦燕山[1],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2]扬。

注:

[1]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

[2]俱:都。

【译文】

五代窦禹钧教育儿子有良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名扬天下。

【师说】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知识卡片】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天津市蓟县,目前蓟县境内尚存窦禹钧的墓和碑。古代的渔阳属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故事链接】

窦燕山教子

窦燕山家境富裕,但为人不善,年过三十,也没有一个儿子。有一天晚上,他梦见死去的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平日所作所为,恶名远播,如果不改恶从善,不仅不会有子嗣,还会短命。赶快改过自新多做好事吧!”窦燕山醒来后,牢记梦中父亲的吩咐,痛改前非,做了很多好事。多年后,他的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五个儿子。儿子们在窦燕山的严格教导下,先后登上了科第,声望都很高,赢得了“窦氏五龙”的美誉。五个儿子都娶妻成亲,一家和睦相处,满目都很孝顺。因此,当时有一个名叫冯道的人,写了一首《赠窦氏》的诗来赞美他“教子有方”。

养不教 父之过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

教[1]不严,师之惰[2]。

注:

[1]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教,第二个是师之教。

[2]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译文】

父母仅仅抚养子女而不教子女如何做人,这是做父母的过错;教导学生不够严格,这是做老师的怠惰失职。

【师说】

这里讲的是家教与师教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父母要教育孩子尊师,老师要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教育孩子,父母要以身作则。

【知识卡片】

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根。

【故事链接】

教育孩子,要慎于始

从前有个小孩子,把别人的文具擅自拿回家去,他的母亲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夸他能干。长大以后就成了大偷大盗,终于被绳之以法,他这才醒悟到偷盗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临刑前,他的母亲去看他,他对母亲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最后想吃妈妈一口奶。他的母亲答应了。他就一口将母亲的奶头咬掉了。母亲又痛又气,说我养了你这么大,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孩子说,你是养了我这么大,可是你没有教育我,在我第一次偷别人东西的时候,你不仅没有告诉我这是错误的,反而鼓励我继续偷人家的东西。你害得我犯了国法,罪该万死,所以,我恨你。母亲听了,羞愧万分,后悔莫及。

子不学 非所宜

【原文】

子[1]不学[2],非所宜[3]。

幼不学,老何为[4]。

注:

[1]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2]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3]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4]为:作为,成就。

【译文】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不读书不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所作为吗?

【师说】

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我们要牢记在心,从小就要努力学习。

【知识卡片】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意思是说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要使他劳,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否则爱就变成了害。

【故事链接】

岳飞严以律子

岳飞把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岳云编入军队,而且规定岳云:第一,不许穿丝绸;第二,不得进酒肉,每天跟着骑兵一起练习骑术。有一天,岳云跟着比他大好多的那些将士在练习骑术,在过一道沟的时候,一不小心,连人带马摔到沟里。岳飞喝令旁边执行军纪的军官打岳云军棍。很多人说情,可是岳飞不为所动,坚持用军棍责打了岳云。果然岳云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玉不琢 不成器

【原文】

玉不琢[1],不成器[2]。

人不学,不知义[3]。

为人子,方少时。

亲[4]师友[5],习礼仪[6]。

注:

[1]琢:雕饰琢磨的意思。

[2]器:器皿,比喻成就。

[3]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4]亲:接近。

[5]师友:老师与朋友。

[6]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

【译文】

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圣贤教诲,就不会懂得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道理。为人后代,当年少时,应当亲近良师益友,学习礼仪道德之事宜。

【师说】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知识卡片】

玉石产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步叫切磋,后两步叫琢磨。

【故事链接】

方仲永

我国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当初神童的影子。

香九龄 能温席

【原文】

香[1]九龄,能温席[2]。

孝于亲,所当执[3]。

注:

[1]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

[2]温席:温暖枕席。

[3]执:实地去做。

【译文】

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在寒冷的冬天的晚上,先把床铺睡暖了,然后请父亲上床去睡。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该谨守的本分。

【师说】

这个事例讲的是孝。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知识卡片】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这是后人对黄香的赞美。

【故事链接】

黄香扇枕温衾

东汉的黄香是江安人。他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黄香非常孝敬他的父亲,对父亲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怕父亲热得睡不着,他常常在父亲就寝前,拿扇子把父亲用的枕头和席子扇凉,然后请父亲去睡。冬天天气寒冷,黄香怕父亲受冻,就先躺在冰冷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父亲用的被子和褥子,然后请父亲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