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
【原文】
永和【永和:晋穆帝年号。】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禊【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事也。群贤毕至【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少长【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咸【咸: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映带:映衬、围绕。】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次:旁边,水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游目骋怀【所以:用来。骋:奔驰。】,足以极【极:穷尽。】视听之娱,信【信:实在。】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或取诸【取诸:从……中取得。】怀抱,悟言【悟言:坦诚交谈。】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虽趣舍万殊【趣:通“取”。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终期【期:至、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未尝不临文嗟悼【嗟悼(jiē dào):叹息哀伤。】,不能喻【喻:明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shāng):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虽,纵使。】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抱负胸怀;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师说】
这篇文章是《兰亭集》的序文,生动地记叙了当时集会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由王羲之执笔,文学和书法价值都为历代人所称道。
作者在序文中先介绍了这次聚会的情况。由乐而引发作者的感慨,思考人生的生与死、新与旧、悲伤与喜悦等问题,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转瞬即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了作者不甘蹉跎岁月、积极进取的向往。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有了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成就一番大业的几率才会更高,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换句话说,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要使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制订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今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理想人格和道德规范。
【知识卡片】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故事链接】
《兰亭》的下落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爱。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却被唐太宗派人来骗走了真迹。
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想重金买下,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做宝贝,绝不传人。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当时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萧翼看到了辩才的这个《兰亭》,趁辩才和尚不注意,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就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的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它太珍贵了。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胡:何,为什么。】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语助词,有“且”“乃”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眄(miǎn):斜视。柯:树枝。】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景(yǐng):日光。翳(yì)翳:阴暗的样子。】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篷幕的车子。】,或棹孤舟。既窈窕【窈窕(yǎo tiǎo):山路深远曲折。】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善:羡慕。】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终止。指死亡。】。
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放在旁边。耘(yú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着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
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还唠唠叨叨图个啥?)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可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师说】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文中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
本文写于作者陶渊明辞官回家的时候,先写了归田时的决心、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明作者对当时现实政治的失望,自甘退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合流的淡泊心态和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虽然“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他那份悠然自得的田园情怀却留存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
【知识卡片】
“辞”是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与“赋”相近,有时“辞赋”并称。
【故事链接】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长(zhǎng):生长,长成。】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必浚【浚:疏通,深挖。】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握。】,居域中之大【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域中:天地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用,行。】,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凡:所有的。】百元首,承天景【景:大。】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盖在殷忧【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竭诚则吴越【吴越:吴国和越国。】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虽董【董:督责,监督。】之以严刑,振【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