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链接】
忠言逆耳
楚襄王手下有个奸臣叫靳(jìn)尚,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上蒙下骗。要是楚襄王做了一件对老百姓有利的事,他便把胸脯一拍厚颜无耻地说道:“是我坚决要大王这样做的。”有时候老百姓因为生活太苦,免不了对朝廷有些怨言,靳尚就装出一副同情的姿态对他们说:“我已经竭尽全力劝说大王,要他体谅百姓的疾苦,可他不听,我也没有办法呀!”对于楚襄王,靳尚也玩这一套把戏。有时候百姓闹事,他又夸口说,只要他一开口,老百姓就会老老实实的了,还说要没有他在里面想办法安抚老百姓,百姓早就要起来反对襄王了。日子一久,老百姓都说楚襄王不好,而对靳尚有好感。襄王也把靳尚当做唯一的心腹,一天也离不开他;要是几天不见靳尚就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屈原知道靳尚的为人,就对楚襄王说:“靳尚利用您给他的职权自抬身价,不要看他表面上对您很恭顺,实际上却替您招来不少冤仇。您为什么还这样重用他呢?”楚襄王非常不爱听屈原说的这些话,不但不考虑他的意见,反而把他驱逐出京了。
卫灵公篇第十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一言:这里指一个字。此处的“言”相当于“洋洋万言”“七言律诗”等词语中的“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行之:照此去办。】者乎?”子曰:“其【其:表示猜度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恕’【恕:宽恕,原谅。】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此。】。”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遵守并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师说】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相当于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将心比心”“理解万岁”。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切勿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人人为了私利而将自己的“不欲”强“施于人”,整个人类的生存秩序将会混乱得不可收拾。那些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些谋财害命的歹徒,那些掺杂使假的奸商……有几个得到好下场的?相反,倘若人人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处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好大家庭。
在德国首都柏林,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得月园,其入口处耸立着孔子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就刻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这说明:孔子倡导的这一伟大的人际交往原则为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崇奉。
【知识卡片】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
——马克·吐温(美国文学家)
【故事链接】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不善言辞。蒋琬和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这种情形,就在蒋琬面前嘀咕:“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各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就称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卫灵公篇第十五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原文】
子曰:“过【过:犯错误。用做动词。】而不改,是【是:这。】谓【谓:叫做。】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过错而不加以改正,这才叫做真正的过错。”
【师说】
在这里,孔子给“错误”作了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与正确相反的事物——错误;第二个层次是:有过错不加以改正,这才叫做真正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首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另外,要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复说过的那样:“过则勿惮改”,即不要害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就是不能勇于承认错误,也不能勇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一方面是难过面子关,受虚荣心的支配而文过饰非。另一方面是心存侥幸,以为人家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是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坑中越陷越深。
【知识卡片】
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
——吕坤(明代学者)
最大的过失,便是有错不知错。
——卡莱尔(英国作家)
卫灵公篇第十五 当仁,不让于师
【原文】
子曰:“当【当:面对。】仁,不让【让:谦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合于仁德的事,即使是老师,也不能谦让。”
【师说】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德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君子好让不争,仅限于名和利;如果是面对利国利民的大事,则不仅不能让,还要争。
【知识卡片】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故事链接】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在老将廉颇之上。“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廉颇很不服气,就想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尽量避让廉颇,别人都以为他害怕廉颇,可是蔺相如却说,他自己连秦王都不害怕,又怎么会害怕廉将军!我这样避让廉将军,不过是因为自己和廉将军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赵国的栋梁都成了仇人,赵国就危险了。廉颇听到这番话,被蔺相如的远见卓识和宽容大度深深地感动,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的家门去请罪,两人于是结为“刎(wěn)颈之交”。廉颇“攻城野战”的勇敢值得赞赏,然而他在大庭广众之中认错改错、负荆请罪的勇敢更是难能可贵!
的确,如何对待错误,这是对一个人胆识的测试、胸怀的丈量和人格的考验。
卫灵公篇第十五 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
子曰:“巧言【巧言:花言巧语。】乱德【乱德:败坏道德。】。小不忍【忍:忍让。】,则乱大谋【谋:谋划。】。”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损害大的谋略。”
【师说】
这句话的核心就是一个“忍”字。“忍”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刃”既表示读音,又表示“刀刃”的意思,“忍”字的下部是“心”,表示即使像刀刃在心口也能若无其事,视之等闲,正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忍字好,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这里的“忍”,不是牺牲原则的退让、胆小怕事的苟全,而是包含着不露锋芒、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深邃处世哲理。因此,在必须“忍”的时候能忍,这比起不讲韬晦的匹夫之勇,本身就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表现。
的确,只有忍小忿才能成就大谋,只有忍小害才能图取大业,只有忍小损才能建立大功。花言巧语,具有欺骗性质,败坏了社会道德,这是一种恶行。忍让却是一种美德。办大事必有大谋划,必有一个实现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了一点小问题而不能忍让,则必乱了大谋,办不了大事。
【知识卡片】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增广贤文》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显著的弱点。
——但丁(意大利诗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 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子曰:“道【道:指思想、主张。】不同,不相为谋【谋:谋划,商讨。】。”
【译文】
孔子说:“主张、意见不相同,就不要在一起商议谋划。”
【师说】
孔子认为商讨、谋划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才能有结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是难以达成共识的,也就不必勉强了。
但是,今天时代变了,不只是渐变,而且是跃变。处当今之世,对孔子这句名言,要有辩证的理解。只要大方向相同,目标一致,在路线问题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即使方向不同,目标两样,也要找到两全其美的共同点。
【知识卡片】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兄弟不一定是朋友,但朋友往往是兄弟。
——富兰克林(美国学者)
朋友是另一个自己。
——西塞罗(古希腊作家)
【故事链接】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东汉时,有一对好朋友叫管宁和华歆。有一天,两人都在园中锄草,忽然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见了,就像没有看到一样,继续锄草,华歆则把金子捡了起来才扔掉。还有一次,两个人正在一起读书,有达官贵人坐着车路过,管宁仍旧看自己的书,不受任何影响。但是,华歆却忍不住好奇,跑出去观看,并且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很多地方都跟自己不一样,觉得他们没有共同的理想,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和他划清了界限,从此以后,再也不跟他做朋友了。
季氏篇第十六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原文】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谅:胸怀宽广。】,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pián pì):邪恶不正,习惯于装模作样,内心并无真诚。】,友善柔【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友便佞【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以正直的人为朋友,以豁达的人为朋友,以见多识广的人为朋友,这是有益的。以搞歪门邪道的人为朋友,以阿谀奉承的人为朋友,以花言巧语的人为朋友,这是有害的。”
【师说】
在人际交往中,择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交了好朋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学业上,都有很大的帮助;若是交了坏朋友将会受害无穷。孔子在这里具体地指明了三种人应该交、三种人不能交,后人受益匪浅,也值得现代人遵循。
【知识卡片】
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苏浚(明代学者)
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和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高尔基(苏联作家)
季氏篇第十六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原文】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节礼乐:乐于用礼乐(yuè)节制、规范自己的言行。】,乐道人之善【道人之善:称道、赞美别人的优点。】,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佚游:“佚”通“逸”。安逸享乐,游手好闲。】,乐宴乐【宴乐:大吃大喝,奢华纵欲。】,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