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洞见·无常与新生
5861300000002

第2章 这个世界只是缺少发现

世界以何种面目呈现,取决于用何种心态去解读。世界需要用心与心去对话,需要用心与物去交流。如果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则所有与己相左的看法都会被认为不正确。

这个世界只是缺少发现

美国的一部电影讲,有个画家在给一个少年画像的过程中,他在这幅画像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钦慕,甚至是整颗心、整个生命。最终,这幅画美感效果不仅令人震惊,并且还发生了神奇的事情——自此画像诞生之日起,少年道林格雷曾向画像许下的痴愿居然得以实现,即将他自己的生命与画像置换,自己不再变老、变丑,而画像则根据意愿可以不断地变换成丑陋、阴险、冷漠或衰老的样子。这个以王尔德艺术家自身为原型的作品,展示了用心的力量,造就了唯美主义理想的成功。成功的秘诀也很简单,唯用心之故。

世界以何种面目呈现,取决于用何种心态去解读。世界需要用心与心去对话,需要用心与物去交流。如果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别人,则所有与己相左的看法都会被认为不正确。

有一个漫画家画过一张很有意味的漫画:自己看自己时,形象非常高大、庄严美丽;而别人眼中的自己,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人而已。原因何在?——因为我们爱自己总比爱别人多。如果看待别人能够像看待自己那样,生活就不会有多如牛毛的烦恼了。

千万不要认为物是没有生命的、机械的、无情的客体,它们各有自身的物质组成。在极其微观的层面,人与物是非常相似的。古语说“仁者与物无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因此仁者不仅与物平等,而且不分物我。

前两年我们推荐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书中就用水结晶的图案向我们展示了水的喜怒哀乐。由此推之,火、木、金、土等物质是否也同样有其自身蕴含的、不为人知的情感呢?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同理,对于物而言,己所不欲者,是不是也不能被强加呢?有谁愿意自己被杀掉吗?肯定没有,那为什么要去杀掉动物呢?有谁愿意被强制迁移吗?不愿意,那为什么要无止境地填海造山呢?

人类之所以会为了一己之欲而去破坏自然,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只将自然视作异己,而没有将二者有机统一之故,因此也无法领悟到圣者所提出的“与物无对”的境界。

轻安能助我们上升,负面的情绪却导致堕落。天堂在上,轻清者至;地狱在下,凝重者堕。

一个饱满鲜嫩的苹果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缺陷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炼与升华才更为重要。

大家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对人不耐烦呢,还是总是能够笑脸迎人呢?不耐烦是性格上的缺陷,而诚恳则是性格上的圆满。

我们遇到问题,开始抱怨“太困难、我受不了、我不行”时,之前所有通过修行打开的门又全部都会重新关上,相当于自己将出路堵死。鲁迅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道路都是自己通过实践走出来的,来自于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弱者屈服于困难,而强者战胜困难。

如果能够理解并运用包容、接纳的理则,全新的世界将在刹那间开启。相反,如果总是对人对物充满抱怨,终将一事无成。人在抱怨时,容貌就像一朵枯萎的花,一个干瘪的气球,一个烂掉的苹果,充斥着负面能量,令所有人见之生厌。为什么不能变成一朵绚丽的鲜花、一个饱满鲜嫩的苹果呢?如果愿意当下转变自己的心,生命就能够时时绽放。

何者往上升,何者向下降?——“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喜乐、安详、愉悦、慈悲、舒展……这些情绪能让人感到轻安;而纠结、嗔恨、恼怒、忧心、算计……这些情绪却总是让人充满凝重。

轻安能助我们上升,负面的情绪却导致堕落。天堂在上,轻清者至;地狱在下,凝重者堕。这就是为什么佛教总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之所在。

喜乐之人聚天堂,妖魔鬼怪集地狱,这些天堂地狱的故事并非迷信,而更似寓言,它向世人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即快乐者身边感召积极向上者,精进者身边感召努力不懈者,才德兼备者身边感召事业有成者;而赌棍身边感召赌棍,酒鬼身边无非酒鬼……譬之以天堂地狱,岂不是很形象吗?

什么是不义之财?不劳而获,不法而获,不明而获,这就是不义。那些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非具有大福德者所不能承受。

取财有道,还要有德

做生意本身的确是一件功利化的事情,企业经营者学习佛学、静心禅修意义何在呢?其实,做生意最高的境界不是着眼于利益的实现,而是忘记利益,仅仅着眼于客户的需求。这个忘却功利的过程,无论对于自身的事业还是人生都十分重要。

观音菩萨受到那么多人的供养,她是否有贩卖任何产品呢?当存有一种买卖意识时,格局就不够高远。最高远的格局是什么呢?是“度”。做每一件事都为他人着想,都利益他人,这就是度。这种心态上的差别,其实也就是一念之间的转变。

生活中,金钱对于人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安身立命。然而,它是最重要的吗?其实,金钱既非众善之门,也非万恶之源,只看如何加以利用,怎么合理支配而不成为其奴隶才为善用钱财。试看,多少人因一夜暴富而弄得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因急于炫耀新车而遭遇车祸!

20年以前,英国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中了六合彩,从此便一个人开始了独享豪宅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久猝死家中,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被发现。可想而知,若是当初没中六合彩这份大奖,岂不天天能依旧和家人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怎么会有如此悲剧发生?

这也证明,没有德行的人,没有足够的能量去享受巨大的福报。

有一本书名为《智囊》,其中有一则故事:有一家三口非常贫穷,房子经常漏风透雨——每次下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需所有锅碗瓢盆才能勉强接住雨水。有一次,狂风骤雨吹倒了屋墙。墙塌下来后,全家人发现墙里的东西时,都大吃一惊:原来里面藏了整整六大缸黄金。换做是你,见到这么多黄金会有什么反应,会怎么处理?可以想见,大多生处困厄之人,一定会为突发横财而感到惊喜无比,幻想从此会用这些金子过上富有的生活。但是,这家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修好墙后,若无其事,继续过着似乎早已习惯了的清贫日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飞来横财即飞来横祸。来路不明的钱财,实际上是杀人的利器。也许,如果动用了这些金子,马上就会被官府抓起来,甚至砍头,后果不堪设想。

孔子反对一切“不义之财”。什么是不义?不劳而获,不法而获,不明而获,这就是不义。那些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非具有大福德者所不能承受。唯有提升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才德,凭借自己的劳动所获得的东西才能够长久。

主动的人积极向上,永远能够找到事情做;被动的人内心没有渴望,总是被人所驱役。

积极主动的活法

做任何事情仅仅用蛮力不行,还要多用心,积极寻找最适合客户的那一种方法。比如,做美容行业,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注意客户之间的差异性,按照不同的肌肤状况、健康程度以及需求来进行服务,最好能为每一位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方案。设计美容产品时,不仅要考虑安全性、适用性,也要考虑不同客户群体之间的差异:一个长期户外工作和一个长期面对电脑的人,肌肤状况不同;一个习惯化妆保养和一个从来不接受保养的人,需求不同;不同年龄层美容养生的要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切实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用心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需求。

如果一个客户在使用某种产品时确实无效或收效甚微,不要等到客户投诉时再被动应对。若能及时修正加以优化,效果反而更好,何必要等到结果出现后再做出反应呢?

服务行业的学问之大,值得穷尽一生加以研究。只要愿意去想,永远都有更深层、更细微的问题在等待着被发现。

以前在一本书上看到中国与外国空姐的区别。中国空姐发完饮料和快餐后就坐回去休息了,旅客有什么需求,如果不是主动离座去寻找,基本上不会得到解决。而外国的空姐发完餐饮前后都会一直在走廊上走来走去,随时为乘客提供服务。这就是被动与主动的差别。

主动的人积极向上,永远能够找到事情做;被动的人内心没有渴望,总是被人所驱役。因此,被动的人觉得上班很痛苦,乘客很麻烦,各种消极的情绪聚集一起,哪里还能够保持灿烂的微笑呢?唯有主动的人才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与主宰者,自发地寻求自己的生活。

《大唐西域记》记载,释尊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之偈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常常被误解为是妄自尊大的说辞。其实,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命运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敢不敢面对自己,想不想挑战自己的极限,能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被驱役呢?佛陀的话引发思考。这句话中的“我”其实是指“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天真佛性,这种佛性是每个人都有的本来面目,期待着我们自己通过不懈精进去体现。

每个人每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除了上班以外,都去干什么了呢?可能三五成群嗑瓜子聊天,内容无非是谁买了新车,谁换了一套大房子,谁购了奢侈品,谁有了外遇,谁去整容了……许多女孩子都想让青春永驻,但是如果青春都用在谈论这些无聊的琐事上,那么青春常驻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青春停留下来的结果,无非是多嗑些瓜子,多一些八卦而已。

光阴如流星赶月,指间落沙,在有限的时间里,何不用来仔细思考一下客户的需求,或者学习一点知识与技能,为自己充充电呢?

曾经听说,有些老演员真的什么技能都去学,炒菜、修马桶、电焊……之所以学习这些技能,就是能为将来出演各种角色而做好充分准备。有人会说,我又不是演员,学这些做什么?其实,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时刻的进行着角色的转换:作为父母,难道不应该去学怎么教育孩子吗?作为员工,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业务技能吗?作为上司,难道不应该去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吗?作为压力沉重的现代人,难道不应该去学习怎样获得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吗?

作为和尚,是不是真的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地生活呢?是不是只要好好念经就可以了呢?其实不然。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要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了解各种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这样,才不会和时代脱节,才能够和大家处在同一个平台上沟通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寺庙的教育功能。

只要想学习,永远都会有学不完的东西。我经常对一些从事美容行业的女士说,其实你们日常所服务的对象,往往都是当地一些最为优秀的女性。从她们身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得到什么启发?有没有觉得此客户特别善良,彼客户特别敬业?如果从来不向自己的客户学习,而总是将她们当作案板上的肉一样进行无差别、无意识地对待,自己如何能成长呢?

只要有学习的心,学习机会就无处不在。我把“不耻下问”四个字贴在自己的床前,随时作为警醒。作为一个常常在讲台上讲课之人,放下自己的身份,走下讲台向同学请教,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也许我在佛学方面懂得稍多一些,但是在其它方面可能远远逊色于别人,因此互相学习非常重要。

朱熹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看上去像是描述自然美景,但题目却是《观书有感》。其实,朱子笔下的自然,象征的恰是学习的过程。池塘何以能清澈如许?原因很简单,池中之水为活水之故。

由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何以能够进步呢?原因很简单,与人交流、与书交流,自出机杼、自铸伟词,这就是“活法”。而如果只是一味埋首纸堆,不思、不问、不写、不做,这恰是“死法”。

用死亡来面对生命,这是一种艺术化、哲学化的反向思维方式。它教我们跳脱出无限繁芜的世间,用凡人眼中的终极痛苦来面对人生中的一切苦难。

明天我不一定能够醒来

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每次站在镜前看到自己日复一日渐渐老去,我深深明白《匆匆》所言非虚。荏苒的时光,无论如何都无法挽留。每一天临睡前,我都会对自己说:“今天结束了。它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不一定能够醒来。”当时时观想死亡时,便不会感到逝去的可怕,每天都能够喜乐地生活。

有人说,逾七成的癌症患者之所以在被确诊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去世,很大原因是被吓死的。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敢于面对死亡,存活的时间可能会长很多。精神的崩溃是导致身体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态,生命可能会更加快乐和幸福。

有一只狗总是觉得尾巴长得离自己很远,怕自己控制不了它,有一天会跑掉,于是拼命想要咬住,可无论如何努力都咬不到,当它咬累了很疲惫地向前奔跑时,一回头才惊讶地发现:无论怎样跑,尾巴都不会失控,始终都在自己身上。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事业、家庭、人生都是一样,有时候随顺一点、看开一点、宽容一点、放下一点,就会幸福一点、开心一点、洒脱一点、成功一点。这就是生命的真谛,这就是宇宙的规律。潮汐涨涨落落,月亮圆圆缺缺,溪流走走停停,朋友聚聚散散,珍惜当下,一任自然,就自然能够天空海阔,自在无比。

用死亡来面对生命,这是一种艺术化、哲学化的反向思维方式。它教我们跳脱出无限繁芜的世间,用凡人眼中的终极痛苦来面对人生中的一切苦难。

《功夫熊猫》里最高的武功秘笈就是一张白纸。这种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没有可对待之物,这“无”中包含无限生机: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这里升起,什么方式都能够得到运用。人出生时的状态就是这样——一张白纸,因此老子用婴儿的阶段来比喻“道”。为什么婴儿百兽不欺,百毒不侵呢?因为他最柔软,最没有分别和对待。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为什么狼会吃掉大人,却不会吃掉婴儿,反而会将他养大呢?这就是“柔”的力量,归根到底,就是“无”的力量。

日本武士道在对招的时候,首先要打坐,要观空。他静坐不动象征着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因为有招就一定有对治的方法,唯有无招,才是无敌。

佛教中最高的境界就是“空”。“空”是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色”,无一不在流动生灭,并没有稳定的自性。因此说“色即是空”。

有一样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吗?大家在公司里上班,客户在变,同事在变,老板在变,产品在变,市场在变,理念在变……能不能积极地面对这些变化?其实,即便是看似最稳固的家庭也一直都在变:一个家庭成立以后,丈夫在变化,孩子在变化,自己也不断在变化。这些变化,显现的就是“无常”的道理。

世事无常,所以得到了不要太高兴,失去了不要太悲伤。只有真正明白这一规律,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才能惬意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面对问题,一般的人会用单向思维,稍好一点的人会用双向思维,聪明的人会用多向思维,而智慧的人则懂得“空性思维”。“空性思维”就是超越有无之上的“不二思维”。

作为一个领导者,思维需要超越于是非之上,超越于清净和染污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俯视问题,使问题不解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