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静心·与心灵对话
5861400000002

第2章 一切都会在生命中经过

一切都会在生命中经过,一切又如风过无痕,所有从外部得来的东西都将从外部消解,只有充满于内心的坚定和信念才能够支持你度过今生。

一切都会在生命中经过

人在世间生活,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能找到一种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

能够安心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真是最美好的一件事情。心安住处即是身安住处,这种身心同在的栖居方式有莹洁浩瀚的星辰,有缤纷五彩的花草,有亲和善良的同伴,有鸢飞鱼跃的风光……

王尔德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便是你的世界。”

然而,人们往往觉知到,能够找到这种自我认可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人常感叹,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家庭的不幸福,事业的不顺利,伴侣的不和睦,身体的不健康……各种各样的烦恼如洪水、猛兽的侵袭,交错煎迫着我们的身心。因此,很多人觉得活着很痛苦,很彷徨,很纠结,很抑郁。人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力量,因此,还创造出了一个新词,叫做“给力”。这个词很有意思,可是谁能给予我们力量呢?看上去,乱自外作,实际上,乱由心生。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以智慧去观照它,解读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所谓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让我们终生依靠,这一点,我们必须觉知。

多少公子王孙,少年时车马轻裘、一掷千金,突然有一天,家里树倒猢狲散,须经历多少苦痛方能自立成材。而这些家道中落的王孙公子中,又有多少能够重新振拔于世,用坚毅与智慧再度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亦有多少红粉佳人,妙龄时门庭若市、灯红酒绿,有一日依附于一个自以为可信的男子,以期终生有个依傍,岂知人心易变,沧海桑田,“与子偕老”的爱情大厦轰然倒塌之后,便饱尝到了人生的种种消磨与苦难,芳华凋零,红颜委顿,试问她们中有几人还能够自洁自爱,自珍自重,重新回归到心灵的宁静之中呢?是世界出了问题吗?不,这些变化都不过是无常的显现而已,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留心罢了,如果自己面对无常时心得到修证和升华,何须困扰,何须逃避。

一切都会在生命中经过,一切又如风过无痕,所有从外部得来的东西都将从外部消解,只有充满于内心的坚定和信念才能够支持你度过今生。

经常会听到“众缘性空唯识现”,可能也只是听过而已,从来没有反思这句话的意思,更没有将其中可贵的思想精神灌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众缘性空,说的是佛教缘起性空的根本思想,指世间万有迁流不居、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没有恒定的自性,即其性为“空”;唯识,就是唯心,一切事物都由心始,而后被认识,众缘性空的道理本身也是通过心识来得以呈现。众生通过心识的力量,证得般若实相,而不再沉溺于表象世界之中浮沉周旋。从这句话中,人可以对世界,对自身进行最深刻的反思,从局限中解脱出来,找到一条最为开阔的人生大道。

有时活得很痛苦,很纠结,是因为自身的心识不明了,心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之中,犹如无光的暗夜里,人在绝望之中茫然行走、漫无目的。一些有觉知的人,已经开始焦灼地摸索光明的道路;而一些沉沦之人,仍在逃避或者挣扎。最为可怕的是,有一些人依然固执地认为黑暗就是世界的本质,而从未想到要把心灵的黑幕掀起,看看窗外的美丽世界。

光知道众缘性空的思想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到生活之中。

何谓众缘和合?比如,今天参加一个活动,一场活动需要有场地、老师、学员、主持人、赞助商等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些条件的综合,构成了今天的这场活动,这在佛教中就叫做众缘和合。世上的一切事物,莫不是如此形成的,由诸多因缘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寺院能走到今天也是众缘和合的结果,来到香海禅寺,就是结下了一个缘,每一个人,每一片瓦,每一棵树,都是寺院的一个缘。

想要身体健康,也需要众缘的促和:健康的饮食,健康的作息,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基因等等都是健康形成的缘。有一本书叫做《脑内革命》,书上说,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五岁,大脑和身体的其他各个器官的生长运行其实只占到一生中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类正常的寿命应是125岁。按照这种说法,现在看来高寿的80岁老人,如果只活到80岁,都只能算作“夭折”,正常情况下,人应当可以轻松达到125岁的寿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达不到这样的寿命呢?很大原因就是心态不好,生活方式不对。现在很多人晚上上网到三四点钟,下午一两点都还没有吃早餐,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和宇宙的运行规律是颠倒的,不符合宇宙运行变化的固有法则。

据说,现在每十人之中就有七人呈现出抑郁症倾向。审视一下自己,如果心情躁厉,难以入眠,食之无味,容易抱怨,看到别人怀有敌意等等,无不是抑郁症倾向的表现。健康的四个向度中,有一个是“社会适应”,如果总是觉得怀才不遇,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草芥,只有自己鹤立鸡群,其实不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而是自己的心灵在适应社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从自身去进行调整。

修行,希望能够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中:学习、工作、家庭、人际,都用佛陀圆融的智慧来省觉自己,使生活符合于天地大道,既达成此生的辉煌,又寻得最究竟解脱之路。但是不管人生怎样辉煌,最终共同的结局是什么呢?——永远地睡过去。很多人甚至连睡过去都是最奢侈的享受,不是吗?想想看,有多少人由于想蕴太重,夜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又有多少人缠绵于病榻之上,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现在有一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为了彰显孝悌之道,拼命地拖住长辈的生命,哪怕床上的病人再痛苦,也要全力奋争到最后一刻。大家知道吗?一个人如果身上插着五六根管子,其实就像用刀子时时在剮他身上的皮肉一般,实在非常痛苦。我一再地劝诫身边的朋友说,如果身边的长辈真的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长时间地休克、昏迷或陷入植物人的状态,那真的可以考虑适时放弃,因为他们那时真是想叫苦却叫不出来,所有的口都被管子堵住了,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一旦自然的生命走向尽头,就是因缘已然离散,此时尽管痛苦,尽管悲伤,还是要尊重生命随流而去的事实,而不要做过多人为地挽留,那种过度的挽留造成病者的痛苦,也造成家人的悲伤。

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记得尊重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则,这个规则就是佛家指的众缘和合。

人活着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有的时候需要众缘和合,与更多的人共处。不仅要和相同磁场的人共处,更要和磁场不同的人和谐共存。这样,世界才能够花花相应,叶叶相当,在爱与慈悲中人人都能够得到生长。

很多的人生苦难,应当抱着不迎不拒的态度,不用避讳它,不用畏惧它;遇到苦难,迎头而上的勇者,会在汗水与血水中得到坚韧如竹般的成长,这是一个温室之中长大的人终生难以想象的。

我们是“被抛”的吗?

事物的理往往是辨证的,一个人如果一帆风顺,在最快的时间内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也有可能将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跌落人生的谷底。何故?积累不足之故也。月亮趋向圆满要经历一个月的积累,但这一个月的积累仍旧不足以永恒圆满,它总是要经历月盈而亏,月亏而盈的反复运转过程。这个过程看上去是“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但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积蓄和释放能量,才使其自身的生命形式走向成熟。

人呢?人要注意警惕圆满、成功之后的落寞与失败,也要省觉成败乃是因缘自然运作的过程,是最自然的事情。《老子》中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话真是千古不易之真理,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太少太少。我认识一个朋友,事业上一路顺遂,做到了风投集团的总裁以后,却在适当的时机选择辞去一切职务,出国去照顾妻子。他与我对谈,我发现,他十分懂得功成身退,因缘和合的义理,这是一个生活中的智者。

世上之事,好坏高低都没有绝对。比如,很多人跑来我们香海禅寺做义工。义工和义工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中午偷偷溜去房间吹空调睡觉,有的人却在烈日的炙烤下去坡上清除杂草。也许,有人会觉得,前者聪明绝顶,后者愚不可及。但真是这样吗?在空调中呼呼大睡的人可能明天就患感冒了,甚至因为体力不足,上吐下泻;在烈日下勤苦劳作的人却正因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而有所醒悟,人生也在此刻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与成长。

我童年时期住在伯父的寺院里,在那里读书,也在那里劳作。夏天四十多度的高温,他把我赶到田里去清除水稻下面的杂草。八九岁的少年,皮肤那么细腻光滑,可水稻的叶子却锋利如刀,轻轻一碰手臂上便是一道血痕。拔完草晚上回去时,整个手臂都是血淋淋的。当时我感到十分痛苦,现在却万分理解并感激伯父,因为他给我以历练,让我面对一切苦难,增加坚毅的勇气,使我遇到任何困境都毫不退缩,也不畏惧。

有一次我去深圳参加了一个BSE总裁班,八天八夜,每天学习培训达十个小时之久,如果在上课途中睡着了,一次就罚款五百元,有许多学员在八天之内,被罚掉四五千元,而我却没有被罚过一分钱。在这八天时间内,白天大家一起上课,晚上一起练习运动。游泳就是当时课程中的一个竞技项目,哪一个小组如果能够在最后的游泳比赛中胜出,将会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奖金。那时班上的同学都是清一色的总裁,为了荣誉,都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够胜出,并得到奖金。有一些人甚至半夜三四点去游泳池加紧练习,希望在比赛中能够有最佳表现。我也就在这三天之内被强制学会了游泳。我们团队的十二个人把我按下去、拉起来,再按下水、再拉起来,我就是那样很快学会了游泳。

很多的人生苦难,应当抱着不迎不拒的态度,不用避讳它,不用畏惧它;遇到苦难,迎头而上的勇者,会在汗水与血水中得到坚韧如竹般的成长,这是一个温室之中长大的人终生难以想象的。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其实,这话很是可笑。在时间中流动的生命,却不住在时间之中,那除了时间之外,又拥有什么呢?多去墓地走走,你会知道自己的抱怨是多么的荒诞;多去看看青山明月,你会知道岁月其实一直未曾抛弃过我们,一如明月悬临于我们生命的上空。当能够将有限且珍贵的时间投入到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时,人生才会显现出最为美好的状态。

大家是否周详计划过,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要读完几本书;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要完成几件事情,并依照自己的计划去实施呢?如果心中没有这样的计划,或者仅有计划而无所行动,那么你会很容易被拖入到琐屑、纷乱的世俗生活中,而使心灵和身体渐渐蒙上尘埃。有的人一到晚上就去唱歌、喝酒,直到半夜方归,第二天昏昏沉沉,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样的世间生活岂不是在浪费生命吗?海德格尔说,我们是“被抛”的,这个“被”字就是一种生命的无奈,而“抛”字就是生命的沉重与苦难。

读书,是为了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养成一种观照人生、知行合一的习惯。这些埋藏在心中的知识,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一旦遇到外在的机缘,便能够被重新触发。

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三毛说过一句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这意思是说,内在的学养与修为增长了,外在的气质、形貌也自然随之得到滋养。

见到今天的我,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和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或者令你更惊异的是,一个和尚有时并不开示佛经,而却懂得生命的各种体验。实际上,在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十年中,我每天都在如饥似渴地读书,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无论是武侠小说、爱情小说、悬疑小说、科幻小说,或是诗歌、散文,甚至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著作,只要能够弄到,没有一本不是用生命去阅读的。

以前《围城》风靡校园时,我和另一个同学好不容易在鼓浪屿的一位老师那里借来一本,那位老师给我们定下两天的借期,于是我和那位同学每人开了一个通宵,兴奋而迫切地读完了这本书。学校以前熄灯的时间是九点钟,一到九点,除了厕所的灯,其他地方一片黑暗。我为了在夜里继续读书,就躲在厕所里面。盛夏时节,厕所里全是蚊子,但是只要把心沉入到书籍中去,外部世界就被彻底地隔断了。心、灵魂,随着书中的人物而欢乐、哭泣,书里的男孩都是我的兄弟,书里的智者都是我的导师,那个完全向我敞开的智慧世界中,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竟然如此动人,甚至可以俯身闻见每一朵玫瑰花最为迷人的芬芳,我如此沉醉,如此忘情,甚至忘记时间,忘记肉身的存在。只是在第二天的黎明时分,才会看到自己腿上密密麻麻的肿块,那是蚊虫在昨夜为我留下的纪念,它们用血的印戳,佐证了我的生命曾经如此丰盈,我的心灵曾经如此灵透。那时候,能够明确地感到,每一天,都是一种新生,智慧在我的身上不断生长,不断滋养心魂,也充沛了精神。

读书,是为了养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养成一种反思的习惯,养成一种观照人生、知行合一的习惯。这些埋藏在心中的知识,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一旦遇到外在的机缘,便能够被重新触发。一旦走入实践的层面,一旦被提问时,它们就如遇到了空气和水一般,自然而然地萌发和绽放。

一切事物在最高的道的层面上,莫不相通。因此,虽然我们出家人学的是佛法,但是也可以引导一个孩子吃饭,教育一个失足者归途,为企业讲述管理,为农民开示稼穑之法,因为诸法在那最高的层面上,乃是圆融展现的。佛陀将人性归结为财、色、名、食、睡五个方面,这都是众生的业力所生,自然的本性形成这些属性,这些属性又使一系列人生活动次第展开,而行动又使人生展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

阅读时,请尽量选择经受过时间过滤的经典书籍作为上师,因为这些书籍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书海中大浪淘金所拣择出来的,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些书籍,真正值得付诸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阅读。另外,由于每一个人的业力不同,机缘也不同,因此人与书籍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也讲求缘分。有的书籍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的书籍却只如同浮光掠影一般,未必见得会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痕迹。

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都应适当涉猎,不要自铸藩篱。有一次,我在火车上读《圣经》,周围的一些人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你瞧这个野和尚,竟然穿着袈裟看基督教的书,真是大不敬。”其实,这都只是人心给自己框定起来的限制。无论是何教派,持何教义,只要不是害人的邪教,那么在人性的层面上总有相通的东西,为什么不去积极学习和吸收呢?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必要固步自封呢?站得更高一点,眼光更远一点,世界就会更加开阔。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去翻翻二十四史;想要预知未来,去读读科幻小说;想要了解人心,去看看休谟、康德、海德格尔……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开示、说法,只看是否怀着一颗澄明的心来虚心听取。

读书,是学习智慧。就如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一般。当然,我们也不能有贵古贱今、产生一代不如一代的看法。须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哲学,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够有一点自己的领悟,否则,读书只是鹦鹉学舌,越学越死,越学越狭,甚至会学出心魔来。在学习之余,更要思考,更要总结。

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也是一样吗?“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勇者、智者才能够在苦难中获得这种可贵的巅峰体验!

倾听河水的智慧

我希望大家阅读,也鼓励大家阅读。但这话又必须再颠倒过来讲一讲方才周全。在读书之余,也请各位不要忘记了人生是否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人心的义理,宇宙的规则,有时候不尽在书里;可以躺在青草地上,听一听风的消息;也可以面对青山,看一看四时的嬗替。树木要落叶,犹如人生要轮回;群鸟要鸣唱,犹如周遭的舆论总是轰鸣不绝、无法避免,唯有静心凝听。

在黑塞的《悉达多》中,有一位船夫终生都在一条河流边倾听河水的智慧,他的修行就在河流中完成,在这条河边,他的身心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超越,而最终证得圆满。河流,就是一本无字的书。“倾听”,在英文中译为listening respectfully,指虔诚地、满怀敬意地去听,这是一门艺术,比表达更加可贵。

从无量的书籍中去思考,在无量的人生经历中去沉淀,这是十分珍贵的人生体验。

人生的可能性需要在不同的体验中去开掘,如果一直以来都顺风顺水,按照父母或社会安排好的道路机械地过日子,对灵性的成长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也是一样吗?“无限风光在险峰”,唯有勇者、智者才能够在苦难中获得这种可贵的巅峰体验!

很多人相信人的大脑似录像机一样,会有临终回放的功能,亦即在弥留之际,人会见到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数个画面。如果真是如此,不妨想一想,自己的临终体验,会见到哪些画面,回放哪些事件呢?那些令你终生难忘的事,刻骨铭心的人,要么带来极度痛苦,要么带来极度快乐,这样强烈的体验会一直伴随你的记忆,从此生过渡到下一世中;而那些平常的、零散的世俗生活,则消逝在暝漠的时间之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