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链接】
从谏如流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除求贤若渴、善用人才外,他的从谏如流在历史上也是有口皆碑的。李世民常说:“直言鲠(gěng)议,致天下太平。”他和魏征的君臣关系,就是一段佳话,很值得后世帝王学习。
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说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才对。李世民获胜后,人们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以泄愤,但结果是李世民不但任命魏征为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魏征当然要知恩图报了,为了唐帝国的强盛,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武德九年,李世民下诏征兵。依照当时的唐朝法律规定,年满二十一岁的人才能入选。但封德彝建议,凡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者也可以入选。但魏征却连续四次驳回诏令,不予签发。李世民怒责魏征,魏征反驳道:“陛下不是说要以诚信治天下吗?唐律乃国家大法,不能因喜好而朝令夕改,从而失信于民。否则,以后怎么能够以诚信治天下呢?”
李世民转怒为喜,并不认为魏征驳了自己的面子,知错就改,当即废除了这道上谕。
还有一次,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祝贺陛下得一直臣,因为只有英明的君王,才有正直的大臣。”面对这样贤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谏逐客书
【原文】
秦宗室【宗室:与国君同一祖宗的贵族。】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间:离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客:指当时在秦国做官任事的外籍人。】。”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由余:春秋时晋国人。】于戎,东得百里奚【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于宛,迎蹇叔【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大夫。】于宋,来【来:招来。】丕豹【丕豹:晋国大夫丕郑之子,丕郑被晋惠公杀死后,丕豹投奔秦国,秦穆公用他为大将。】、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产:生,出生。】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并国二十:吞并了许多西戎部落建立的国家。二十,非实指。】,遂霸西戎。孝公【孝公:即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殷:多,众多。】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获:俘获,这里是战胜的意思。】楚、魏之师,举【举:攻取,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为秦定“连横”之计,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之计,拔【拔:攻取。】三川之地【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西并巴、蜀,北收上郡【上郡:郡名,本来是楚地,今陕西榆林一带。】,南取汉中,包九夷【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制【制:控制。】鄢【鄢(yān):地名,在今湖北宜城东南。春秋时楚惠王曾建都于此。】、郢【郢(yǐng):地名,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东据成皋【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六国:韩、魏、燕、赵、齐、楚。】之从【从:合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施(yì):蔓延,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穰(ráng)侯:即魏冉。】,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杜私门:杜,杜绝,堵塞。私门,贵族豪门。这里指穰侯、华阳君等贵族势力。】,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以:凭借。】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向使:假使,倘若。】四君却【却:拒绝。】客而不内【内:通“纳”,接纳。】,疏【疏:疏远。】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致:得到。】昆山【昆山:即昆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所得的美玉。】,垂明月之珠,服【服:佩带。】太阿【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之剑,乘纤离【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树灵鼍【鼍(tuó):也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说:喜爱。】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夬>;<;马是>;【<;马夬>;<;马是>;(jué tí):骏马名。】不实外厩【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傅【傅:通“附”,附着,镶嵌。】玑【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之珥【珥(ěr):耳饰。】、阿缟【缟(gǎo):未经染色的绢。】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随俗雅化:符合时俗而雅致不凡。】,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搏髀(bì):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快意当前:以图当前的愉快。】,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跨:凌驾。比喻统一。】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太山:即泰山。】不让【让:舍弃,拒绝。】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众庶:指老百姓。】,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三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黔首: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此泛指百姓。】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藉:借。】寇兵而赍【赍(jī):送,送给。】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益仇:增强敌国的力量。】,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译文】
秦国的宗室大臣们一起向秦王说:“各诸侯国的人来服务于秦国的,大都是在替他们的君主进行游说、离间。请把所有的客籍人都赶走。”李斯也是在议论中要驱逐的一个。李斯就写信给秦王说:
“我听说官吏们建议赶走客籍人,私下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才,西边从戎族那里选拔了由余,东面从楚国的宛县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请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个人,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他们,因而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主张,移风易俗,百姓因此兴旺富足,国家因此繁荣富强,百姓都乐意为国出力,各国都对邦国亲善归服,战胜了楚魏的军队,占领了上千里的土地,使得国家至今还保持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取了三川一带,向西并吞了巴、蜀,向北收得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汉中,拿下了广大夷族地区,控制着楚国的鄢、郢,向东占据了成皋的天险,取得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从而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向西奉事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罢黜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限制豪门贵族,蚕食各国的疆土,使得秦国完成了帝王的基业。这四位君主,都是凭借着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例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当时四位君主拒绝客籍人不肯接纳,疏远人才不肯任用,那就使国家不会收到富足的效果,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了。
如今陛下弄来了昆仑山的宝玉,有了随侯珠、和氏璧,悬挂着光如明月的珍珠,佩戴着太阿宝剑,乘着名叫纤离的骏马,竖立着用翠羽作装饰的凤旗,安放着鳄鱼皮蒙的大鼓。这几种宝物,秦国一样也不能出产,可是陛下却非常喜爱它们,这是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土生土长的才能用,那么,发夜光的珍珠不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的器具不该做玩赏的东西,郑卫两国的美女不该充满后宫,<;马夬>;<;马是>;骏马不该关满外面的马栏,江南地区的铜、锡不该用作器物,西蜀一带的丹青不该用作彩饰。凡是装饰后宫、充满廷堂,娱乐心意、悦人耳目的东西,一定要生产在秦国的才可用,那么,嵌着宛珠的簪子,镶着小珠的耳环,东阿丝绸做的衣服,锦绣的边饰,就不该进呈到您的面前。还有那些打扮时兴、姿态优雅、妖艳苗条的赵国姑娘就不该站立在您的身边。敲打着瓦瓮瓦钵,弹着竹筝,拍着大腿,哇哇地歌唱呼喊,让耳目感到快乐,这才真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歌曲,舜的韶虞,周的武象,这些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抛弃敲打瓦器而欣赏郑卫的音乐,撤走竹筝而选择韶虞的乐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眼前的称心快意、适合观赏罢了。如今用人却不肯这样做,不问适宜不适宜,不论正确不正确,只要不是秦国人就要他离开,只要是客籍人就赶走。那么,这就说明,秦所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珍珠、宝玉,而所轻视的则是人才了。这可不是什么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啊。
我听说,土地一广,粮食就丰富;国家一大,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细流,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深广;帝王不排斥众人,所以能够光大他的道德事业。因此,地不分东西南北,民不分本国外籍,才能够四季都富庶美好,鬼神都来保佑。这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根本原因。如今秦却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逐客籍人去辅助诸侯成就功业,这就使得天下有才能的人都退缩畏惧,不敢向西,停住脚步,不进入秦国。这种做法就叫做供给敌寇武器、送给强盗粮食啊。
物资不出产在秦国,其中值得珍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其中愿意给秦国效忠的不少。如果驱逐客籍人去帮助敌国,抛弃人才去增加对手的力量,对内使得国家空虚,对外在诸侯各国树立仇怨,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办不到的啊!”
秦王(看了李斯的书信)便撤销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师说】
秦王已经下令逐客,李斯一封书信竟然能够扭转局面,靠的是透辟充分的说理,靠的是语言的巨大感染力。
李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接着展开说理。说理分三层:第一层是用历史事实证明客卿对秦国富强的巨大作用。文章列举了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任用客卿所取得的赫赫政绩,他们是秦王政的祖辈,就近取材,令秦王政不得不信服。第二层是用取物与取人的相对比,证明逐客的错误。取物不拘一格,而取人却排斥外籍人才,这是重物轻人,重个人享乐而忽视国家的根本利益,是本末倒置,是缺乏政治远见。第三层是从国家兴亡的理论高度,证明任用客卿之利与驱逐客卿之害。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就可以像五帝三王一样无敌于天下,成为天下的共主(这正是秦王政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驱逐客卿,就等于把人才赶到敌对的诸侯国去,使敌国强大,使自己空虚,使被驱逐的人才帮助敌国来报复秦国,就是使秦国走向危亡(这正是秦王政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三层道理,层层鞭辟入里,击中要害。
李斯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是大量运用比喻,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言形象,音节铿锵。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相传李斯是荀子的学生,他又是一位战国游说之士。李斯的上书颇有荀子文章善用比喻与整齐句式的厚重风格,同时也具有《战国策》中那些策士言论的善于铺排、讲究气势的特点。
【知识卡片】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来秦修建三百余里的渠道,以实施“疲秦计划”。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他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故事链接】
秦始皇三征岭南
在大秦帝国消灭了东方六国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南边的百越之地,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百越之地也叫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秦与百越的战争总共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击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百越,该战平定了百越之地,统一了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战争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这三次战争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
廉蔺之交
【原文】
既罢【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以后。】,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右:古代席位以左为尊,职位以右为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因为能说会道立了功劳。徒,只,不过。口舌,言语。】,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贱人:指相如出身卑贱。】,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宣言:对外扬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争列:争位次。】。已而【已而:不久,过些时。】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