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
5836800000014

第14章 玉石篇:巧夺天工,玲珑乾坤(5)

可又有谁会想到,玉雕虽然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却断送了他的现实生命,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传说皇上让他为自己雕一把玉壶,但是不能在上面留款识,陆子刚却说不让刻名字就不雕。皇上说不雕就是抗旨,按罪当斩。陆子刚无奈之下接了圣旨,想了很久,最后雕了一匹马,做工非常精细,皇上也很满意。后来还是被一个大臣看出了破绽,原来陆子刚在马耳朵里刻下了“子刚”的落款。幸运的是皇上并没有治他的罪。可能是经此一劫之后他的胆子大了,后来陆子刚在一件龙形玉器上刻了“子刚款”被人告发,这次终于触犯了天威,被秘密赐死。可怜一代宗师就这样死在了自己的技艺上。

不知道为什么,陆子刚没有收徒弟,于是“子刚死,技不传”,这门精湛的技艺从此没有了传人。现在,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陆子刚的玉雕精品了。

趣味链接:合卺杯

卺是古代举行婚礼时用作酒器的瓢。合卺就是古代结婚仪式中的一项,《礼记》载“合卺而酳(yìn)”,孔子的后人孔颖达的解释是:“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指用酒漱口),故云合卺而酳”。这可能就是喝交杯酒的雏形,由于这个仪式比较重要,后来人们就用“合卺”代指结婚。

中国有注重礼仪的传统,合卺杯作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器皿,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合卺杯有多种材料制成,战国时期的一座楚国古墓中就出土了一件漆器合卺杯,造型奇妙,纹饰精美,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就很重视“合卺”的仪式,器具才会制作得这么精美。在中山靖王墓中还出土了一件青铜合卺杯,也是合卺杯中的佳作。

青玉合卺杯是陆子刚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有意模仿古代的造型和图案,体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但由于陆子刚匠心独运,仿古而有新意,创造了治玉的新方法,代表着当时琢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子刚”款青玉合卺杯也成了最上乘的作品。

桐荫仕女图玉雕

——“俏色玉”的上乘之作

这件精美的玉雕原本只是一块废料,全凭工匠胸中的沟壑和点石成金的巧手,把它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佳品。此玉雕于方寸间尽显江南景致,细腻、安谧,桐荫蕉影更添诗情画意,其中还寄寓了匠人真挚的感情——那亘古不变的乡思。

方寸间的江南庭院

桐荫仕女图玉雕完成于清朝乾隆38年(公元1773年),工匠巧妙地利用玉石的自然色泽和纹理,雕刻了一处美丽的江南庭院的景致。玉雕高15.5厘米,宽25厘米,厚10.8厘米,采用新疆著名的和田白玉,看上去莹润如凝脂。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个美丽的江南庭院吧。庭院两侧雕有垒石和假山,及繁密茂盛的梧桐、蕉叶,洁白的石桌、石凳点缀其间。檐瓦微垂,中间雕成一圆月形洞门,嵌半月形门扉两扇,门微微打开,内外各立一长衣少女,门外少女手持灵芝,门内少女手捧圆盒,两人于门缝相望,似微笑而欲语,画面生动,情味盎然。

桐荫仕女图玉雕既匠心独运,又浑然天成,诗情画意触处皆是,难怪乾隆帝为之倾倒,不愧为清代“俏色玉”中的上乘之作,表现了中国玉雕艺术的精湛的技艺。玉雕底部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和“御识文”,赞美这件作品的精妙绝伦,更增添了它的历史价值。桐荫仕女图玉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乡思成就的佳作

乾隆年间,一位苏州玉匠被招进皇宫,他的任务是用当时最著名的新疆和田白玉雕一只玉碗。玉匠兢兢业业地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精雕细琢,一只晶莹剔透的玉碗完成了。玉匠看着眼前的一大块废料,不免觉得可惜。他想废物利用,可是,雕成什么好呢?他不禁端详起这块玉料,上面有一些橘黄色斑点和一道很明显的裂缝。这就难了,只能因地制宜、随物赋形,使雕刻受到极大的限制。玉匠忽然想到自己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浮现在他眼前,他灵机一动:我可以把它雕成家乡的庭院呀!

变废为宝的过程就这样展开了。工匠巧妙地把裂缝雕成门缝,把橘黄色斑点处理成梧桐、蕉叶、覆瓦和垒石,同时参照宫廷无名氏所绘油画《桐荫仕女图》的人物,给玉雕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倾向,使整幅画面情景俱佳,韵致天成。

趣味链接:乾隆与桐荫仕女图玉雕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才皇帝之一,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他本人也为此沾沾自得,晚年还曾自诩为“十全老人”。在政治上,他在圣祖康熙的基础上延续了“康乾盛世”;文化上,他的书法闻名于世,墨宝遍及各地,还留下了数千首诗作。他酷爱古玩珍品,并且懂得欣赏、鉴别,是个行家。作为皇帝,他有相当便利的条件,汇集大量艺术精品在身边,客观上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做出了贡献。很多国宝都和乾隆有过牵连,而这件桐荫仕女图玉雕,可以说是和乾隆皇帝渊源最深的。

当工匠把这件寄寓着自己乡思之情的玉雕献给乾隆时,乾隆顿时龙心大悦,视为珍宝。他是懂诗的,也能领悟其中的意境。他重重赏赐了那名玉匠,并拿它与著名的和氏璧相媲美,一直留在自己宫中。

玉雕底部平而无纹,用阴线刻着乾隆帝的御识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又完璞玉。御识。”另有御题诗一首: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

剩水残山境,桐荫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

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诗后有“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字样,并钤“乾”、“隆”印二方。可见乾隆皇帝对此玉雕的珍视,用爱不释手、一见倾心来形容也不为过。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世界四大石刻之一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录了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在唐朝的传播情况,是基督教在中国流传的最早记录,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传教士都对此碑存觊觎之心,幸亏中国官民全力护碑,才使这件国宝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基督教在中国流行的证据

公元1625年(明朝末期),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们无意中挖掘出一块很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字。出土时,这块黑色的石碑基本完好,上面的字也清晰可辨。这块石碑高约2.36米,宽0.86米,厚约0.25米,重约2吨。碑的最上方刻着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两旁雕刻着莲花和祥云纹饰。碑文正文36行,每行62字,1695个字。正文的后面和两边,刻有人名及职务。人名之前都有一个“僧”字,每一个人名都用汉文和叙利亚文书写。碑文的撰写者是“大秦寺僧景净”,书写者为“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从碑文可以看出,这块碑立于公元781年,即唐建中二年。

景教碑是世界四大著名石刻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是基督教在中国流传的最早也是最有力的证据。对研究东西方交通史和我国宗教史有重要意义,表现了唐朝统治者在文化交流方面开阔的胸襟和气度。

景教属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所创立,流行于波斯,其特点是不拜圣母。贞观九年,景教教士阿罗本到长安,景教传入我国。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下诏允许阿罗本在中国传教。到了唐高宗时,允许景教在各州建立寺院。唐德宗时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波斯人景净作碑文,记述了景教在当时传播情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唐武宗时灭佛,拆毁寺院,景教同时被禁,景教大秦寺也难免其祸,石碑便被埋在瓦砾泥土之中了。

这块古碑出土后一直保存在陕西金胜寺,光绪年间移入西安碑林,保存至今。

中华故物

明朝天启年间,宦官专权,民不聊生。一天,西安城郊西原村里的几个穷苦农民,被饥饿所迫,到郊外去开荒地。没想到他们挖到了宝贝——刻满了汉字的古碑。他们请来村里的私塾先生,老先生看后说:石碑上记载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个名叫阿罗本的洋和尚,从古波斯出发,翻过葱岭来到中国,经河西走廊,不远万里到京师长安,朝拜唐天子,要求在中国传播他们的波斯洋教。因为这波斯教是从西边的大秦帝国传到波斯的,这洋教又叫大秦景教。不久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这个洋教便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这块石碑是唐德宗建中二年立在大秦寺里的。

大家知道这块石碑是祖先留下来的,便同心协力地把古碑树立了起来。当时,西方各国有不少的传教士,深入到中国各地强行传教、盗窃文物。一些传教士看到这块古碑,如获至宝,争相摹拓。私塾先生和村民见这些“洋和尚”居心不良,就秘密把古碑抬到附近的金胜寺内,交给寺僧保管,并对外称古碑被“洋和尚”偷走了。

就这样,古碑在金胜寺安然地度过了几百年。到清朝光绪年间,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各国的传教士蜂拥而至,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一些传教士来到西安,查访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金胜寺。他们说;这古碑记的是我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中国传教的经过,属于西方所有,应该把它运往欧洲!甚至有人仿造了一块碑,打算买通主持,偷梁换柱,被“颇晓大义”的主持严词拒绝。

这些传教士死心不改,于是闹到了官府。市民百姓听说此事,一个个义愤填膺,一路上聚集了数百人跟随主持前往府衙。公堂之上,一位青年人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说:“此古碑是我中国人用中国文字撰刻的,立在我们的国土上,自然是我们中国的!我祖上三百年前曾辨认此碑,并同乡亲们一起把它移立于金胜寺内,有书为证!”说着,拿出一卷白麻纸呈给府官。府官接过一看,原来是那位私塾老先生所写发现和搬移古碑的字据。下边是老先生和十几位乡民的签名和移碑的年月日,同时还有当时金胜寺老主持的签名。这时,主持也呈上一卷白麻纸,是老主持留下的,同样记录了当时移碑的经过。

府官是个明理的人,凛然说到:“此碑确是我中华故物,应移至碑林妥善保管。金胜寺僧人多年来护碑有功,予以嘉奖。西方传教士如有椎拓、摹刻者,当给以方便,但不得觊觎此碑,若无理取闹,定依律法办!”

随后,众人欢欢喜喜地抬着这块古碑送往城内的碑林安置。沿途百姓夹道相送,热闹非凡,人们都为能保住这件中华故物而欢欣鼓舞。

趣味链接: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因继承聂斯托利的宗教主张,又称聂斯托利派。聂斯托里原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因主张基督教具有神和人的双种属性,被斥为异端,处以极刑,他的信徒逃亡东方。景教名称的由来,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认为当初景教传入中国,西文原音不容易被接受,于是取《新约》中“我是世上的光,跟随我的就不在黑暗里”的教义,命名为景教。“景”在古汉语中是日光的意思。

景教传入中原不久,唐太宗允许景教徒在长安义宁坊建立了波斯寺。唐高宗时,景教达到了“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兴盛局面。至唐武宗时灭佛,下令拆毁天下僧寺,除道教以外,其他宗教都受到沉重打击。景教在中原趋于灭绝,此时高昌回鹘政权对景教采取保护政策,西域成为景教新的传播地。景教在西域盛行了很长时间,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