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025

第25章 礼记(8)

司射对宾客说:“箭头一端投入壶中才算投进,主人与宾客依次一个一个地投矢,如果不等对方,自己连投不计分。胜者要斟一杯酒让不胜者来喝。罚酒后输的一方要将自己的筹码给胜者一个,这样胜者就比对方多两个筹码,如果有一方得到三个胜利的筹码,另一方就要饮一杯酒庆贺。”司射对主人也如此说。

司射命令鼓瑟的乐工说:“比赛时请奏《狸首》这支伴奏曲,演奏的速度要不快不慢始终如一。”乐队的领队回答说:“是。”

司射向宾主双方禀告说矢已准备好,可以交替投矢。有投入的,司射就跪下为他计一分。投壶的时候,宾客一方坐在司射右边,主人一方坐在司射左边。

投完以后,司射拿着剩余的筹码说:“双方投壶结束,请求计算分数。”两个筹码算为一纯,一次拿一纯,最后如果只剩一个筹码,那就叫“奇”。结果出来后,司射于是拿着一方比另一方多出来的报告说:“某一方的成绩胜过另一方多少纯。”如果胜算中还有奇数,还有把奇数报告出来。如果双方积分一样,就说:“双方不分胜负。”

司射命令胜利一方的弟子说:“请为失败的一方斟罚酒。”胜利一方的弟子说:“是。”被罚的一方都跪下捧着酒杯说:“承蒙赐酒。”胜利的一方也跪下说:“请以此酒为养。”

【师说】

投壶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四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作为礼仪的一种,投壶不仅继承了射礼的仪节,还继承了射礼正己修身的礼义。节选的内容主要记录了这种游戏的部分操作方法。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内还有一个“投壶亭”,保存了六只古代的铜质投壶。

【知识卡片】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故事链接】

虾子与蛙儿

高则诚是元末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

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人说: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形容眼睛明亮美丽。高则诚听见尚书大人出对,就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

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高则诚说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虾”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对不起,我说得太不礼貌。”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口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

孔子论儒行(节选)

【原文】

儒有【有:为,是。】席上之珍以待聘【聘(pìn):有重大事情而被人咨询。】,夙【夙(sù):早。】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举:被推举任用。】,力行以待取【取:选拔。】。其自立【自立:自修以立身。】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中:适中,中正。】,动作慎【慎:慎重。】。其大让【大让:指在大事上的谦让,如让国、让天下之类。】如慢【慢:傲慢而不屑。】,小让【小让:指在小节、小事方面的谦让。】如伪【伪:虚伪。】,大则如威【大则如威:遇到大事时,好似有所畏惧。】,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粥粥:柔弱谦卑的样子。】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译文】

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等待着诸侯的聘用;早晚努力学习,等待着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着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着别人的选拔。儒者的修身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者,在衣冠上适中、端正而与常人一样,一举一动都谨慎小心。在大事情上的谦让,让人感觉好像很傲慢的样子;在日常小事上谦让,让人感觉好像很虚伪的样子。处理大事时,好似有所畏惧;处理小事时,好似心中有愧疚。让儒者争取点什么有点难办,让他们放弃点什么倒比较容易,柔弱谦卑好像是无能之辈。儒者的仪容表情就是如此。

【师说】

本文节选自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孔子在这篇对话中解释了“儒”的含义。节选的内容说明了儒者自立的崇高道德修养和在容貌、行动上的谦卑,表明儒者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注意谦逊为人,不事张扬的品性。

【知识卡片】

《儒行》是《礼记》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篇章。全篇通过记述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等十五个方面阐述了儒者所应具备的品行,描绘了一个立体而完美的儒者形象。

【故事链接】

老者独吊

春秋时,楚国名相孙叔敖小时候因义杀了两头蛇,为民除害而享誉乡里。楚国令尹虞丘尚贤荐贤,在自己年老时积极推荐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孙叔敖代替自己的令尹之职。楚庄王采纳了虞丘的推荐,并用国王乘坐的专车去迎接孙叔敖。

孙叔敖担任令尹后,许多人都来道贺。话说楚国有一个老人,当他得知孙叔敖当上令尹的消息之后,十分高兴,心想,庄王真是慧眼识将才,他肯重用孙叔敖这样德才两全的人,楚国何愁不兴旺呢?但是有一件事却使他放心不下,一连几天都是忧愁满面,闷闷不乐。什么事呢?原来他看到孙叔敖刚当上令尹,就有那么多的吹鼓手为他大唱赞歌,不禁寒心,这样下去,他唯恐孙叔敖也像平日所见的许许多多的庸官俗吏一样,经受不住这种过分的捧场,在鼓乐齐鸣、歌舞升平中飘然欲醉起来。

这天,老人听说满朝文武百官、四方平民百姓仍在为孙叔敖晋升庆贺,他便故意穿了一身孝服,手举挽联,慢慢腾腾地来到了庆贺大庭。那挽联上写着:“有身贵而骄人者,民亡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者,患处之。”老人的这一反常举止立刻受到了朝臣们的制止和斥责,并要治他污辱和戏弄当朝令尹之罪。正在这时,孙叔敖走上前来,对着老人恭身拜求道:“老父既有如此忠心,请当面赐教。”老人大惊,连忙将孙叔敖扶起,道:“别人要治罪,令尹却如此,为何?”孙叔敖说:“您穿孝衣而来,表明是不畏惧一死的,您那挽联上的话,明明是在告诫我们。请把您想说的话说出来吧!”老人听了,感叹不止,于是便将自己早已想好的三条建议讲了出来:“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意思就是说,地位越高越要体察下情,官职越大越要接近平民,俸禄越多越要谦虚谨慎。至此孙叔敖把老人的这三条建议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严于责己,精心治国,受到民众的夸赞。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始:开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故冠而后服备:人在未冠之前,穿的是童子服装,并束发为髻。在行过冠礼以后,就有了三套完整的成人衣服,即爵牟服、皮牟服、玄端服(冠也包括在内)。】,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译文】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开始,是在于使举止得体、使态度端正、使言谈恭顺。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然后礼仪才算齐备;并用来使君臣各安其位、使父子相亲、使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义才算确立。所以行过冠礼以后才算服装齐备,服装齐备了,然后能够做到举止得体、态度端正、言谈恭顺。所以说:“冠礼是成人之礼的开始。”

【师说】

我国古代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冠礼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重新拾起了成人礼这种传统。但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需要在尊重文明传统、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为传统冠礼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知识卡片】

冠礼是古代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表示男女青年到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jī)礼。

【故事链接】

智讨风筝

有一天李东阳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小心风筝的线断了,风筝被吹到一员外家的花园里。小伙伴们胆小,都不敢去要,唯独李东阳胆子大,他翻墙过去拾风筝。

这家员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不像是个坏孩子,便拿着风筝想逗逗他,员外说:“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就还你这风筝。”李东阳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阳出事,都爬在墙头上往里看,一看没事,就都翻墙跳进来,员外就以此为题对李东阳说:

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阳看了员外的气派,觉得员外一定有两千石的俸禄,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

员外两千石,唯公……

他故意不把最后一个字说出。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笑了:“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李东阳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说。”员外不懂什么意思,问他:“这是为什么呀?”李东阳说:“您如果还我风筝,就是‘唯公廉’;如不还我,就是‘唯公贪’。”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可不会为了个风筝得个贪名,忙把风筝还给了孩子们。

子贡问于孔子曰(节选)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碈(mín):同“珉”,像玉的石头。】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刿(guì):刺伤。】,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揜(yǎn):通“掩”,捕取,袭取。】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圭璋特达(guī zhāng tè dá):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说:“请问君子看重玉而轻贱似玉的美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玉的数量很少而美石的数量很多吗?”孔子说:“并不是因为美石多所以才轻贱美石,也不是因为玉少所以才看重玉的。是因为从前君子把人的美德和玉相配比:玉温厚而又润泽,就好像是仁;玉缜密而又坚实,就好像是智;玉有棱角却不伤人,就好像是义;玉沉重欲坠,就好像是礼;敲击玉,声音清越悠长,终了戛然而止,就好像是乐;玉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它的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它的优点,就好像是人的忠诚;玉色彩四溢,表里如一,就好像是人言而有信;玉气质如白虹,就好像是与天息息相通;产玉的地方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就好像是与地息息相通;玉制的圭璋作为礼物可以单独使用,不像其他礼物还需作一点装饰,这是玉的美德在起作用;天下没有不看重玉的美德的,就好像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不看重道那样。《诗经》中说:‘多么想念那位君子啊,他就像那玉一样温文尔雅。’所以君子就很看重玉。”

【师说】

节选的文段记载了春秋末期孔子亦论及的“君子比德如玉”。孔子“比德如玉”,把玉的物理性质同道德相联系,提出了十一德之说。十一德为:仁,玉的温润而光泽;智,玉的致密坚实;义,玉的郓角方正而不伤人;礼,玉的沉重欲坠;乐,玉的敲击,声音清越悠长,终了戛然而止;忠,玉的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信,玉的色彩四溢;天,玉的气质如白虹;地,玉的精神体现在山川;德,玉制的圭璋用于礼仪;道,天下没有不贵重玉的。由此可见古人对崇高道德品质的推崇。

【知识卡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使用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玉结合起来研究,用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玉石原有的各种物质特点。玉被儒家诠释为具备道德内涵的特殊性,进而赋予其“五德”“九德”“十一德”的道德含义,随之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玉文化作为政治价值表现在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成为了道德和文化的载体。

【故事链接】

郑濂尊孝义

郑濂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个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招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方向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个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