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洞见·无常与新生
5861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洞见,从“点主”说起

汪曾祺曾在《礼俗大全》中叙述过一个丧仪情节——“点主”。葬礼“开吊”以后,就要进行“点主”,什么意思呢?原来枣木牌位上的“神主”之“主”字上面的一点是空着的,因此,经过“一点”,显考或显妣的灵魂就进入牌内,以后这个小木牌就成了先人的象征。

“点主”要请一位官大功高的人,当礼生高唱:“凝神,想象,请加墨主!”点主的人就用一枝新笔舔了墨在“神王”上点了一个“瓜子点”,又唱道:“凝神,想象,请加朱主。”点主的人就用白芨调好的朱砂,盖在“墨主”上,于是礼成。

汪曾祺评价这一礼俗说:“‘凝神,想象’这是开吊所用的最叫人感动、最富人情味的最艺术的语言,其余的都只是照章办事,行礼如仪而已。”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这一民间礼俗中,“凝神、想象”这四个字中包含了子嗣对先人最为深切的追思与怀念。“凝神”是为了把散乱在外的心神全部召唤回来,召唤到慎终追远的情绪之中。一旦把内在的心神凝聚起来,过去亲人在世时对自己,对家人的种种温情与亲切就自然地浮现于目前。“想象”什么呢?“想象”先人进入了木牌之中,过去亲人的灵魂寄居在一个躯体当中,现在他的肉体虽已腐坏,但灵魂却完好地移入了灵位之中。这样一来,亲人的灵魂便还时刻盘桓在家宅之中,子嗣们会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从前的恩情也没有离开,而是恒久地留存于家人们的心中。

从凝神到想象,这一思想过程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冷漠的黄泉转移到温情的人世之中,把人们的感受从对死亡的畏惧与哀伤转移到对生命的护惜和珍爱之中。可以说,在想象中,冷漠而残酷的现实早就消失了,敬意与柔情从这一期生命中生长起来。

如同这一祭仪所宣告的一样,我们需要时刻敛聚心神,学会“凝神、想象”,这正像禅修中最为注重的“觉”。觉有觉受、觉察、觉醒等等,它是一种开显的过程。

禅修时,我们首先会请大家坐着不动,把眼睛闭起来,这是对于杂乱念头的调伏,教人把散逸浮躁的心念一个个攻克下来,沉潜下来,达到空无的状态,但如果执著于这样的寂灭状态,这种寂就成为了死寂,因此在静中,禅修又要求动。从静坐中起来,无论是行住坐卧,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一种觉受力,只有把这种觉受的能力运用到动态生活的每一个时刻,这种“觉”才是鲜活的、长久的、究竟的。

在六祖惠能以前,禅宗在中国仅仅是一个一人传一人形同密法的教派。但为什么经过六祖,禅宗才在中国众多佛教流派中能够成为主流,以至于达到无禅不寺、无寺不禅的盛况呢?因为他要求人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寻常的举动中去感受禅的妙谛。这样,禅就成为了一条通达的大道,这条道路无论与哪个向度对接,只要能够接续上去,心灵便能够达到调畅与清灵。

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健康、企业的发展、人际的交往等等都要找到这样一条道路,让自己和智慧对接,和慈悲对接,和天地万物运化的规律对接,惟其如此,才能自由畅快地生活,而不被无明所牵引,不被世俗言论所绑缚。

做任何一件事,总有可学和不可学的部分,一些涉及终极关怀的理念,比如真、善、美,这应当学习,但别人的具体运作方式,别人的外在形态,却没必要偷师学习,只有从表象的背后找到隐藏的理念,从理念背后找到通达天地的大道,才能够时刻拥有创新的灵感与行事的先机,这便是洞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