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实用春联精粹
5784500000001

第1章 春联的学问(1)

春联的产生

“春联”一词最早出现在官方语言中应该是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在一个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情况,侍卫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他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卫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至此,在第二年的除夕前朱元璋颁布御旨,要求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所以,原来的“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由于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其实,春联在民间由来已久,只是叫法不同。并且,春联与春节也是密不可分的。春节,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农历年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代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可以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据《淮南子》记载,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像——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

那么,“桃符”的由来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前,有无门神目前尚不得确知,如果有,大概就该是神茶、郁垒。这两位神人貌相十分怪异凶狠——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虽然相貌狰狞,但是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不仅是他们的责任,而且是他们的天性。大家都熟悉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形象。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于是,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从此,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写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特别是到了明代以后,春联的种类和概念,逐渐宽泛起来。并且,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春联的创作

春联,如前所说,发端于桃符。桃符,它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南北朝前后改图画为书上其名字)而悬于门户以辟邪祟,以袚不祥的(远古人类由于对自然的力量缺乏认识,所以总以为有好的神灵在保护自己,也有坏的神灵在祸害自己,于是每当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一则要举行祭祀活动,一则要举行驱鬼活动)。后来,人们将对偶性文句取代“神荼”、“郁垒”,又后来以象征生命力而代表着火与血的颜色的红色饰就的纸取代桃木板以供书写、张贴,目的依然是以辟邪祟,以祓不祥,但不能不说它已带上了装饰性。

因此,春联的撰写,无论于国于家,目的应当就是求吉祥,保平安,企盼新的一年能兴旺发达,而这目的也应当就是大家撰写春联的核心内容。

那么,该如何去撰写春联以体现这一核心呢?说实话,一年一个春节,年年都写春联,哪有那么多好写?那就只得去不断广辟“材”源、更新意境了。

从材料看,可紧扣新春前后景物,紧扣新旧两年的干支和生肖,紧扣国家新形势、社会新风貌、家庭新境遇,紧扣行业与职业特征,紧扣个人的特性和个人的特别要求等等。

从意境看,可寄情山水,可歌讽社会,可反映生活,可祈祷幸福,可展示前景,可坦露襟怀。

与此同时,鉴于春联一般不长,惯用五字联、七字联,多则十一字联、十二字联;因此,要尽量运用律句,尽量运用典雅语言,尽量让语言显出清新、婉丽或雄健的风格。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

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

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

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

但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

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

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

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声律启蒙》与春联

清代,是楹联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有关楹联方面的书籍,当以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所著《楹联丛话》和车万育于康熙年间所著《声律启蒙》的影响最为巨大。《声律启蒙》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瑰宝,而且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与《三字经》、《百家姓》一样广为流传。作者车万育不仅学问赅博,著作繁多,其耿介与至孝常为后人所称道。但有关车万育著述的介绍却往往遗漏《声律启蒙》一书,因此,对《声律启蒙》的研究存在很大难度。

一、《声律启蒙》的作者与贡献

车万育(公元1632—1705),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湖南省邵阳市城东白马田人,儿时不苟訾笑,有成人之量。家贫,偕兄万备、万有奋力于学,冬无棉絮,夏无蚊帐,但他们白天耕种,晚上燃松读书,互相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