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5861500000002

第2章 关键在于选择与落实

一个人想要有所小成,需要朋友;若想有所大成,需要敌人。敌人是逆增上缘,他通过打击你的方式使你成才。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就是说要成大事的人,必须先经过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大磨难。

不是大喜,便是大悲

禅修不是仅仅依靠打坐来维持的,因为它不是要求大家来练习腿功,增加脚力。禅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做家务呢?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因为惰性在作怪,实际上则是你那颗四处窜动、无法安住的心。读书的时候羡慕那些工作的人,工作的时候羡慕那些读书的人,做家务的时候想着要去逛街,逛街的时候挂念着家务还没有做完。如果不能收服自己的心,不能使它凝聚于当下,那么一件事也做不好,一件事也做不成,人生也就在莫名地担忧与烦躁中,日复一日,迅速消失了。因此,学会接受当下,包容当下,安住当下是最为紧要的。

人身上的习气是无始以来积累起来的。比如都喜欢安逸,喜欢名利,喜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喜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种惯性的思维与宇宙运行的规律明显有矛盾,但人就是没有办法丢弃这种渴望居于极致而不更替,安于生活而不离弃的追求。

比如,你总是习惯于八点起床,我六点把你喊起来,就会觉得很不高兴,觉得师父剥夺了我两个小时的睡眠。于是整天就想着这两个小时没有睡很不划算,因此浪费了一天的时间而处于游离和不高兴的情绪中。这就是习气。

希望大家能够把禅修的思想带到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中。拖地板的时候就感受这个劳动的过程,感受汗如雨下,感受地板一点一点变得清洁起来,这时候,心也会慢慢地变得清洁起来。这样被清洁的地板,会给别人带来愉悦,也会增加自己的修行。带着禅者的心去做每一件不愿意做的事,痛苦就瞬间转化为喜乐。

人生莫不是由过程组合而成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只有今天,只有此刻,弥足珍贵。

如果一直把自己框定在固有的习气之中不能拔除出来,人生就由此受到局限,裹足不前。当你在自认为饱满而完美的状态中停留下来,也就是开始迈向衰亡的时刻。我们知道,豆腐的营养价值很高,据说有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和脾胃,抗癌等一系列作用,甚至可以作为药材对某些疾病进行食疗。但是豆腐一点缺点也没有吗?它性寒,常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肾功能减退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和肠胃功能不佳者不宜过多食用。无论是常食豆腐还是肉类,一旦过量,都会引起身体的某种不适,如果过度偏食,都会在我们的器官上显现出来。因此,不要执著于自己的某种习气,及时省觉我们的身体、精神状态,及时调整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莫不相反相成。当一个人越是让你感到不舒服,他就越是你生活的导师,你要不断劝自己打开心量,接受他、包容他,这个过程你可以看作是磨难,也可以看作是修行。当你对治了对他的这种不舒服,你的心智就有了很大的超越,境界就会得到莫大的提升。

一个人想要有所小成,需要朋友;若想有所大成,需要敌人。敌人是逆增上缘,他通过打击你的方式使你成才。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就是说要成大事的人,必须先经过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大磨难。因此,我们的《日诵警策文》第一条就要让你“赞美敌人”。在人的生命中,什么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呢?不是大喜,便是大悲。因此,要包容一切悲,包容一切苦,涤除妄念,实现自身的成长。

如果每天都进行反思和总结,心智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这就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坚持的生活方式。

关键在于选择与落实

为什么在佛的世界中众生圆满,在众生的世界中众生污浊呢?我们永远以残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万物残缺,绝无圆满之相。以此可见,应该改变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固有的观念。一个人二十年前欺骗了你,二十年后难道他还是一个骗子吗?也许他已经改变了很多,提升了很多;也许他还不如以前。我们为什么不以客观的眼光去审视他呢?如果不以“变异”的思想来看待事物,也就违背了宇宙万物显现之真理。

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四季的更替;没有变化,就没有地壳的运动;没有变化,就没有万物的往复:没有变化,地球也不会灭亡。因此宇宙就用草木的枯荣、众人的生死向我们宣说着变化的规律。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呢?四岁看到的东西,四十岁看到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一样呢?如果思想一直禁锢在以往,而没有前进,那么人生就只有器官的变化,年岁的增长,灵性始终没有任何提升。

如果每天都进行反思和总结,心智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这就是一个修行者应当坚持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有人看完一本书,书还是书,我还是我呢?如果书中的知识不能为我所用,那看书又有什么意义?一本好书,要用一颗敏锐的心来吸收它,要用书中的道理来观照自己的人生,否则书就只是一堆字纸而已。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还是因为一个职称跟同事过意不去?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反而越来越自以为是,不能够宽容呢?这些基本的道理,难道《老子》没讲、《圣经》没讲吗?他们引经据典,俯拾皆是,难道没有读过这些书籍吗?相反,有些人因为一句话而开悟,将它落实到生活当中,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禅修就是要让心与身和平共存。当它们同步而行时,我们就能够享受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了身体,被领导指责,被同事排挤,都会因为心的接纳而变成一件益事。它们或者成为人生中不可复制的经验,或者成为一剂成长的良药,拔擢和升华了你。

在黑夜中,一人向天而问:“伟大的佛陀,你不是说处处都是光明么,为什么我这里却是一片漆黑,为什么我的生活一贫如洗呢?”他不知道,光明只是暂时地被黑暗遮蔽起来,而遮蔽它的东西,并不能够改变光明的实质。他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面,此时正是暖阳朗耀。他也不知道,窗外有萤火等待他去对话,有明月等待他去共舞。是他内心的黑暗遮蔽了光明,而事实上,光明、幸福、理想的人生都从未离开,关键就在于自己见到的是什么,选择的是什么。

禅修就是通过慧眼的开启,来改变我们的人生,达到更高远的境界。

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者而言,如果永远只是考虑一己私利,而遮蔽了对于市场、客户需求的思考,也就远离了从商之道。这样的运行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且会导致企业快速走向衰亡。因为天道是用有余来补充不足的,而很多人则一味索取,分明已经很有钱了,还是觉得不满足,以不足来补有余,这样不符合天道的做法,企业、事业能够长久吗?

双拳紧握,能够拍出响声吗?只有张开手掌时,才能够击出响亮的声音。双手紧握,即使握无量沙,也终有放开的一天;相反,双手不执取于物,光风霁月,鸢飞鱼跃,万物尽在你的掌中。

看待问题,应该站在更宽广的角度来观照眼前暂时的、局部的东西,这样才能看得透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很容易被牵扯进世俗红尘之中。这个红尘世界,以金钱为衡量能力的标准,以地位衡量人的成功。我们很容易在追求这些物质时忘记了自己的宿命,一不小心就变成泼留希金,变成葛朗台。

拾荒者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早上没有吃饭,过一会儿就会饿;一直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家庭,家庭自然不可能很美满。这是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主义理论。

有一位女士,她依靠祖产,在杭州有四五套房子,开着跑车,过着优渥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快乐。她对我说,先生是一位公务员,要求她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她觉得很没有意思,一个月几千块钱的收入,甚至不够养车,因此很不乐意,和先生闹了别扭。我对她说:“你不要责怪你的先生,要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最终的追求是什么?你有那么多房子,但是自己却只能住在一套房子里。有那么多的钱,却只能花有限的钱。为什么不去做一点回馈社会的事呢?这也是为你的后代积德啊。”

有一个童话说,有一只猫头鹰,它有一栋大别墅,可是常常觉得很烦恼。因为它发现当朋友在门外喊它:“猫头鹰,你在哪里?”它总是不得不回答:“我在一楼”,或者“我在二楼”。它不断在一楼和二楼之间飞奔,希望有那么一刻,自己可以既在一楼又在二楼。可是它从来没有成功过,最终累瘫在楼梯上。因为它没有办法同时处在不同的空间里,没有办法又在一楼,又在二楼。它在那么的大房子里,身体却那么小,大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汪曾祺也写过一篇散文,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有一个拾荒的老人,天天连饭也舍不得吃,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拾荒。最后他去世的时候,别人竟然在他容身的破席子下面发现了六千块钱。作家感叹道:他留着这些钱又是为了什么呢?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很容易被牵扯进世俗红尘之中。这个红尘世界,以金钱为衡量能力的标准,以地位衡量人的成功。我们很容易在追求这些物质时忘记了自己的宿命,一不小心就变成泼留希金,变成葛朗台。

人常常觉得,当我有钱了,一定会幸福。可是有了一千万时,发现亿万富豪多得是;有了一个亿,发现李嘉诚还是遥不可及。结果越追求越不幸福。这就好像我们开始立志要去北京,在去北京的过程中,遇水搭桥,逢山开路。造了几座桥,开了几条路以后,开心得不得了,天天找人来参观自己的杰作,结果忘了去北京。一路行走,一路丢失梦想,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却离我们澄明的自性越来越远了。

那么怎么防止这种由物质造成的异化呢?就是要时时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非常愿意以自己目前拥有的来帮助别人,愿意扶持、培养更多的人。他们利益别人而不图回报,结果被帮助的人非常愿意来报答他们。这就是老子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