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这部分介绍《论语》和《孟子》。《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内容是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孟子》的内容都是讲道德,说仁义,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
【知识卡片】
孟子,名轲,尊称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代表。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也同样讲仁义道德。
【故事链接】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作《中庸》 子思笔
【原文】
作《中庸》[1],子思[2]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3],乃曾子[4]。
自修齐[5],至平治[6]。
注:
[1]《中庸》:书名。
[2]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
[3]《大学》:书名。
[4]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参。
[5]修齐:修身,齐家。
[6]平治:治国,平定天下。
【译文】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大学》这本书是由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师说】
这部分介绍《中庸》和《大学》。《中庸》是说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告诉我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大学》是说最重要的是先修己心,使自己达到内圣的标准,然后再修身、齐家。
【知识卡片】
《中庸》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五个是修正自己,后面三个是服务社会。
【故事链接】
曾子杀猪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孝经》通 四书熟
【原文】
《孝经》[1]通[2],四书熟[3]。
如[4]六经[5],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6]六经,当[7]讲求[8]。
注:
[1]《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2]通:了解,明白。
[3]熟:熟悉。
[4]如:像。
[5]六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礼》和《春秋》合称六经。
[6]号:称为。
[7]当:应当。
[8]讲求:讲解而研究。
【译文】
把《孝经》和四书研习得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地研读、理解。
【师说】
这部分讲读书的顺序。读书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知识卡片】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故事链接】
《孝经》退兵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向栩为朝廷献计说:“我有一计,不需兴兵,便可使黄巾军退去。”人问:“此是何计,请速讲来。”向栩道:“只需派人在黄河边上,面对北方读《孝经》,兵自可退去。”人又问:“你此说有何依据啊?”向栩笑道:“难道你没听说过吗?赵普以半部《论语》就定了天下,一部《孝经》又怎么不能退黄巾军呢!”
有连山 有归藏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zànɡ)[1]。
有周易[2],三易[3]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4]之奥。
注:
[1]连山、归藏:书名。
[2]周易:书名,相传是文王、周公、孔子之作。
[3]三易:也称《易经》。
[4]书:《书经》。
【译文】
《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典谟、训诰和誓命是《书经》的篇名,也是《书经》一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师说】
这部分讲《易经》。《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和感悟《易经》中的哲理。
【知识卡片】
《易经》这个“易”在甲骨文里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简易的意思,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抬头就能看见。真理往往非常简单,真理往往非常明了。
【故事链接】
伏生读《尚书》
伏生是孔子学生的后代。相传伏生十岁拜师学习,并开始研读《尚书》。他学习非常艰苦,曾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在腰部缠上一条大绳,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子上打一个扣结,每背一遍《尚书》也打一个结,很快这根八十尺(约二十七米)长的绳子就打满了结,《尚书》自然也背得滚瓜烂熟。秦朝初年,伏生因为非常精通《尚书》,声名卓著,被选为儒学博士。
我周公 作周礼
【原文】
我周公[1],作周礼[2]。
著六官[3],存治体[4]。
大小戴[5],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6]。
注:
[1]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
[2]周礼:周公所写的书。
[3]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4]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
[5]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
[6]备:完善无缺。
【译文】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政的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的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汉朝的戴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各种礼节和音乐都十分完备。
【师说】
这部分讲《周礼》。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知识卡片】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故事链接】
鞅法太子
《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意思是,“礼仪不排斥庶人,刑法不优待大夫”。《史记》记载,新法令在秦国施行才一年,然而来京城咸阳申诉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原因是太子犯了法。商鞅说:“法令行不通是上面的人犯了法的原因。”将要依法处治太子。但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可加以刑法,所以加刑给太子的辅佐,将太子的老师孙贾涂面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就按新法令办事了。后人用“鞅法太子”这个典故比喻太子犯法与民同罪。
曰国风 曰雅颂
【原文】
曰国风,曰雅颂[1]。
号四诗[2],当讽咏[3]。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注:
[1]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雅:正乐。颂:宗庙祭祀的乐曲。
[2]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
[3]讽咏:吟咏朗诵。
【译文】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但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
【师说】
这部分讲《诗经》和《春秋》。古人非常注重诗的教育,因为诗可以使人端正思想。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政治和人民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知识卡片】
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故事链接】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里面记载,孔子和自己的儿子孔鲤有一段对话。孔子非常关心他的儿子,你忙忙叨叨的,你是不是已经学《诗经》了?你学过诗没有啊?他的儿子回答:还没有学。孔子的回答是什么呢?语重心长的六个字: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你凭什么说话呢?你不学诗你怎么会说话呢?你怎么能说出非常漂亮的话,你怎么能说出非常优雅的话,不学诗怎么行呢?
三传者 有公羊
【原文】
三传[1]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2]既明[3],方[4]读子[5]。
撮(cuō)[6]其要[7],记其事。
五子[8]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注:
[1]三传:即指《公羊传》《左传》《谷梁传》,专为解释《春秋》。
[2]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
[3]明:明白,清楚。
[4]方:才,开始。
[5]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6]撮:择取。
[7]要:重要的地方。
[8]五子:就是庄子、老子、荀子、扬子和文中子五人。
【译文】
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梁赤写的《谷梁传》三书。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的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末。所谓的五子便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庄子和老子,他们所著的书称为“子书”,在书中,各自陈述了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主张。
【师说】
这部分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知识卡片】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彩,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故事链接】
老子出生
在中国传统当中老子几乎就是个神仙。比如传说中说,老子的妈妈姓什么呢?姓理,道理的理。说老子的妈妈有一天感应到一颗流星,大流星一下钻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了,于是怀孕了。这一怀孕,怀了多久呢?最长的说法是八十一年,当然比较客气的说法是十二个月,这个还能理解。怀孕八十一年基本上就是神话了,所以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头发白胡子,因为他在娘胎里待了八十一年嘛。老子的妈妈理夫人就非常感慨,唉呦,哎呀,怎么生下来个老子。
经子通 读诸史
【原文】
经[1]子[2]通,读诸史[3]。
考[4]世系[5],知终始。
自羲(xī)农[6],至黄帝。
号三皇[7],居上世。
注:
[1]经:圣人所著的书。
[2]子:诸子百家的书。
[3]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
[4]考:考证,考察。
[5]世系:一脉传承的顺序。
[6]羲农:即指伏羲氏和神农氏。
[7]三皇:伏羲、神农和黄帝便是三皇。
【译文】
一旦经书和子书都熟读后,便开始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详细考证各国朝代的世系,以明了其盛衰兴亡之因,从中记取教训,免得重蹈覆辙。在远古时代,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有熊氏在位期间,皆能勤政爱民,体恤民意,所以被称为“三皇”。
【师说】
这部分讲我们要研究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知识卡片】
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故事链接】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期种庄稼,人们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在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就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便有了锄。
唐有虞 号二帝
【原文】
唐[1]有虞(yú)[2],号二帝。
相揖逊[3],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4],称三王。
注:
[1]唐:尧的国号。
[2]虞:舜的国号。
[3]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
[4]文武:即指周朝的文王和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