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国宝
5836800000013

第13章 玉石篇:巧夺天工,玲珑乾坤(4)

1943年秋天,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开到了成都上空,爆炸声不绝于耳。为保护永陵的珍贵文物,专家们决定将文物装运转移。与玉大带同时出土的文物中,王建石像重达数百公斤,搬运困难。专家们不得已,将王建石像用布蒙着,装在大箱子里,雇佣了一群青壮年农民,用滑竿抬到十多公里外的郫县犀浦镇。抬滑竿的农民并不知道,自己抬的竟是国宝。王建石像就这样被秘密地保护在犀浦镇一家兵工厂内。不久,玉大带等文物也陆续转移到这家兵工厂。直到新中国成立,王建石像才重新回到永陵墓室内,玉大带等文物则被送往四川省博物馆保存至今。

趣味链接:和田玉

和田玉又称“和阗玉”“软玉”“昆山玉”等,是现今国产玉种中最好的一种,也是世界所产软玉品种中最好的一种,有“玉王”之称。

和田玉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之南的昆仑山一带。在古代,人们就认为昆仑山是“万山之祖”,它高大巍峨,受到极大的崇拜,而和田玉又给昆仑山锦上添花,使它更加著名。

中国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东北地区西辽河、大凌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玉器,主要是软玉和碧玉;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和田玉。有学者认为,早在丝绸之路向西开通之前,就已经有一条由新疆向内地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了,可见和田玉历史之悠久。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和田玉是各种玉石中的佼佼者。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而和田玉就有白、青、墨、黄四种主色,同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软玉相比,它色调较多且自成系列。其中白玉是世界罕有的,色如羊脂的白玉则为和田玉所特有,称为“羊脂玉”,极为名贵。和田玉还带有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带有皮色,但都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

和田玉是玉石中的珍品,在中国古代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渎山大玉海

——神州第一瓮

渎山大玉海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大最早的巨型玉雕,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用来盛酒的。可这位开疆扩土的皇帝万万没有料到,他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制成的酒器,若干年后,竟成了道士的咸菜坛子。幸亏乾隆爷慧眼识宝,辗转了几百年的大玉海终于又回到了国宝的位置上。

最大最早的传世玉器

渎山大玉海又名“大玉瓮”,是一种巨型盛酒器。它是我国历史现存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代表了元代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渎山大玉海高0.7米,口径1.35—1.82米,最大周长为4.93米,膛深0.55米,重3500千克。整体呈椭圆形,中空,可“贮酒三十石”。整块玉料由白、绿、紫、黑等多色玉组成,在用色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大玉海周身刻有浮雕,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等海兽出没于波涛中,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膛内光素无纹,刻有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三首及序文,概述了大玉海的形态和历程。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制玉史上“因材施艺”的优良传统,形体厚重古朴,纹饰粗犷豪放,开创了大件玉雕作品的先河,为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年十二月己丑,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由此可知,它完成于公元1265年,当时忽必烈第二次扩建了北海琼华岛,并重建岛上的广寒殿,建好后将大玉海置于殿内。又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载,渎山大玉海曾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八年先后进行过四次修饰,其纹饰已不是元时的旧貌。

渎山大玉海现放于北海公园团城的“玉瓮亭”内,下面配有汉白玉的雕花石座。乾隆曾命众大臣每人赋诗一首刻于亭壁之上。这些诗句现在已经有些模糊了,但还可以辨认,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想象到乾隆与大臣们品评鉴赏、赋诗吟诵的情景。

两代帝王的垂青

元世祖忽必烈开拓了中国历史上最广阔的疆域,作为开国之君,他当时正雄心万丈,气壮山河,于是命人制作了这样一件巨型酒器,多少也反映了他当时的胸襟和气度。忽必烈下旨将大玉海置于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庆功时作为犒赏众将士饮酒的盛酒器。大玉海可“贮酒三十余石”,这样一件酒器,正好匹配蒙古人豪爽的性格。

盛世不常在,公元1368年,元朝已似风中之烛,明朝大将徐达率军攻占大都,蒙古贵族仓皇逃往漠北,包括“渎山大玉海”在内的无数珍宝为明朝所得,此后大玉海一直放置在广寒殿内。明末清初,一场大火将广寒殿化为废墟,大玉海也遭到严重损伤,至今还能看到火烧时留下的裂纹。大火使玉海失去了往昔的光泽,从外表看和石瓮没有什么区别,当时正逢乱世,再没有人去注意一个破旧的石瓮。于是大玉海像废弃物一样,被遗忘在角落里了。后来,西华门外真武庙的道人发现了它,左看右瞧,觉得用来腌咸菜最合适不过,就将玉海拉回庙里作了咸菜坛子。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乾隆皇帝听说大玉海在真武庙,立即下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能遇到喜爱古物的乾隆皇帝,真是大玉海的万幸,这件国宝终于在忍辱负重数十年后又回到了皇家御苑。这段故事在乾隆的序文中有所记载,其序曰:“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承光殿在北海团城中,清康熙时建成,曾在地震中坍塌,乾隆十一年重建,是皇帝往返郊外更衣休憩的地方。四年后,乾隆皇帝又在承光殿前建一小亭,名“玉瓮亭”,将玉海陈设亭中,下配汉白玉雕花石座。由于火烧、风化等损害,大玉海早已面目全非。因此乾隆皇帝先后四次调集工匠对玉海进行修复和琢磨,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渎山大玉海与元初玉海的艺术风格已不尽相同了,元代玉海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虽然渎山大玉海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代玉雕了,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传世玉器,可谓“华夏第一玉瓮”,是我国艺术史上杰出的珍品。

趣味链接:“渎山大玉海”的命名

为什么元人把这件玉雕精品定名为“渎山大玉海”呢?这是令人颇感兴趣的话题。

关于“渎山”一词的意义,不少人进行过解释。乾隆皇帝认为“渎山”是当时放置玉海的琼华岛(即今北京北海琼华岛)的称谓,由于此岛“四面皆有水围”,故称“渎山”。但在史籍中,琼华岛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都有记载,唯独不见“渎山”一称,乾隆皇帝的结论似乎有些武断。另一种说法是,玉海用材来自渎山,因而以产地命名。《汉书·郊祀志》中有“渎山乃蜀之岷山”的记载,可见确有此山,属于四川省西部岷山山脉的一部分,直到现在,还称为渎山,不但如此,这里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玉石产地。渎山的玉石,“皆青黑温润而坚,利刃不能刻,叩之声清”,与琢磨大玉海的材质相吻合。元世祖忽必烈于1253年灭大理国,元军凯旋时,将当地土特产运回内地以彪炳战功也在情理之中。2004年,众多专家经过仔细观察、研究,认为元代制作的渎山大玉海的玉材与河南独山玉相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渎山大玉海为河南南阳独山玉。那么,大玉海题名“渎山”,很可能是“独山”的谐音。还有一说,认为“渎山”与雕刻在玉海上的山渎纹饰有关。“渎”的本意就是小河,以纹饰命名,清晰明了。

相比于“渎山”一词的众说纷纭,对“大玉海”的解释就清晰多了,一般认为是形容玉雕形体巨大,能“贮酒三十石”,也算是“酒的海洋”了。另外,“海”还兼有“海量”“海德”的意思。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

——见证皇帝大婚的国宝

作为皇室婚礼上的吉祥物,它曾见证过最盛大的婚礼场面,是一代治玉大师的上乘佳作。如今,它被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橱窗里,回忆着往日的繁华笙歌,也向人们诉说着匠人的不幸命运。

千金不易“连理杯”

“子刚”款青玉合卺杯为明代治玉大师陆子刚的代表作品。杯身高8.3厘米,口径5.8厘米,由两个圆筒形杯并连而成,杯底有六个兽面作足,杯身一面镂雕凤形杯柄,另一面凸雕双螭作盘绕爬行状。杯体上下各饰一圈绳索纹,结口处有一方形图章,刻隶书“万寿”二字。杯身两侧分别刻阳文隶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下面有“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的诗句,末署“祝允明”三字。另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下面有“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月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的诗句,诗文表达了对君王大婚的美好祝愿。

合卺杯通俗地说,就是古时婚礼上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时用的酒杯。这见青玉合卺杯不仅是明代皇帝结婚时的贡品,还是明晚期名闻朝野的玉雕大师陆子刚的得意之作,实在是千金难买的珍品。在中国的玉雕作品中,署作者姓名很罕见,何况杯上还刻有当时“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著名诗人和书画家祝枝山的诗句,使它具有了更高的价值,现藏故宫博物院。

一身荣辱系玉雕

由于古代玉匠地位低下,加上那时也没有什么竞争意识,镌刻作者名款的玉器,十分少见。陆子刚是个例外,他就喜欢在玉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在中国古玉上留下作者大名的,也许只有陆子刚一人。

明朝后期,苏州和扬州一带的琢玉业空前发展,造就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陆子刚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陆子刚是江南吴门人,他是中国玉雕史上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一生从事玉器制作。他的治玉技术相当全面,尤其擅长浅浮雕技术。从文献记载来分析,陆子刚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他的作品一改明代玉器陈腐俗气的缺点,选精美的玉料,施之以高超的玉雕技法,创造性地将印章、书法、绘画等融入到玉雕艺术中,给中国的玉雕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据说陆子刚的创作件件都是精品,有精美绝伦的婴戏图玉执壶,有“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的玉簪,这件青玉合卺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个皇帝在大婚时用过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中国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玉制合卺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