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黔娄的父亲因为病得很严重,加上年迈抵抗能力弱,所以不久就过世了。黔娄非常哀痛,多日来的焦虑担忧加上劳累,使得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几乎没有办法承受这一打击,更没有体力办理丧事,但他坚持按礼守孝。后来他这段为父亲放弃官职,抛弃名利的事被人们广为传颂。
五刑之属三千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三千:即指应处以五刑的罪名有三千条。】,而罪莫大于不孝【莫大于不孝:三千条罪名没有大过不孝的。】。要君【要君:即要挟君主。】者无上,非【非:责备、反对、非议、诽谤。】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无亲:没有父母的存在。】。此大乱之道【道:根源。】也。”
【译文】
孔子说:“五种刑罚的条例有三千条,罪行没有比不孝顺父母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眼中没有法纪;不孝的人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师说】
俗语云:“百善孝为先。”诸罪之首,莫大于不孝。本文中孔子就认为不孝是最大的罪行。目无尊长,威胁他人之人;诽谤先贤,无视道德法纪存在之人;不侍奉双亲,害怕承担责任之人——无尊、无德、无亲这三种人,可以说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以孔子认为五种刑罚的条例虽多,却没有比不孝更重大的了。可见不孝对社会的危害之大。
【知识卡片】
古代依照罪过的轻重设立五种刑罚。五刑分别是: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墨,即先在额头刺字后,涂以黑色。劓,即割鼻。剕,即剁脚。宫,即割去男子生殖器官。大辟,即砍头。
【故事链接】
弃官奉亲
荥(xíng)阳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欢种植花木,天长日久,他种植的桃李成了一片小树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亲的心意,随即辞官侍奉母亲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的孝心感动,便允许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亲的病竟然好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的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了晚年。
教民亲爱
【原文】
子曰:“教民【教民:教导民众。】亲爱,莫善【善:好。】于孝;教民礼顺【礼顺:懂得礼仪。】,莫善于悌【悌(tì):敬爱兄长。】;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安上治民:安上,让居于上位的君主安心。治民,让百姓安享太平。】,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敬而已矣:敬,指敬重父母。已矣,罢了。】。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一人:指父、兄、君主。】,而千万人【千万人:指子弟臣民。】悦。所敬者寡【寡:少。】,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办法。教导人民讲究礼节恭顺,没有比讲敬爱自己的兄长更好的办法。转移不良风气、改变旧的习惯,没有比通过用音乐感化更好的办法。使君主安心,让人民安享太平,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办法。讲礼,也就是敬重父母。尊敬一个人的父亲,就会使他的儿子喜悦;尊敬一个人的兄长,就会使他的弟弟愉快;尊敬一个国君,就会使他的臣民高兴。尊敬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感到喜悦的人却有很多,这就叫做‘要道’。”
【师说】
广要道即广宣要道,变恶为善。孔子在这里首先谈到的是实行“要道”的四种对策:第一,教民亲爱用孝;第二,教民礼顺用悌;第三,移风易俗用乐;第四,安上治民用礼。
在这四种对策中用礼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接着主要谈“礼”。孔子说,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字。常言说只有敬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一个“敬”字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也是我们日常交往中的体会。孔子从敬父、敬兄、敬君中推断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所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推广先王的要道——即孝道,那么人民相亲相爱,天下和乐。
【知识卡片】
孔子说,要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教化更好的了。他提倡用“乐教”来教化民众,达到民风民俗的转移变化。
当然,“乐教”从广义上讲,并不局限于音乐,“乐”是“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之一艺,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在内。中国文化传统特别重视“乐教”,如《易经·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孔子很重视“乐教”,他本人就是一个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故事链接】
临雍拜老
东汉的开国皇帝是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大力倡导儒家的孔孟之道。刘秀死后,他的四儿子刘庄继承了帝位,即汉明帝。明帝继承了其父尊崇儒术的传统,以孝德感化天下。
公元59年,为了表示对年高德劭[1]者的尊重,汉明帝决定在辟雍举行拜老礼仪。在拜老仪式之前,通常要先选出年高位尊者,即“三老”和“五更”。“三老、五更”本是汉高祖刘邦所设的一种乡官。所谓“三老”就是乡里德高望重、足以教化乡人的长者;所谓“五更”就是通晓五行更替、阅历丰富的老人。汉明帝这次拜的“三老”是老臣李躬,而“五更”则是他的老师恒荣。
敬拜仪式开始的这一天,汉明帝很早就乘车辇(niǎn)赶往辟雍礼殿,派人用安车迎接“三老”“五更”,并亲自到殿门口迎接礼拜。接着开始礼宴,在宴会上,明帝亲自为“三老”“五更”敬酒,并表示自己将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三老”,要像弟弟侍奉兄长一样侍奉“五更”。仪式结束后,明帝还广施恩泽,赐天下所有的“三老”每人一石酒、四十斤肉。此后,“临雍拜老”就成了天子以孝悌之德教化天下的典范。
注:
[1]劭(shào):(道德品质)高尚。
君子之教以孝也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教以孝:教化民众实行孝道。】也,非家至【非家至:至,到。不是家家都要走到。】而日见【日见:天天见面。】之也。教以孝,所以【所以:用以,用来。】敬天下之为人父【人父:此处泛指所有的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恺悌(kǎi tì):平易和蔼,容易亲近。】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孰:谁。】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教化民众实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要天天都见面。君子教人行孝道,是为了尊敬天下所有做父亲的人;教人敬爱兄长,是为了尊敬天下所有做兄长的人;教人为臣之道,是为了尊敬天下所有做君主的人。《诗经·大雅·泂(jiǒng)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您是民众的父母。’如果没有孝这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师说】
广至德指进一步阐述孝道是德行最高的道理。
怎样才能做到“至德”?孔子说:“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君子要言传身教,要为民众作出表率,具体办法是:敬父以孝,敬兄以悌,敬君以臣道。如此,才能使上下同心同德,使人知长幼之序,明君臣父子之义。
通过君子的努力,人人都能尊敬人,人人都能爱护人,这就是君子所要达到的最高尚的道德。
【名言集锦】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故事链接】
庄王励精图治
楚庄王,即熊侣,是春秋时的一位雄主,也是一位明君。他即位时还不满二十岁,当时朝中不同派系的人如同水火,争斗不休,朝纲混乱。楚庄王有心励精图治,但苦于羽翼未丰,地位也不够牢固,于是,他便佯装平庸,深居后宫,坐在钟鼓之下,表面上显出沉溺于鼓乐酒色之中,不问政事,“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但暗中却在定意志、察民情、辨忠奸、识闲愚、访良才、长羽翼,准备重振朝纲谋大业。
一天,楚庄王得知国内有一位善于看相的人,每次看相都极为准确,楚国人都争相找他给看相。于是,楚庄王便把这位相士召进宫中,问他有什么秘诀。这个人非常坦诚地说:“其实我并不会给人看相,我不过是善于观察而已。我的未卜先知全赖于对看相人的朋友的观察才得出的结论啊。对于一个百姓来说,如果他的朋友都是一些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且纯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那么他的家庭必定会越来越兴旺,他本人将来也必定会越来越显贵,这样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吉人,反之亦然。对于侍奉国君的臣子来说,如果他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忠诚守信、品行高尚而且乐善好施的人,那么,这个人今后一定会官运亨通、前程无量,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吉臣。那么对于君主来说,如果他手下的臣子都能忠心耿耿,而且庄重贤德,能够直言进谏,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日益强大,人民生活也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天下的百姓也会争着前来归附。那么这样的君主必定是能够纳谏的明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吉主。我之所以能够每相必准,所依赖的就是这个道理罢了。”
楚庄王听了相士的话后深受启发,他重赏了这位看相之人,并从此广纳贤才,后来得到了孙叔敖的辅佐。孙叔敖辅佐庄王兴建水利、修订法令、整顿军制、改进军政典令,使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君子之事亲孝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忠:忠诚,积极尽力,此处指古代对人臣的一种道德规范。】可移【移:推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居家理:指善于料理家事。】,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行成于内:在家里养成美好的德行。行,指孝、悌、理三种品行。内,家里。】,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推移到奉事君主能够尽忠。奉事兄长能够恭敬,所以推移到奉事前辈或上司能够恭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推移到做官能够把百姓治理好。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养成孝悌以及会治家的美德,就可以立身扬名于后世了。”
【师说】
在孔子看来,要想扬名后世,就必须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和治理好家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要“事亲孝”,二要“事兄悌”,三要“居家理”。因为,事亲孝就能事君忠,事兄悌就能事长顺,居家理就能居官治,如此才能事业有成,名声远扬。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首先就取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如果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认真去做,那么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学问就更不会马虎。这些优良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名成家,就要从培养个人的品行开始。
【知识卡片】
儒家治学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的,故而将治理家庭与和悦家人,看做是一般人治理社会能力的一种表现。能将家庭治理好的人,担任官职就能胜任,使其职务所辖得到治理。
【故事链接】
陆绩留橘献母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科学家。他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从怀里滚落到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曾子曰
【原文】
曾子曰:“若夫【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近似“像那些”。】慈爱、恭敬、安亲【安亲:使父母安心。】、扬名,则闻命【闻命:明白或知道了(您的)教诲。】矣。敢问子从父之令【从父之令:听从父母的命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与”同“欤”,语气词,表示疑问。这是什么话。】!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诤臣:直言劝告的臣子。】七人,虽无道【无道:昏愦(kuì)不明。】,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国:指诸侯所管辖的邑。】;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家:指大夫的食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不离:不失。】于令名【令名:好名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爱护父母,尊敬兄长,使父母安心,这些道理我已经听过老师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请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