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史前再现:半坡遗址(文化之美)
5764800000004

第4章 遗址遗物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

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所有出土的这些遗物都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狩猎和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

(一)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共出土石、骨、角、陶、蚌、牙等质料的各种生产工具5275件,有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

另有陶制半成品2638件。按照工具的主要功用,可区分为3大类。即农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手工业工具。此外,还有其它一类,包括功用不明或可兼用于不同工作的各种工具。

(二)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

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

西安半坡彩陶举世闻名,据了解,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精致的研磨器,其长0.51米、宽0.26米、厚0.05米,周边打制和打磨痕迹明显。

让人意外的是,这件研磨器中部略低,有一个横向的椭圆形砚池,旁侧还有一个竖向的椭圆形砚池,并附着有少量的红色颜料。

人们常常惊奇于西安半坡彩陶的惊艳,但对其如何绘就一事长期难有进展。从西安半坡彩陶的图案可知,其实半坡人不但会作画,更有了软头画笔。虽不知何物做成的软头笔,但是目前出土的研磨器应当就是后世认为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石砚台。

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超过全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

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共计22种,100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郭沫若则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另外,还有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以及粟的遗迹。

(三)其它制品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乐器,有陶制的口哨或称作陶埙两只,保存完整,皆为细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

装饰品发现很多,共计有9类1900多件。

以形状分,有环饰品、珠饰品、坠饰品、方形饰品、片状饰品和管状饰品等;以功用分,有发饰品、耳饰品、颈饰品、手饰品和腰饰品;以材料分,则有陶、石、骨牙、蚌、玉等。其中以陶制的最多,石制、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较少。

(四)动物骨骼

半坡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属于哺乳动物的有偶蹄类:如猪、牛、羊、斑鹿、麝等;食肉类:如狐、獾貉和狸;奇蹄类,如马;啮齿类,如竹鼠、田鼠;兔形类:如兔及短尾兔。另外,还有少数鱼类及鸟类骨骼。

出土的骨骼,无论是属于家畜还是野生动物,都非常破碎,看来都是经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分碎骨可能是作为骨器使用外,其它骨似乎都是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