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029

第29章 孝经(4)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无道,他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身边有五个直言谏诤的诤臣,即便他自己无道,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身边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无道,也不会失去他自己的封地。士人身边有直言劝诤的朋友,他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做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诤的儿子,父亲就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的事情时,做儿子的不可以不规劝父亲,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劝谏君主。所以父亲的不义言行,一定要直言劝止。如果只是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师说】

谏诤就是以直言劝告。

这一章是说明做儿子、臣子的道理。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

孔子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及父五个方面对谏诤做了精辟的阐述,认为天子从谏才能不失天下,诸侯从谏才能不失封地,卿大夫从谏才能不失其家,士能从谏才能保住名声,父亲从谏才能不失于义,由此说明谏诤的巨大作用。

孔子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因此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故当不义,则诤之。”他提倡“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知识卡片】

古代谏诤之臣有很多,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唐代的魏征、狄仁杰,宋代的包拯、吕公著等。

【故事链接】

敢于直言犯上的大臣汲黯

汲黯(?—前112)是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威武不屈,刚直不阿。太后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仗势恃骄,目空一切,朝臣来拜,多不为礼。汲黯对他这种傲慢的态度看不惯,于是与他以对等的礼节相待,见了他的面却不跪拜。大将军卫青,他的妹妹为皇后,人都敬畏,但汲黯见他,只是作揖却不跪拜。有人对他说:“自天子下尊贵莫过大将军,你为何见而不拜?”汲黯说:“以大将军之尊,而门有常揖者,表明他能降贵礼贤,这将使他的名声更加提高。”卫青闻后,对他更加尊重。

昔者明王事父孝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明王:圣明的君主。】事父孝,故事天明【天明: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事母孝,故事地察【地察:了解大地孕(yùn)育教化万物的道理。】;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神明彰(zhāng)矣:指神明感受他的诚心而降福庇佑。神明,宗教迷信中认为的一种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力量。彰,表扬、赞许的意思。】。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宗庙:祭祀先祖的地方。】致敬,不忘亲也;修身【修身:指修养身心。】慎行【慎行:行为小心谨慎。】,恐辱先【先:先祖。】也。宗庙致敬,鬼神著【著:显现功德。】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无思不服:没有人不服从的。思,助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恩泽;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恩德;在宗族中,长幼的次序都能理顺,那么君臣上下的关系也就和谐而天下能治理得很好。能够体察天地抚育万物的道理,就会显示神明,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应该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还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还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养身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辱没祖先。他到宗庙祭祀致敬,祖先的神灵会感受到他的虔诚。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就能够与神灵互相通达,辉耀四面八方,无所不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悦服的。’”

【师说】

古人认为虔诚可以感动神明,使神明回应。孔子在第七章里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地、人在孝经里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人能敬天、敬地并互敬,那么上天就能风调雨顺,就能保佑人间,赐福于人间,地神就会孕育万物,使五谷丰登。这一章主要是讲孝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天动地,施于四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孔子的这番话虽然具有一定的迷信思想,但它从根本上能够促进人培养美好善良的品质。从这一点上来讲,孔子主张孝道就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知识卡片】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一诗赞颂了周文王和武王,并歌颂武王能够继承文王极好的声誉,完成其讨伐殷商的功绩。

【故事链接】

唐玄宗重视兄弟情谊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唐玄宗还有个非常令人称道之处,就是对兄弟特别友爱。他初登帝位后,便让人制作了长枕宽被,与其他五个兄弟同榻而眠;下朝后,就和他们一起宴饮、斗鸡、击球,或猎于近郊,或游赏别墅,或自执丝竹,玄宗的兄弟成器善吹笛,范善弹琵琶,与玄宗合奏,其他诸王聚神聆听,有时也引吭合唱。为了共享手足天伦之乐,唐玄宗还特意把兴庆坊的五王宅改建为兴庆宫,让兄弟们居住;随后,又建了花萼(è)相辉楼,他经常登楼眺望兄弟们的住宅,或召集兄弟们来花萼楼宴饮玩乐。平日赏赐不断,宫中尚食总监新制食物,或四方有献酒馔的,每次均分给各王,赐予共享。

兄弟中如果有谁生病了,玄宗非常焦虑,寝食难安。

有一次,玄宗的五弟——薛王李业身患重病。玄宗当时正临朝听政,他闻讯后,赶紧派人探视病情,一会儿工夫,使者就往返了数十次。退朝后,玄宗马上去探望,并亲自在炉火上为李业煎药,突然一阵风吹来,炉火窜出,烧着了玄宗的胡须,左右的侍从急忙上前扑救,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惶恐不迭,玄宗却宽慰大家说:“要是薛王服了此药可以痊愈,我这胡须不足为惜!”随从及薛王听了这话,都深受感动。

君子之事上也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事上:上,君主,即侍奉君主。】也,进思尽忠【进思尽忠:进,在朝为官。思,考虑。在朝为官必须考虑竭尽忠心。】,退思补过【退思补过:退:退朝闲居家中。退职为民则考虑弥补自己的过失。】。将顺其美【将顺其美:将,奉行,秉承。其,指代君主。美,即美德或美政。积极奉行君主的美政,并帮助他推行。】,匡救其恶【匡救其恶:恶,缺点或过失。匡正补救君主的过失。】。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中心:心中,内心之中。】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朝廷奉事君王,他们上朝时必须考虑如何尽忠职守,退朝后想的是如何补救过失。他们顺从推行君王的美政,匡正补救君王的过失恶行。这样君臣间上下就能亲密了。《诗经·小雅·隰(xí)桑》篇中说:‘我对你的爱藏在心中,为什么总不告诉你?这片藏在心中的真诚的爱,又有哪一天能够忘记啊?’”

【师说】

事君是指侍奉君主。

这一章指出贤人君子在朝为官,应当忠心君主,图谋国事,然后君臣上下才能相亲相爱。

如何做才能算是尽忠尽职呢?那就是不仅要“以孝事君”“当其不义,则诤之”,还要做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即全心全意地为国为民,在国家利益面前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胸襟。孔子从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入手,渐渐地将孝道的最终目标定在了如何对待国家利益上,展现了他宏大的理想目标。

【知识卡片】

孔子论君子

孔子曾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论语·季氏》)

【故事链接】

晏子劝君爱民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相国,不仅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而且常能巧妙地劝谏国君。在他辅政期间,他主动关心人民疾苦,并敢于当面批评国君的错误,为齐国的政治、外交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一年冬天,齐国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天气冷极了。齐景公披着白狐狸皮的斗篷叫来晏子一起在宫殿里观赏雪景。齐景公让晏子坐在一旁,说道:“难得与先生一起赏雪啊。”晏子没有答话。过了一会儿,齐景公又说:“真是奇怪,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雪,可是一点也没有觉出冷来。”这时晏子追问了一句说:“天气真的不冷吗?”经晏子一问,齐景公也觉得自己的话有些不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时晏子又说道:“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饱的时候,会惦记着臣民是否挨饿;在自己穿暖的时候,会想到臣民是否寒冷;在自己享乐的时候,会想着劳苦的百姓是否也在享乐。现在您把这些全都忘记了。”齐景公听后忙说:“你说得太对了,我明白了。”说完命令官员从国库里取出一些衣服和粮食发放给一些穷苦的人。

齐景公特别喜欢养鸟。一天景公得到了一只非常美丽的小鸟,他指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喂养它。可是过了几天,小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大怒,要处死烛邹。这时站在一旁的晏子说:“您可不可以让我先宣布烛邹的罪状,之后再杀他呢?”景公答应了。于是武士们把烛邹绑了过来。晏子绷起脸严厉地对他说:“烛邹,你犯了死罪,你的罪状有三条:一、大王叫你养鸟,可是你把鸟弄飞了;二、因为你把国君的鸟弄飞了,使得国君要动手杀人;三、如果这件事让别人知道,别人会以为国君重视鸟而轻视百姓,从而轻视齐国。因为这三条罪状所以国君要处死你。”听到这里,齐景公明白了晏子是在责备自己。于是他干咳了两声说:“算了,还是把他放了吧。”接着景公对晏子说:“若不是你的及时提醒,我险些犯了大错啊!”

孝子之丧亲也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哭不偯(yǐ):形容悲伤到了极点,以致痛哭得气竭声嘶。偯,痛哭时发出婉转拉长的声音。】,礼无容【容:保持端正的容貌。】,言不文【文:文饰,修饰。】,服美不安【服美不安:穿着华丽的服饰,心里感到不安。】,闻乐【乐:音乐】不乐【乐:快乐】,食旨不甘【食旨不甘:食,吃。旨,美食。不甘,不觉得好吃。】,此哀戚【哀戚:悲痛或哀伤。】之情也。三日而食【三日而食:古代的行孝方式,即父母去世三天以后,孝子才有正常饮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无以死伤生:不可因亲人之死而伤害到活着的人。】,毁不灭性【毁不灭性:因哀痛而身体消瘦,但不应伤及生命。毁:哀毁。】,此圣人之政【政:法则。指圣人制礼施教的法则。】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棺,棺材。椁,套于棺材外之木盖。衣,寿衣。衾,寿被。举,举葬,举行小敛及大敛的礼节。】,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其簠簋(fǔ guǐ)而哀戚之:安排陈设些祭奠用的器具,如簠、簋之类,以寄托生者的哀痛与悲伤。簠簋,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shǔ)稷(jì)的器皿,用竹木或铜制成。簠多为方形,簋多为圆形。】;擗踊【擗踊(pǐ yǒng):捶胸顿足。古丧礼中,表示极度悲痛的动作。擗:捶胸。踊:跳跃。】哭泣,哀以送【送:送殡;送葬。】之;卜其宅兆【卜其宅兆:宅,即指墓穴。兆,即陵园。用占卜的方法来为死者选择墓穴的地点。】,而安措【安措:安葬。】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营建宗庙,以祭祀之礼,请鬼神来享用。】;春秋【春秋:古代每年在春秋两季祭祀先人。】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生民:人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死生之义:生养死送的大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死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短促无力;行礼无暇讲究平时端正的仪容,说话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觉得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感到不快乐,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这是因为父母去世心情悲痛。父母去世三天之后就开始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虽然因过度的哀痛而身体瘦削,但不能够毁坏身体以致丧失性命,这是圣人定的规矩和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有其终止的期限。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内棺、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簠簋类祭奠器具祭奠父母。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号啕大哭为父母送葬,占卜选择吉利的墓地用来安葬死者,兴建宗庙使亡灵能够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追念亡故的亲人。父母亲在世时孝顺尊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着悲伤哀痛之情料理丧事,这样才算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对父母尽到了养生送死的责任,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师说】

丧亲是指失去父母,本文指父母死去。这一章是说明丧亲时孝子应尽的礼法。为人子女,“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孝道,也是《孝经》全书的结论。孔子通过阐述道理,指出了为人子女应该尽孝的规则。

【名言集锦】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故事链接】

司马暠(gǎo)感念父母之恩

我国南朝时期,梁国有个名叫司马暠的人,他是梁国皇帝梁武帝的表侄儿。

司马暠十二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母亲的去世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令他非常悲伤。一天入宫,梁武帝见他神色忧戚,面容十分憔悴,心里顿时非常怜惜,叹息不已。梁武帝对司马暠的父亲说:“我看暠儿比以前消瘦多了,真叫人心痛,他对母亲的感情这么深,真是个孝顺的孩子,说明你教子有方呀!”

司马暠长大后,官至正员郎,他为官兢兢业业勤于吏治,对父亲也极其孝顺。后来,父亲去世了,他更是悲痛万分。安葬完父亲后,他在父亲的墓旁盖了一座茅草屋为父亲守丧。每天,他只吃一些清淡的粥饭,聊以维持生命。据说,在司马暠为父守丧的三年里,豺狼虎豹纷纷离去,却有两只斑鸠温顺善良,非常可爱,还在墓旁的树上筑窝居住呢。后来有人以诗赞道:

稚齿遽(jù)丁艰,何堪服阙孱(càn)。

鸠来豺虎去,孝德薄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