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119

第119章 孙子兵法(1)

始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察:观察,分析,研究。】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主:君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所谓地,是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是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的胜负。孙子说: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师说】

孙武在计篇中,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中,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研究、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作者将“道”排在首位,可见其为重要的前提,它指的是能够让我方所有的人都合为一心的观念,所以,“道”贯穿的是人心,是战争中最核心的人的力量。有了“道”的贯穿,则能够君臣一心、上下一心、将士一心甚至军民一心,这样真正打起仗来,所有的人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

不仅是战争需要靠“道”来凝聚人心,一个集体要团结一致,其实也需要孙子所说的“道”。

【知识卡片】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要早二千三百年。《孙子兵法》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故事链接】

孙武练兵

孙武来到吴国,吴王召集自己的一群宫女请孙武练兵,并限时三个时辰。这些宫女从来没受过军事训练,只是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大家你推我搡闹做一团。孙武将其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分别担任两队宫女的队长。孙武接连三次让宫女列队,都没人理会。孙子沉下脸来严肃地说:“第一次大家没听明白,是我的错误;第二次大家也没听明白,还是我的错;但是,第三次没听明白就是你们的问题了。来人,把那两个队长带到一边去,立刻斩首。”马上有士兵上来把那两个妃子抓了起来。吴王见状,赶紧对孙子说:“不能这样!我只是说着玩的,千万别动真格。”孙子说:“你不是已经给我权力吗?现在军权在我手中,立刻斩首。”士兵咔咔两刀把两个妃子砍了。见到这种阵势,众宫女肃然而立,结果不到三个时辰两个队列就成形了。

作战篇 用兵之法,驰车千驷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驰车千驷(sì):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云:“驷,四马也。”曹操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革车【革车: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带甲【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十万,千里馈粮【馈(kuì)粮:运送粮草。】,则内外之费,宾客【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之用,胶漆之材【胶漆之材: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车甲之奉【车甲之奉: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胜久则钝兵挫锐【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殚(dān)货:物资耗尽。】,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拙:不巧。】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

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得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是从来没有的。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师说】

作战需要两种因素:一是巧拙,二是久速。巧拙是指挥员的主观因素,久速是军队行动的客观效果。在孙武看来,“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所以即使是有巧但时间拖得太久也是不可取的;而“速”却常常能补“拙”之不足,达到出其不意、攻击不备的效果。孙子这样说,目的在于强调速度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出战略上持久、战役战斗上速决的战略战术思想,从而将持久与速决辩证地统一起来。

【知识卡片】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籍。

【故事链接】

天资聪颖的小孙武

孙武长到八岁,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少年孙武天资聪颖,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久而久之,老师觉得这孩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谋攻篇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军:泛指军队,亦作为军队编制单位。】为上,破军次之;全旅【旅:五百人为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卒:古代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为百夫长。】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伍:古代最基本的兵制单位,五人为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百战百胜固然高明,然终有杀伤、耗损,故并非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屈【屈:屈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屈服。】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上兵伐谋: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这句话的意思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胜。】,其次伐交【伐交:伐以交。以外交途径战胜敌人。】,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下攻城: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指示代词,其中。】。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辒【<车贲>辒(fén 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生牛皮,下可藏十数人。】,具器械【具器械:具,修置,准备。意思是置备攻城的各种器具、械具。】,三月而后成;距闉【距闉(yīn):为攻城而堆积的向敌城推进的土丘,可用来观察敌情或攻击守城之敌,也可在其上施放火器,又便于登城,是古代攻城必修的工事。闉,土山。】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必以全争于天下:全,此言全国、全军。这句是说要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打仗的上策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途径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的胜利。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师说】

《孙子兵法》词约意丰,内容博大精深,它揭示了战争的一些一般规律。本篇用简约的语言主要论述了“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为后世的军事家们奠定了思想基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后来不仅是用在军事上,而且在其他各类竞争中得到充分运用。

【知识卡片】

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是军事家必读的经典兵法著作,凡从军行武者,必熟读《孙子》。据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得见此书,击节而叹,悔未早读,否则或许能免遭失败。

【故事链接】

孙武朝堂论天下

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他们之中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根据他们各自的亩制、租赋、士卒的多寡以及官吏贪廉做出判断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其次就是智氏、韩、魏。但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很少,在上位的人不至过分骄奢,在下位的人尚且可以取得温饱。严苛的政令让人们无法生存,宽容的政策可以赢得民心。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军形篇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原文】

兵法:一曰度【度:即度量、分析地理形势。】,二曰量【量:计量人力与物资资源。】,三曰数【数:计算可动员的兵力多寡。】,四曰称【称:衡量敌我实力。】,五曰胜【胜:推算胜负。】。地生度【地生度:交兵之先度量地理形势。】,度生量【度生量:按地理形势而知人力物力之强弱。】,量生数【量生数:按人力物力可知可动员兵力的多寡。】,数生称【数生称:按兵员多寡可衡量双方实力。】,称生胜【称生胜:以双方实力对比,可测知胜负形势。】。故胜兵若以镒称铢【以镒(yì)称铢: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四两或二十两,言其重。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言其轻。此处指实力悬殊。】,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战民:士兵。】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此句指犹如八千尺上之水,决堵而下,势不可挡。】之溪者,形也。

【译文】

用兵之法,一是土地幅员,二是军赋物资,三是可动员的兵力,四是双方力量对比,五是胜负优劣。“度”产生于土地幅员的广狭,土地幅员决定军赋物资的多少,军赋物资的多少决定兵员的多寡,兵员的多寡决定军事力量的强弱,军事力量的强弱决定双方的胜负。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称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取胜于弱小的敌方;败亡之师如同以铢称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人指挥部队作战,犹如决开千仞之高的山涧积水,一泻万丈,这就是“形”!

【师说】

不打无把握之仗,是一切成大事者共同信守的原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认清周围局势的变化,并提出最有效的方法。聪明人与糊涂人的分别往往就在于聪明之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不被灰尘遮挡住。这就是《孙子兵法·军形篇》的精髓。本文节选部分专门讨论攻守的形势,通过设喻,将胜兵进攻时的形势,借“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刻画出来,用以总结全篇,点明主题。全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积蓄军队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机战胜敌人,通篇充满了战略思维的智慧。

【知识卡片】

军形篇又名“形篇”,主要探索军事上双方攻守形势。“形”既是形态,可以描述静止形态也可以描述运动形态,而孙子多用它来描述的是后者,是个动中求静的概念。而兵力的规模、编制等静态概念,一般用“数”来表示。

【故事链接】

采石矶大战

宋朝时期,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时常出兵侵略,可是宋朝却一贯采取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政策。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年(1160)十月,金主完颜亮率大兵南下,企图覆灭宋朝,金兵步步进逼,宋朝的守将一再败退,一时局势危急,人心惶惶,吓得宋朝的皇帝也想航海远逃。

不久,金兵的主力已逼近南京附近的采石矶,眼看就要渡过长江,凑巧虞允文奉命到采石矶去劳军,当时守将王权诡称奉旨弃城守江,便乘船先逃,部队随之败退至采石矶。虞允文本是一个文官,但当他见到金军即将渡江,南宋已危在旦夕,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指挥部队抗击金军。他胆略过人,判断敌情准确,部署兵力得当,不仅将水军和步、骑军进行了纵深梯次配备,而且兼顾了战线左右两翼的安全,同时还掌握了预备队,以应付紧急情况和扩大战果。他针对金军不习水战、渡江船只又不坚固的弱点,以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南宋水军作为主力,鏖战江中,以强击弱,使金军船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