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链接】
黑鱼奉母
有一种鱼叫黑鱼,当老黑鱼产子后双目暂时失明。小黑鱼出生后便侍奉在老黑鱼左右,一个个争先恐后往老黑鱼嘴里钻,自我献身以喂饱老黑鱼的肚子,表达孝心。等到老黑鱼的眼睛复明,能捕捉食物了,剩下的小黑鱼才离开它。
夫孝,天之经也
【原文】
曾子曰:“甚哉【甚哉: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天之经:天下之常法。】也,地之义【地之义:人民认可的正确道义。】也,民之行【民之行:意思是百姓所践行的事。】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肃,严厉。意思是说教化虽然并不严厉,但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教,效仿。化,教育感化。化民,让人的品德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民莫遗其亲:遗,弃忘。意思是说人民不会弃忘其父母。】。陈【陈:施行,宣扬。】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导之以礼乐:导,倡导。礼,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乐,音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示之以好恶:好,美好的。恶,丑恶的。】,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民具尔瞻:意思是人民注视你的所作所为。】。’”
【译文】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的行为准则。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需严肃施行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需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们因此没有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们陈述道德、礼义,人们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们,于是人们就不争斗;用礼仪与和谐音乐引导他们,人们就和睦相处;告诉人们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令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在仰望、效法着你。’”
【师说】
这一章(三才章)主要论述“孝道”是天经地义的行为。三才章中的“三才”指天、地、人。孔子从自然规律谈到人类社会中,孝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施行为,并认为孝顺能够让人们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能够让国家和顺安乐。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词语溯源】
天经地义:经,规范,常规,原则;义,正理,准则。绝对正确,不能改变也不容置疑的道理。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故事链接】
乌鸦反哺
乌鸦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会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遗:遗弃、遗忘、失礼的意思。】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万国:指四方各诸侯国。】之欢心【欢心:爱护、拥护之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治国者:指天子所分封的诸侯。】,不敢侮于鳏寡【鳏(guān)寡:年老没有妻子为鳏,年老没有丈夫叫寡。】,而况于士民【士民:指士绅和平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治家者:指受禄养亲的卿大夫。】,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夫然:如此。夫,发语词,没有实在意思。】,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敢遗弃、怠慢,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些诸侯大臣呢?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侍奉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呢?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敢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呢?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侍奉其父母双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其灵魂享受到后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是如此了。《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万民都会归顺他。’”
【师说】
本文是论证孝治在日常生活中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如果统治者能充分发挥孝道的作用,并率先做好示范,那么一个充满博爱、和睦、宁静、幸福的社会就会形成了。
今天,我们仍在反对战争,祈祷和平,人类还在为幸福的生活作出各种努力和牺牲,可以说孔子的理想仍然是我们今天的理想。
【知识卡片】
公、侯、伯、子、男是古代一种爵位。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
【故事链接】
卧冰求鲤
王祥是琅琊(láng yá,今山东省胶南琅琊镇)人,生母早年去世,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后来他的父母(继母)都生病了,王祥就衣不解带的侍候一旁。他的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为了能够捕到鲤鱼,于是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来。继母吃了鲤鱼之后,病果然痊愈了。
人之行,莫大于孝
【原文】
曾子曰:“敢【敢:与人对话自言冒昧,可以理解为大胆地、冒昧地。】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莫:没有什么。严:尊敬。】,严父莫大于配天【配天:指祭天时以祖宗陪从受祭。】,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郊祀(sì):古代祭祀天地在郊外。】后稷【后稷:周朝的始祖。】,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明堂:为专祀文王的地方,所以说是宗祀。】,以配上帝【上帝:天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何以:以何,凭什么。】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膝(xī)下: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身旁,此处指孩提时代。】,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本:这里指的是孝道。】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续:传宗接代。焉:代词,这。】;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悖(bèi)德:悖,违背。悖德,即违背道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悖礼:违背礼仪。】。以顺则逆,民无则【则:法则,榜样。】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凶德:一种丑恶的品德。】,虽【虽:即使。】得之,君子不贵【贵:重视。】也。君子则不然【不然:不是这样的。然,如此。】,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容止:容貌和举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以临其民:临,统治。这句话意思是:用这样的办法来统治他的臣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象:模仿,效法。】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淑(shū)人:有德行的人,淑,善良。】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难道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要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尊敬父亲更重要的了。而尊敬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要的了,周公就是这样的人。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恪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敬爱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敬爱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们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工夫,相反凭借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鄙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举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效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师说】
本文中孔子论述了天子如何运用孝道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而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最为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亲最为重要,在所有尊敬父亲的行为中是在祭祀祖先时把父亲与天同祭最为重要。
孔子认为以孝道达到“圣治”而必须做的六件事是:“言思可道”“行思可乐”“义德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这样君王就可以达到“圣治”了。
其实不仅是天子需要如此,我们每个人如果也都如此,那么我们的家庭必将和睦,社会必将安宁。
【名言集锦】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孟子《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庄子》
【故事链接】
哭竹生笋
孟宗是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亲身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才能医治母亲的病。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于是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过了不久,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十分高兴,急忙采回鲜竹笋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好了。后来他官至司空。
孝子之事亲也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居则致其敬: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尽力做到孝顺。居,日常的家庭生活。致,尽心尽力做到。】,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忧:忧虑之心。】,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严:端庄严肃。】。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在丑不争:在众人之间,应当和顺相处,而不可争忿。丑,众。】。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日用三牲之养:每天以三牲奉养父母。三牲,指牛、羊、豕(shǐ,猪)。】,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尽力做到孝顺;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方面要尽力使父母愉快;父母生了病,要担忧操心;父母去世了,要哭泣尽哀;祭祀先人要端庄严肃。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才能算是能够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双亲,身居高位不骄傲蛮横,居下位不为非作乱,在众人中间不争强斗狠。身居高位骄傲自大势必招致灭亡;居下位为非作乱就会遭受刑法,身处众人当中而喜欢争斗就会动用武器互相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父母,也还是对父母不孝啊。”
【师说】
纪孝行,就是记录孝行的具体内容,论述什么是孝道的行为。这一章中孔子论述了关于孝子行孝的基本要求,指出孝子在侍奉双亲时有“五要三戒”,即要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戒骄、乱、争。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造成自己的灭亡、受刑和杀戮,给父母带来担忧,即使每天给父母吃得再好,也不能算是孝子。
孔子指出了古人行孝道应做的“五事”,虽然数千年过去了,但与现代人行孝的距离其实很接近。同样,孔子提出的“三不”,“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对我们今人也仍然是有益的谆谆告诫。
【知识卡片】
三牲,从最早的含义开始,就是指三种不同的活牲畜,并没有特指具体为那三牲。本文的“三牲”,是指牛、羊、豕(猪),在古代是最高等级的祭祀类别,是特别讲究、隆重的肉食。
【故事链接】
黔娄尝粪
南北朝时南齐有个叫庾黔娄的人,十分孝顺。有一年,他被派到孱(càn)陵这个地方去当县令。刚当上县令,他心中很是欣喜。可是到任还不到十天,他突然觉得心神不宁,而且额头上的汗珠簌簌(sù)往下流。俗话说,父子连心,黔娄心想:莫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于是便要辞官回家。衙门里的人听说他要辞官的理由后,觉得很惋惜,便说:“您要是不放心就先派个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就把家人接到这里。”但是黔娄想到家中的老父亲年迈,便毅然决然谢绝了众人的好意,马上启程。他不敢在路上耽误片刻工夫,夜以继日地赶路。
黔娄心急如焚地赶到家后,发现他的父亲真的生病了。老人家身患痢疾,卧床不起已经两天了。他看到卧床的老父亲,泪水涟涟地说:“是我没有照顾好您,都是我的责任啊!”然后黔娄不顾路途的疲劳,立即去找最好的医生来为父亲诊断病情。医生告诉黔娄说:“如果你想知道父亲病情严重与否,就要去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的还是甜的。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医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医治了。”在场的家仆听到医生的话后,都觉得很为难。
可是黔娄听了后,想都不想就尝了父亲的粪便。当场的人都深深地被黔娄的孝心感动了。黔娄觉得父亲的粪便中有一丝甜味,这说明父亲的病很严重,就更加忧心如焚。他尽力地侍奉父亲,白天亲自服侍,晚上就向着北斗七星磕头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来承担病痛,希望以他的生命来换取父亲的生命。他天天迫切地向上天祷告,连头都磕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