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030

第30章 三十六计(1)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备周则意怠(dài):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斗力。】,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础,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的,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太【太:极,极大。】阳,太阴。

【译文】

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斗力。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师说】

“瞒天过海”的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它常常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知识卡片】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写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

【经典案例】

薛仁贵引导唐太宗渡海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他御驾亲征,率领三十万大军平定东土。一天,浩浩荡荡的大军向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唐太宗看见眼前只是白浪滔天,海茫无穷,于是向手下的将领问及过海的计谋,他手下的将领个个面面相觑。忽然有人前来传报说一个近居海上的富豪请求见驾,并说三十万过海军粮他们家已经准备好了。唐太宗十分高兴,便率百官随这富豪来到海边。只见所有的房间都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富豪向东倒退着引导唐太宗进入房间。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举行酒宴十分高兴。不久,风声从四面吹来,波涛响声好像打雷,杯盏倾侧,人的身体也出现了摇动,很长时间没有停止。唐太宗大为惊讶,急忙命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感到十分惊愕。满眼都是一片清清海水没有边际,哪里是什么在富豪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富豪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由他策划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敌【敌:动词,攻打。】阳不如敌阴。

【译文】

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而后再打。

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师说】

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置敌人于死地。

其实我们有时候做事情也可以如此,对于那些难以攻克的问题不妨换一个思路来思考。

【知识卡片】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经典案例】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一年多,赵国衰弱魏国疲惫。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jì)为将,孙膑(bìn)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一定大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回国途中又陷伏击与齐国在桂陵交战,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推演。

【译文】

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师说】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把这一策略运用到商业竞争中,使他的内涵得到了新的演绎。

【知识卡片】

齐简公,名壬,齐悼公之子,前484年至前481年在位。齐简公即位后,因左、右相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互相争斗,简公被田恒劫持。后在仓皇逃往俆州(今山东东平)的路上,被田恒的追兵杀死。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经典案例】

鲁国避战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只有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前去游说齐国丞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cuàn)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了,但认为齐国已做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chāi)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一定会转而攻打吴国。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吴王担心自己不能取胜。子贡又马不停蹄,说服越国,派兵随吴国讨伐齐国,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说:吴国攻击鲁国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于是很快击退吴军。

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这样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原文】

困敌之势【困敌之势:迫使敌人处于围顿的境地。】,不以战;损刚益柔【损刚益柔:“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可相互转化。语出《易经·损》。“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侵蚀山根之象,也就是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思是说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译文】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绎。

【师说】

以逸待劳强调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古人的这一智慧在现代军事战争中常常被运用到,例如二战中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军队就充分利用这一策略,以顽强的意志和战斗力与来犯之敌——德军进行交锋,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知识卡片】

《三十六计》前十二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和笑里藏刀。

【经典案例】

以逸待劳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xiāo)脱离刘秀[1],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嚣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yǎn,放倒。)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注:

[1]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原文】

敌之害【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趁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译文】

敌方的危机很大,就趁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师说】

军事上趁火打劫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趁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趁火打劫的“火”运用的是比喻,用来比喻对方的困难、麻烦。敌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内忧,就占他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

现在这个词带有很明显的贬义色彩。

【知识卡片】

《三十六计》中十二计为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和空城计。

【经典案例】

越国灭吴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

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十年。表面上他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bì)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xū),重用奸臣,堵塞大臣的进谏之路。生活淫靡奢侈(shēchǐ),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

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趁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即悴,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不虞【不虞(yú):未意料,未预料。】,坤下兑上【坤(kūn)下兑(duì)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

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卦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兆。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师说】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所熟知。在现代商战中,人们则把它用于与对手的竞争。

【知识卡片】

《三十六计》后十二计为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和假道伐虢。

【经典案例】

班超诱敌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1],煽(shān)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2]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注:

[1]莎车国:西域古国名。

[2]于阗(tián):于阗国,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古代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塞种人。11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h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