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2]宿:住宿。
[3]晓: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4]汲:取水。
[5]湘:湘江。
[6]楚:西山古属楚地。
[7]销:消散。
[8]日:太阳。
[9]欸乃:摇橹(lǔ)声。
[10]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11]云相逐:白云相互追逐。
【译文】
傍晚,渔翁(捕鱼的老人)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fú)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xù)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lǔ)响,忽见山青水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师说】
柳宗元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更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句,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做官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知识卡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二十一岁时考中进士,二十六岁时又考取了“博学鸿(hóng)词科”。后来他参与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永州、柳州。从政之余,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和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故事链接】
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shào)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到了任上,柳宗元写信给同样贬谪[1]的刘禹锡,说:“我远离家乡被贬到这个土地荒芜瘟疫横行的地方,将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泽之间,倍感压抑穷困烦闷,只好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赋诗[2]作文上了。”刘禹锡就时常写信给柳宗元,以自己乐观的情绪鼓励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代,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了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对刘禹锡网开一面[3],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注:
[1]贬谪: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2]赋诗:吟诗,写诗。
[3]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的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送陈章甫·李颀
【原诗】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1]。
青山朝别暮[2]还见,嘶马[3]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4]坦荡,虬(qiú)须虎眉仍大颡(sǎnɡ)[5]。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6]。
东门酤(ɡū)酒饮我曹[7],心轻[8]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9]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10]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11]家,洛阳行子[12]空叹息。
闻道故林[13]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
[1]长:茂盛。
[2]朝:早晨。暮:晚上。
[3]嘶马:马的叫声。
[4]陈侯:对陈章甫的敬称。何:何等,怎样。
[5]虬须:胡须卷曲。仍:再加上。大颡:宽大的前额。
[6]草莽:草野。
[7]酤酒:买酒。我曹:我辈。
[8]轻:认为……轻。
[9]空望:向天空望。
[10]津口:渡口。
[11]郑国游人:作者自指。作者来自颍阳,古属郑地。及:到。
[12]洛阳行子:指陈章甫,时居河南洛阳。
[13]故林:你的家乡。
【译文】
四月南风吹来大麦一片金黄,枣花还没有落下,桐树的叶子已经很茂盛了。早晨告别的青山,晚上还可以看得见,出门在外听到马蹄声让我思念起故乡。陈侯立身处事何等的襟怀坦荡,长着虬须虎眉还有宽阔额头。腹中藏有万卷书,不愿埋没在山林中度过一生。在东门买了酒请我们喝,心里认为万事都像鸿毛一样轻。喝醉了酣睡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了,有时又眺望天上的孤云。黄河波浪汹涌黑压压连着天,渡口上的官吏下令停船,无法过河。我这个郑国的游子无法回家,你这个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听说你在故乡有很多旧相识,不知你昨天罢官今天心境如何?
【师说】
这首诗是陈章甫罢官还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写了陈章甫磊落的胸怀,豪爽的气概与不羁(jī)的性格,栩栩如生,刻画生动。同时诗人以试探的语气询问陈的心情,关切之情颇为诚挚。本诗虽是送别诗,却没有失落之意,读来轻松活泼,别具一格。
【知识卡片】
陈章甫很有才学,曾科考及第,但因为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他上书力争,吏部无法辩驳,特地为他请示执政,于是得到破例录用,他也因此名扬天下。
【故事链接】
有趣的析字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pā)[1],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2]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3],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注:
[1]奇葩:珍奇的花,比喻出众的作品。
[2]不拘一格: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3]无懈可击:懈:松懈;击:攻击。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1];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
蓬莱文章建安骨[4],中间小谢又清发[5]。
俱怀逸兴[6]壮思飞,欲上青天揽[7]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8]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9]。
注:
[1]昨日之日:昨天。留:挽留。
[2]乱:扰乱。心:心绪。今日之日:今天。
[3]酣:饮酒尽兴。高楼:即“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4]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5]小谢:指谢朓。清发:清明焕发。
[6]俱怀:都满怀。逸兴:超逸的意兴。
[7]揽:摘。
[8]销愁:排遣忧愁。
[9]散发:不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明焕发、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
【师说】
本诗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烦忧的基调。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七、八句写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zhù)到天上去摘取明月。第九、十句用比喻反映内心的愁苦、愤懑(fèn mèn)。结尾两句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卡片】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抱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hàn)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族叔李云(时任校(jiào)书郎)将要离去,为饯(jiàn)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故事链接】
李白题诗
这一年四月,李白来到武昌。这里的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员,早就听说过“谪仙人”李白的大名,便商量好请李白到黄鹤楼一聚。黄鹤楼是江南的名楼,凡是到江汉一带的文人,没有不到黄鹤楼看壮丽的长江景色的。
宴会开得热闹非凡,诗人墨客因为有李白在场而格外地兴奋。痛饮一番之后,自然大发诗情,朋友们请李白赋诗[1]。李白也不推辞,他拿起笔来刚要大书一首,突然看到墙上已经有了一首诗,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崔颢(hào)的一首七言律诗:
昔(xī)人[2]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3]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了,连连称赞:“好诗!好诗!”接着,长叹一声,把笔放下了,向大家说了两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果真没有在黄鹤楼上题诗,因为他觉得崔颢把黄鹤楼的景色写得太好,已经让人无法再超越了。由于李白的谦虚,使崔颢的诗更加出名了。
注:
[1]赋诗:吟诗,写诗。
[2]昔人:前人,古人,从前的人。
[3]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山中送别·王维
【原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1]。
春草年年绿,王孙[2]归不归?
注: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别友人后,夕阳已掩映着柴门。春草明年再绿之时,敢问友人回不回来?
【师说】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的写期望别后二人再相聚。它超出一般的送别诗。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的寂寞,为望其再来的题意做了铺垫,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以定,离别的惆怅之情自难言表。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朋友间的分别,也会感受到这种离愁别绪,那种愁绪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得到,诗人不也如此吗?
【知识卡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四百首。
【故事链接】
篾匠巧对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要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条上联,向过桥人求对。
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
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
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
石匠脱口而出: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这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
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半天也想不出下联来。
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
老石匠上前对篾匠说:“老哥,还是你行!”
原来篾匠的下联是:
砍长竹划短篾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送崔九·裴迪
【原诗】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1]美。
莫学武陵人[2],暂游桃源里。
注:
[1]丘壑(qiū hè):山和溪谷。
[2]武陵人:指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渔人。
【译文】
若要去山中无论深浅请一定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静秀美请一定要尽情地赏玩。千万不要学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武陵之人,只在桃花源短暂游历几天便匆匆出山。
【师说】
这是一首劝勉诗。
诗歌运用了典故,借用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捕鱼人误入桃花源作短暂停留后又出来的故事。诗人要借这个故事劝勉自己的朋友崔九既然过隐居的生活,就不要学习武陵的那个渔人只在桃花源中停留了几天就离开,而要意志坚定地留下来,不要三心二意,入山复出。诗歌语言虽浅白,含意却十分深远。
【知识卡片】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
【故事链接】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幅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宿建德江·孟浩然
【原诗】
移舟[1]泊烟渚[2],日暮[3]客[4]愁新。
野旷[5]天低树[6],江清月近人。
注:
[1]移舟:将船靠近岸边的意思。
[2]烟渚:雾气弥漫的江岸。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3]日暮:傍晚。
[4]客:指诗人自己。
[5]野旷:原野空旷辽阔。旷,空阔的意思。
[6]天低树: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