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全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5733400000062

第62章 唐诗三百首(5)

【师说】

《回乡偶书》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贺知章离家多年,返回乡里时已八十多岁。《回乡偶书二首》都是他回到故乡越州永兴后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本诗以白描的手法,将极平常的内容,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知识卡片】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为“吴中四士”之一,晚年纵诞,自号“四明狂客”。诗以绝句为佳,不尚藻饰,无意求工,而时有巧思与新意。

【故事链接】

贺知章“金龟换酒”交李白

贺知章,少年时就以诗文闻名。贺知章除诗文佳妙外,书法造诣也很高,尤其擅长草隶。他爱喝酒,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饮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好酒、好书法、好作文,更好交友。当年大诗人李白带着梦想来到京城长安,在紫极宫的紫气烟霞里与贺知章相见。贺知章一眼瞥见仙风道骨的李白,直呼他为“天上谪仙人”。相见恨晚之时,他一把拉上李白往酒楼里跑,要与之一醉方休。“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喝到日落西山,不得不分手了,去结账时,贺知章才发现身上没带银子,付不了账。于是,他解下腰间佩戴的金龟交给店主作了酒钱。这件事,让李白记住了一辈子。后人以“金龟换酒”表示倾心结交之意。

凉州词·王 翰

【原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1],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

[1]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师说】

《凉州词》是一首歌咏边塞情景的名曲。全诗描写了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展现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语言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第二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描写热烈场面,酒宴伴随着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着重写征人互相敬酒劝饮,尽情痛饮,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抒发了悲凉感伤,厌恶征战的思想感情。

【知识卡片】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著名诗人。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

逢入京使·岑参

【原诗】

故园[1]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2]。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3]君传语报平安。

注:

[1]故园:指长安,作者在长安有别墅。

[2]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3]凭:托。

【译文】

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师说】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遇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来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份亲情,一份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特别是这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知识卡片】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江南逢李龟年·杜 甫

【原诗】

岐王[1]宅里寻常见,崔九[2]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

[1]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岐王。

[2]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译文】

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上你这位老相识。

【师说】

《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感伤世态炎凉的诗。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言虽然平淡,但思想无限丰满。

【故事链接】

古墓中的账单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四十二千米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古代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拆开来,就是闻名天下的“吐鲁番文书”。岑参的这张账单,就出自其中,这是诗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物。在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753—755),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意气风发、胸怀壮志,驰骋征战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

就是这张账单,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一千多年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六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仰慕的盛唐辉煌。

寄扬州韩绰判官[1]·杜牧

【原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2]。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3]。

注:

[1]韩绰(chuò):生平不详。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

[2]隐隐: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样子。迢迢:遥远。草木凋:一作“草未凋”。

[3]二十四桥:扬州名胜。又名红药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本诗即用此传说。玉人:美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老友你在何处,教取美人吹箫?

【师说】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怀人之作。扬州在唐代是一座经济文化繁荣的江南名城,佳人如花,美景如画。此篇虽为抒写友情,但诗行中洋溢着诗人对扬州的赞美与怀念。诗的头两句写景,写扬州的山川物候,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女们倚箫而唱,歌舞终宵。既写出月夜的幽静,又有声有色地用二十四桥美人吹箫的典故,探问友人近况,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知识卡片】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官至中书舍人。长于七言和绝句。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晚唐杰出诗人,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题金陵渡·张 祜

【原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1]。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2]。

注:

[1]津渡:渡口。

[2]瓜洲:今江苏邗(hán)江县南边。

【译文】

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隔岸几点星火闪烁之处可能是瓜洲。

【师说】

《题金陵渡》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洲,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进京求官不成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认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知识卡片】

张祜(约785—852),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故事链接】

二十四桥的得名之争

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其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有国家级的风景区,有“国”字号的园林,有帝王的陵苑,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街道和小巷,有富可敌国的盐商们的私家花园……而其中被搬上国家邮票的唯有“二十四桥”,足见其名气和魅力。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这首名诗。关于“二十四桥”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二十四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案: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沈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二十一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贾 生[1]·李商隐

【原诗】

宣室[2]求贤访逐臣[3],贾生才调[4]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5]前席,不问苍生[6]问鬼神。

注:

[1]贾生,就是贾谊。

[2]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