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路要冲:嘉峪关(文化之美)
5763500000005

第5章 传说故事

嘉峪关地处丝绸之路道上的要塞,自古以来便是中西方文化商业汇流之地。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还在嘉峪关旁的黑石头上晾晒经书呢!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代简陋的建筑条件下,竟然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是很了不起的。也正因为如此,关于嘉峪关的建造,流传出来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定城砖等关于嘉峪关建造的传说让人浮想翩翩。300多年后,左宗棠出关,更在这里留下了家喻户晓的左公柳,让后人不由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一)晒经石的传说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

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

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着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浃背,唇干舌燥,面红耳赤。

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师父,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

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

猪八戒无奈,只得撅着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

猪八戒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

不料,话音刚落,天空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4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

孙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

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着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

很快,经卷晾晒干了,师徒4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么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

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二)左公柳的传说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了嘉峪关。当左宗棠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

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

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

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三)龟盖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着那一带的良田,养育着那里的各族人民。

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踫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

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

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

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

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四)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

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99999块砖。”

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3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

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五)人手石印的传说

10多年前,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从酒泉钢铁公司镜铁山矿冰沟农场采集到一种手形石画。当时,以形命名为“人手石印”。

手形画是怎么制作?表示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呢?一直是一个谜。嘉峪关手形画是把人手掌及五指绘画在不规则形砂质岩石块上。这种手形画散布于原冰沟农场的山沟里,不是一块,而是很多块。

尽管各种手形画制作方法不一,但主要的制法是拿矿物质米黄颜色,按干石面,周围涂以矿物质红色,待手形形成后,再于形内填实矿物质米黄颜色。这种手形画是对自然形的直接描摹,更具有写实性。

河西走廊也有类似的手形画,后人无法解释,往往赋予神话色彩。幢修肃州新志底载:“手迹崖,城西二里周家寺后,沙崖上有手印,人以为古迹。俗传佛见讨赖河盛,恐没城,以手推崖,脚蹬河岸,故水不能淹城云。”

它与嘉峪关手形画不同的是画在沙崖上。此物虽无存,想必也是同一时期的手形画。

根据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克罗马农人在洞穴内留下的男女老幼的手形画,以及缅甸巴登林洞穴壁画中手形画推断,嘉峪关手形画的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可能是晚期智人的艺术作品。

欧洲和缅甸的原始人手形画是在动物形象旁边绘上红储石颜色手形,或直接画在洞壁上,是举行某种仪式或象征现实中的动物,也会像画中那样被人刺伤,从技巧上来看则是再显形的创造。

而嘉峪关手形画则是对自然形的直接描摹,又无功利目的,只是一种崇拜对象。其艺术价值就更高,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嘉峪关于手形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源头。

(六)冰道运石的传说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

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七)山羊驮砖的传说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那么数量如此庞大的砖石是如何运输的呢?

据说,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

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

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八)击石燕鸣的传说

在嘉峪关关城正门两侧和内城门北侧,如果用两块石头相击,隐隐约约就能听见“啾啾”的燕鸣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

一日清早,两只燕子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雄燕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至死。

死后其灵魂不散,每听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

其实,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知道产生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造成的。

这些地方的墙角是砖砌的,结构严密,墙体表面平实,墙体又向上呈梯形倾斜,而墙角呈喇叭状,下小上大。

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壁的距离不等,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就会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回音由快变慢,由低向高,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似有一种“啾啾”的燕鸣声。

在古代,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

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