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福宁霞浦
5786200000005

第5章 沧汐路桥

◎吴春明

岛如卧虎中流柱,至今胜迹在江限。在东吾洋的海面上有着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岛——竹江。

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岛,岛屿岿然,峙临江渚,东接沙江,背枕葛洪山,西至白鹭,北接小马,南面是辽阔的东吾洋。

赶上潮水,我们从沙江码头乘船过渡到竹江后澳码头,不过十多分钟。登上小岛高处远眺,东吾洋尽收眼底,难怪历代有不少文人赞美此地,宋代理学家朱熹为竹江而赋“一虎峙江中”。整个村庄坐南向北,面向将军山,面向四千年的黄瓜山遗址。和村民们漫谈悉知,岛上的渔民大多是宋朝迁徙定居下来的。四周临海的竹江人,只有船只成了对外通行的工具。不便的交通制约了他们的生活与白由,于是路成了每一代人的渴望。竹江人的渡船渡过了元明时代,驶入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先贤郑启昂耗巨资鼎建一条由石板条铺就的桥路展现在竹江人的面前。竹江人终于圆了千百年的梦想。

汐路桥宛如一条龙,卧伏在东吾洋的滩涂上,当海潮退去,这条龙仿佛从小马村跃起,暴露在泥泞的滩涂上,直达竹江岛。这条近三公里长的石板路桥连接了两个村庄。从此,竹江的村民在潮水退时,有了一条可以走出孤岛的路。

汐路桥,有路又有桥,也叫达路桥。只有在海水退潮后露出,水达底才能行走。

走在汐路桥上,谁会想到这路桥用成千上万条石三年才铺成。途经六桥时,会发现这座桥恰似平梁桥,多层叠石垒成上下两层桥孔,当年桥下还可以行驶小船。

走在汐路桥上,有一种走在水中央、走在茫茫的空旷中的感觉。汐路桥每隔一段路旁设有石垛,供行人挑担交会时避让。这种建造时细微的设计让我们感知先人的智慧和人性化关怀。

走在石桥上,俯瞰石桥边缘条石缝里挤满了海蛎。穿着红衣的渔姑在这里挖海蛎,点缀着灰色悠长的石路,宛如一幅国画。路上,不时有行人向我们打招呼,道一声走好。同行的省城领导们站在桥上,感慨万端,赞不绝口。

陪同的村民告诉我们,铺砌路桥的石条都是从下浒一带用船只运来的,20世纪70年代重修部分下陷地段时,加了一层条石,就花了35万元,还不包括群众投劳投工。当时条石一方才几块钱,现在一方石条运到这里至少要两百元,按现价测算,路桥上加叠一层石的造价就要360万元。当年六层交错、横竖叠加的石条,耗资之大可想而知,浩大的工程均由郑启昂个人出资。

遥想当年在海上建造路桥是多么不易,由于地处海涂泥泞之中,建路时路基用松木打桩,铺垫杂木草皮,然后铺一卜条石横竖三层砌成。施工要等到海水退潮后才能进行。工程多次被海水冲垮,然而郑启昂与众人毫不气馁,屡毁屡建,不断积累经验改进工艺,历时三年终于建成。而今,郑氏后裔继承祖训,每年还雇工清除淤泥。这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历经百年的路和桥,凝聚了乡绅郑启昂家三代人的精力和心血,历经百年沧桑,遭受无数次台风海啸袭击依然保持完整而不坍塌,像长龙一般展现在海上、滩涂上,成为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