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120

第120章 孙子兵法(2)

采石矶之战的胜利,水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此战的特点是,宋军因势利导,战法灵活多变,充分发挥水战之长,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采石矶水战告捷,阻止了金军渡江,从而保卫了长江防线,使金国攻灭南宋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南宋得以转危为安,保持长期偏安的局面。

兵势篇 善战人之势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分数:分、数指军队的组织、编制。编制严密,不论人多少均同样指挥。】是也;斗【斗:指挥(军队)。】众如斗寡,形名【形名:指旌旗和金鼓。士卒望族旗、听金鼓而动,不论人多少均不乱。】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必受敌:一作“毕受敌”,指一旦遭受敌人的打击。】而无败者,奇正【奇正:指军队作战的常法和变法。常为正,变为奇。】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碫(duàn):磨刀石。】投卵者,虚实【虚实:指军队力量的强弱、众寡等,这里指以实击虚。】是也。

……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形之,敌必从之:以伪装诱敌,使其中计。】;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以卒待之:伏兵待敌。】。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择人而任势:善用人及善于利用形势。】。任势者,其战人【战人:指挥士兵作战,与《军形篇》的“战民”意近。】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危:指地形为斜侧之势。】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孙子说:管理的兵多与兵少是一样的,分编而治即可;指挥作战兵多与兵少也是一样的,通过明确的信号来指挥即可;三军将士与敌对抗而不失败,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即可;攻击敌军,如同以石击卵,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

因此,善于诱惑调动敌军的指挥者,用假象迷惑敌军,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甜头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总之,要以利益诱惑敌军,使其动心行动的同时,以伏兵等待时机攻击敌军。

因此,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部属,故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造“势”的将领,指挥部队就像滚动木石。木石的特点是处平坦地势则静止不动,处陡峭斜坡上则滚动如雷,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战者造“势”,就像让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师说】

本篇节选的内容主要阐明要正确运用奇正之术的作用,教人要活用奇正之术,用以引导战争的情势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发展,进而发挥部属的特长。文章后来总结说,敌军必然根据己方给出的情报来进行军事部署,因此,选择善于造“势”的将领非常重要,因为善于造“势”的将领指挥部队就像滚动木石,有利于很好地战胜对手。

【知识卡片】

兵势篇又名“势篇”,主要是论述军事上的优势。“势”是军事力量的发挥,是指挥者主观能动作用在军事力量上的体现。

【故事链接】

阖闾兴国

阖闾(hé lǘ)登上王位时吴国虽已强大起来,但仍有不少困难: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国,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任贤使能,采纳良策,听取民声。

阖闾任用了楚国名臣伍子胥(xū),听取他振兴吴国的建议。经伍子胥推荐,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孙武献出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13篇。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阖闾读了很感兴趣,于是拜孙武为将军。

阖闾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并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吴国在这些举措中不断兴起。

虚实篇 凡先处战地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处:到达。】战地而待敌者佚【佚:沉稳、安逸。】,后处战地而趋【趋:疾行奔赴。】战者劳【劳:劳顿,疲劳。】,故善战者,致人【致人:调动敌人。】而不致于人【致于人: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微妙啊。】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者。】。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乘其所之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先到达战地而等待敌人到来就沉稳、安逸,后到达战地而疾行奔赴应战就紧张、劳顿。因而,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不为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主动来上钩的,是诱敌以利;能使敌人不得前来的,是相逼以害。因而,敌若闲逸,可使它劳倦;敌若饱食,可使它饥饿;敌若安稳,可使它动乱。

在敌人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进攻。行军千里而不劳顿的原因,是行进在敌人无设防的地方。进攻而必取的原因,是进攻敌人不能固守的地方;防守而一定稳固,是在敌人不可能进攻的地方防守。因而,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该于何处设防;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该于何处进攻。微妙啊,微妙啊,达到了无形可窥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以至于不露一丝声息的程度,因而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进攻而敌方不可抵御,那是冲击在敌人的薄弱环节;撤退而敌人不可追及,那是行动神速,敌人追之不及。我想与敌交战,虽然敌人高筑防御工事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因为我攻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不想同敌交战,只要在地上画个界线便可守住,敌人无法与我交锋,是因为我设法调动它,使它背离所要进攻的方向。

【师说】

本篇是讲如何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开篇便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极其重要的战争主动权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争取主动,先发制人”。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就必须懂得珍惜时间争取主动的重要意义。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由每一分钟组成的。

【知识卡片】

本篇名为《虚实篇》,把这对矛盾提到标题地位,是因为“虚”与“实”是解决用兵问题的要害。

【故事链接】

班超先发制人建奇功

公元13年,汉明帝派班超率领三十六名将士出使西域,想跟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班超首先到了鄯善国,国王热情接待了他们。可是没几天,国王突然对他们冷淡起来。班超想:准是匈奴使者也到了鄯善国,匈奴人多势众,国王惧怕匈奴人,当然就冷淡我们了。恰在此时,鄯善国侍者来送饭,班超突然问道:“匈奴使者住在哪?”鄯善国本来对这件事瞒得很严,不料被班超一语说破,侍者以为班超早已知道此事,只好如实奉告。班超立即把侍者扣留起来,对随行的三十六人说道:“匈奴人刚到这里,国王的态度就变了,如果他派兵把我们抓起来交给匈奴人,那还有活命吗?”众人都道:“事到如今,只有同舟共济,生死关头,一切听从将军指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愤然说,“我们只有杀了匈奴使者,才能断绝鄯善国王投靠匈奴人的念头。”当晚,气温骤降,飞沙走石,班超率三十余轻骑,顶着寒风,直奔匈奴人驻地。接近营寨之时,班超命十人持鼓,绕到营寨后面,叮嘱他们见前面火起,就击鼓呼喊,虚张声势;又命二十人各持弓箭、刀枪,摸到敌营前埋伏。一切布置停当,班超率领数骑冲进敌营,顺风放火。霎时,火光四起,战鼓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匈奴人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顿时乱作一团。班超一马当先,连杀三人,部下一拥而上,匈奴使者和三十多随从当场被砍死,余下的一百多名匈奴士卒全部葬身火海,班超部下无一人伤亡。第二天,班超将匈奴使者的头扔在鄯善国王的脚下,鄯善国王吓得面如土色。班超趁机向他宣传汉朝的威德,劝他与汉和好。鄯善国王本来对匈奴经常来勒索财物不满,又见汉使者有勇有谋,当即答应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军事篇 交和而舍

【原文】

孙子曰:凡【凡:一般。】用兵之法【法:规律。】,将【将:将帅。】受命于君,合军【合军:组编军队。】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迂:迂回。】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计:谋略。】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举:全部。】军而争利,则不及【不及:赶不上。】;委【委:舍弃。】军而争利,则辎重【辎重:(zī zhòng)装载于车运输的军用物资,如军械、粮草、被服等。】捐【捐:(juān),舍弃。】。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三将军:三军将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十一:十分之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蹶:(jué)跌倒,比喻失败或受挫。】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委积:指储备之粮草。】则亡。

【译文】

孙子说:根据一般战争规律,将帅向君主领受命令,聚集民众,组编军队,到与敌军两相对垒,没有什么比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了。两军相对争利之所以难,就难在以迂回的手段达到直接的目的,就难在化祸患为有利。采取迂回的途径,但引诱凝滞敌人,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达到目的,这便是懂得变迂为直谋略的人。

所以军争是有利的,军争也是危险的。全军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全军舍弃笨重器械去争利,那么辎车又损失了。卷起铠甲,轻装快跑,日夜不停,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行进,奔袭百里去争利的话,那么,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精悍的士卒在前面,疲弱的士卒在后面,按通常规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像这样奔赴五十里去争利的话,那么前军将领必然受挫,按通常规律只有一半人能到达;像这样急行三十里去争利的话,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到达。所以,军队没有辎重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粮食就会灭亡,军队没有物资储备就会灭亡。

【师说】

本篇名为《军争篇》。讲的是战役过程中军队的组织、建设与调动。它的特点不是在于如何打与战,而是治与训。突出的是如何组织军队与号令军队去作战。并对军队的战斗力作出了“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总结。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分数和名次固然重要,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考试,考试只是为了检测我们学习的状况,学习却是为了增长才干发展能力,获取生存的本领。

【知识卡片】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用兵之前,必先审己量敌,计其胜负之情。

【故事链接】

汉中之战

齐建武二年(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三月,北魏仇池镇都大将、梁州刺史拓跋英在魏孝文帝拓跋宏率军攻南齐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之际,奉命率兵会同平南将军刘藻进攻汉中。南齐梁州刺史萧懿派部将尹绍祖、梁季群等领兵两万占领险要,抗击魏军。拓跋英与部将采取集中兵力攻其一营再及其余的方针,随即发起进攻,果然克齐军一营垒,其他四营也溃,俘梁季群以下七百余人,斩杀三千余人。魏军乘胜进抵南郑(今陕西汉中东郊)城下。齐将萧懿复派部将反攻又被拓跋英大败。魏军收兵之际,萧懿派出的另一支部队抵达战场。魏军疲惫,欲遁走。拓跋英见齐军来攻,故意放松缰绳,驱马缓行,而后登高瞭望,指指画画,如布置阵势状,等各军行到齐,整列后才命前进。萧懿疑心魏军设有伏兵,徘徊不前。魏军乘机反击,大破齐军,遂包围南郑。萧懿据城固守,军主范先领兵三千增援,亦被北魏军击败。魏军围攻数十日未克。时守城士卒惊恐,南齐录事参军庾域把数十座空仓库加封后指给将士说,这里面全是粟米,足以支持两年,你们只管放心守城。城内守军才安定下来。就在这时,魏帝下诏班师。拓跋英遂命老弱将士先行撤退,自率精锐部队殿后,还派人向萧懿告别。萧懿认为其中有诈,不敢追击,魏军得以安全撤返。

九变篇 圮地无舍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将:主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圮(pǐ)地:难于通行之地。圮,如《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述的山林、险阻、沮泽等地。】无舍,衢【衢(qú):分岔的道路。】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涂:通“途”,指道路。不由:不走。】,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九:多种。】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治:指挥。】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杂:兼顾。】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可信:可以提高信心。】也,杂于害而患【患:祸患。】可解也。是故屈【屈:臣服,屈服。】诸侯者以害,役【役:驱使。】诸侯者以业,趋【趋:奔赴,归附。】诸侯者以利。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是: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组织民众编制成军队出征,在难以行军的地段内不可建造营地,在四通八达的地区应结交诸侯,在不具备生活条件的地区不可停留,遇到道路狭窄进退两难的地段就要巧出计谋,陷入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就要坚决奋战。道路有的虽可走而不走,敌军有的虽可打而不打,城堡有的虽可攻而不攻,地方有的虽可争而不争,国君有的命令虽可受而不受。

所以将帅能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应用,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聪明的将帅的思考,必须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中要同时看到有利条件,才能提高胜利信心;在顺利情况中要同时看到不利条件,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要使各国诸侯的力量不能伸展,就要用计谋去伤害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要用它不得不做的事业驱使它;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奔命,就要用小利去引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