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曰利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王曰:“叟【叟(sǒu):老人。】!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亦:这里是‘只’的意思。】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交征:互相争夺。征,取。】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乘(shèng)、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苟:如果。】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yàn):满足。】。未有仁而遗【遗:遗弃,抛弃。】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师说】
本文所展示的,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两人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孟子的观点是:仁义比利益重要。惠王的观点是:利益更重要。人们常说:没有小溪无以成江河,大河有水小河满。孟子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最后孟子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让梁惠王不知不觉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孟子讲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去。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这种委婉进谏的方式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生活中,我们与别人进行交流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吗?
【知识卡片】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故事链接】
一暴(pù)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大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弈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王立于沼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经始灵台【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经之营之,庶民攻【攻:建造。】之,不日【不日:不几天。】成之。经史勿亟【亟(jí):急。】,庶民子来【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王在灵囿【囿(yòu):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鹿匕)鹿攸伏【(鹿匕)(yōu)鹿:母鹿;攸:同“所”。】。(鹿匕)鹿濯濯【濯(zhuó)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白鸟鹤鹤【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王在灵沼【灵沼:池名。】,於牣【於牣(wū rèn):於,赞叹词。牣,满。】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曰:‘时日害丧【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予及女【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望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问孟子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上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文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相反,《汤誓》却说:‘你这太阳啊,什么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师说】
梁惠王站在一个大池沼上,抬头看看在树梢上栖息飞翔的鸿鸟、野雁,低头看看园中安详吃草的小鹿,接触到大自然,心里觉得舒畅。于是再看看孟子,然后对孟子说:“喂!你们这些讲究仁义道德的贤人先生们,是不是也喜欢这种园林风光?是不是也喜欢这些珍奇的飞禽走兽?”
孟子没有退缩,而是把握住机会,列举两个历史上的经验,述说周文王是如何深得民心,所以建立了延续七百多年的悠久政权。又相反地指出殷商时期的夏桀,遭到老百姓的怨恨,以致迅速败亡。进而让梁惠王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玩物丧志。可以说道理深刻透彻。孟子的这番言论对我们今天的每个人都有重要的启示。
【知识卡片】
自秦汉以下,曾经有四个时代的类似事件,都与孟子这一节的政治思想有关。第一是秦始皇建筑阿房宫;第二是隋炀帝造迷楼;第三是宋徽宗造艮岳;第四是清慈禧太后造颐和园。这四次著名的宫廷建筑的结果,都印证了孟子在这课所说的:“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故事链接】
孟子的劝诫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问起,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做哪些事。孟子回答说:“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做的事中哪个是最急的,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人们无所不爱,但应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处理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首先爱的是亲人和贤人。”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很讲究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嘟咕嘟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做什么。”
晋国,天下莫强焉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晋国:指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前343年马陵之战,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队救韩伐魏,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比:全,都。】死者一洒【洒:同‘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易耨(nòu):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的执政者)常年夺占百姓的生产时间,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师说】
梁惠王真诚地向孟子讨教治国的良策。对于梁惠王的苦恼,孟子没有大讲道理,而是从日常生活出发,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就会天下无敌了。
对话中,孟子阐述了看似简单的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孟子在推行他的治国思想——施行仁政。当今社会正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百姓和谐,这也可以说是孟子思想的一种很好体现。
【知识卡片】
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在文中自称魏国也为晋国。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故事链接】
始作俑者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指齐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如:宜,当,应当。】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朝,将视朝:第一个“朝”读zhāo,即“清晨”的意思;第二个“朝”读cháo,意即“朝廷”,视朝即在朝廷处理政务。】,不识【不识:不知。】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造:到,上。】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东郭氏:齐国的大夫。】。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采薪之忧:本意是说有病不能去打柴,引申为自称生病的代词。薪,柴草。】,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要(yāo):拦截。】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景丑氏:齐国的大夫。】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父召、无诺:引自《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是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君命召,不俟驾【不俟(sì)驾: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宜:义同“殆”,大概,恐怕。】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慊(qiàn):憾,少。】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醜【醜(chǒu):类似,相近,同。】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话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出门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