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海中的摆渡
5865200000014

第14章 佛法的增长(3)

内心的敌人

通常我们大部份的人都会认为,外在物质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但不知大家有否察觉,当失去了这些东西时,我们却会蒙受痛苦。会有这种想法,皆因大家都不了解何谓“无常”。

有极度的快乐,就有极度的恐惧

当你有了极度的恐惧,你也将会有极度的快乐。当你感到极度快乐,你同样也会出现极度恐惧的感觉。这就像一枚有着正反两面的钱币,凡事往往也有正反两面。这就好比当你收到礼物、当有人赞美你、当你去旅行、当你尝到爱吃的食物、当你去逛街购物、当你观赏了一部好电影等时,你会因为你的获得而感到开心,也许你还会雀跃万分地手舞足蹈,甚至语无伦次。这本无伤大雅,因为你只是在流露你的开心。但是,你一定没有想过,凡事都不会孤立存在,都有它的两面性。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真的非常不好,特别是如果你为了得到这些异常兴奋的感觉,以致可以牺牲掉他人、牺牲你的工作目标、牺牲你的一切承诺、甚至牺牲生命来取得这种快乐时,那么你这就是非常的不负责任。

当你感到极度快乐的时候,其实就不是一种好现象,相信“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当你逛街购物时非常愉快、你收到礼物时很高兴、你见到朋友时很开心,或你在做某些事情时感到快乐的时候,通常这些都不是一种普通的快乐,这是一种潜藏在你内心深处,令你可以不顾一切去得到的快乐。从长远来说,这种快乐其实非常危险,它对我们,甚至对每一个人都可能搆成危险。也许大家都以为外在的事物可以创造快乐,因而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投射:“倘若我有了这些、倘若我有了名誉、倘若我有礼物、倘若我有物质上的富足、倘若我拥有这个人、倘若我有这份工作、倘若我在这里……我就会非常快乐。”可是结果往往却适得其反,怀有这种投射的人通常都会感到非常沮丧、不快乐,以致于无法发挥原有的潜能。就是因为你过于在意外部的情况,误会外在的物质与现象可以令你非常快乐,每当你无法获得这些东西,每当期望落空时,你即刻就会因此而感到懊恼、沮丧、伤心和愤怒。当然,我所指的是大部份人,并非所有人。

外在的东西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假如表面与外在的东西能带来快乐,那么我们越是拥有得多,就该感到越快乐。假如这些是令我们快乐的主因,那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它理应让我们达到与停留于某个快乐的层次,当失去了这一切时,也不会带来什么反效果。假如我们有一段感情,我们理应一年比一年快乐。可是,真的是如此吗?真正能够让我们快乐的东西,是当我们得到时会感到很开心,那种开心的状态随后即使不上升,它也不会下降或远离你。这就好比禅修、修习佛法和培养慈悲心——当你培养了这些特质,并且愈见精进,那么即使这些造成或帮助你培养这种特质的因素不在了(如你的上师去世了),你依旧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快乐。佛陀的上师去世了,祂仍能证道成佛,祂不会因为上师的不在而得不到证悟。宗喀巴大师及弥勒日巴的上师都去世了,他们的洞居不在了,但他们还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

其实在绝大部份的情况下,拥有得越多并不会让我们感到越快乐。有时候可能你会质疑,为什么某些人可以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真相也许很残酷,他们并不是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是因为习惯。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外表不再好看,他们不再年轻,不容易再寻找新的开始;也许他们担忧年纪再大些,没人可以相伴与依靠;也许他们已习惯了那个人,他们对彼此的喜爱与厌恶了若指掌,可以彼此迁就,他们就把这种生活称之为“幸福快乐”。事实上,他们非但不能彼此迁就,而且还要经常对自己说:“我爱那个人。”嘿嘿!这就是他们的处境,他们年纪大了,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又需要彼此,所以只好相依为命地和原来的人生活在一起,跟他人说他们很快乐。虽然大部份的情形都是这样,但我也曾见过少数例外的,这当然还要看我们的业力及处境而定。

我们也可看看现在身上所穿的衣服来反观自己,想想当时我们新买这件衣服时,心里有多么地高兴?过了一段时日后,那种感觉又是如何的呢?把这感觉与想法延伸到我们所得到的每一颗美丽珠宝、每一趟旅行、每一份新友谊……初时不也都会很高兴吗?也许有一些人表现得更加明显,当他们刚认识了新朋友,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个人符合他们的想象,认定他/她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人”,然而几天或几个星期以后,他们就会开始显露出厌恶的表情来。我遇过不少这类的人,他们与我共同研读佛典,研究有关心灵及执著的问题,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与以上的心得相符。

无论有情与无情的东西,都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无情的东西会让我们苦恼,那是因为人类需要依靠多种娱乐与依赖性的东西来不断地刺激脑袋。可是,这些珠宝、衣服、汽车等物质又只能刺激我们一时,我们的脑袋都惯于喜新厌旧,看到新的东西时又会想:“假如我有这些东西,就会更加快乐。”这也就是广告公司会赚大钱的原因,他们善于利用人类脑袋里的投射与喜新厌旧的心理来大做文章,呈现出虚拟的画面与情景来影响你。

至于那些有情的事务如:宠物、人物或餐舞会和迪斯哥等之类的群体活动,我们去参与时可能抱有幻想和目的性,先把自己精心打扮,要让自己的姿色成为现场的注视目标。可是,要是到时我们引不起别人的注目、不能成为众人的焦点、或是我们所吸引的人并不是我们所喜欢的类型,我们就会因此而感到沮丧与懊恼不已,觉得一切准备功夫都白费了。为了这个约会,你可能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忙于做准备,积极减肥、发型搭配、脸部美容、精心装扮让自己更好看,但费尽心思后所换来的失望,我们也许会搁不下面子,也可能会倍感失落与沮丧。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沮丧归咎于人与事。眼下的每一个人都是错的,每一件事情都不对劲,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有问题。事实上,我们只是不明白烦恼背后的真正原因。

烦恼因为我执

到底要如何去检视一个人是否有很深的执著呢?我不是说外在的东西,执著于外在的人事物只是一个症状,真正的问题在于“我执”。有一些人,当他们得到了新的东西、去了新的地方、认识新朋友时,他们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彻夜难以安寝。如果你能更深入地去观察和检测这类人,你也许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些非常自私的人。他们得到东西时会很兴奋,会情不自禁得难以克制自己;可是每当所求不得时,往往就会有相反的反应,他们会陷入很深的忧郁之中,无时无刻的感到沮丧,即使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也会令他们烦恼与羞愤。渐渐地,他们会变成一个喜欢撒谎、欺骗、扭曲事实、隐瞒真相的人,他们会不断重复这些行为,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习气。

无论如何,这类人尚属温和类型,更可怕的是那些暴躁型的。当他们所求不得时,容易动怒、变得暴戾、殴打妻儿、对人恶言相向、欺诈瞒骗、甚至扭曲事实来伤害别人,他们迁怒于全世界,把怒气发泄在每一个人身上。他们这种愤怒、欺诈与瞒骗的行为会一直增长和演变为一种习气,成为一个动不动就发火的人,身边的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他们宣洩愤怒的对象。以上这类人的共同症状就是,他们的心绪波动都很大。当他们求得东西的时候,他们无法克制自己,容易兴奋尖叫,但我们不能以好坏来判断他们,这只是他们的心灵状况。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人,虽然他们在得到某些东西时不会欣喜若狂,求不得时也不会沮丧生气,但这也只是属于另一种的心灵状态。事实上,这些人也非常执著于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他们必须要拥有某些东西,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才会感到高兴与幸福,他们以为拥有了一切“必须”才会美好。其实,这些人往往活得比我前面所说的那些类型的人更加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善于压抑与掩饰他们的痛苦,不愿显示出来。但是,痛苦毕竟还是存在着,这些人对自己的隐私与私人生活都非常重视、工作上也尽量保持低调;他们对自己的经济规划和财务状况保密非常,也经常表现得非常简朴,近似连一无所有都满不在乎、不执著。可是,这些表面上的不执著都只是他们的刻意表现。

当你能够检验他们的内心,对他们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以后,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执著与任何人都一样深,他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他们得到或拥有某种东西时刻意表现得很沉默,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感受就不强烈;特别是在他们的内心里,他们会顽强的认为拥有某种东西就是快乐的必须。尽管他们费尽心思来隐藏和掩饰自己的感受,但事实上这反而消耗了他们更多的能量,所以他们更容易受伤、会想到去自杀、容易失去理智甚至患上精神失常。我就遇过很多这类型的人,他们最为显着的特征就是视钱如命。

我曾经辅导过许多属于这一类型的人,当中有几位损失过几千万元的,他们的确有资格沮丧与痛苦非常;但也有那么一类人,经常告诉别人他们没有钱,他们非常吝啬,总不肯付出或与人分享。当他们来找我占卜时,我发现其实他们所损失的数目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这些人在见到我时,通常是先关上门,确保周围只有他一人后,就卸下心房无法克制地哭泣,但他们的哭声通常也很小,很怕别人听到。

在我见过许多这类型的人后,我综合了他们各自的特点,把他们分为三类:(一)炫耀财富,但不与人分享;或者与人分享,但主要是炫耀财富。(二)根本不炫耀,但也不与人分享。(三)不炫耀并乐意与人分享财富。但无论是其中哪一类,他们都对自己的钱财很执著,在失去时都会感到极大痛苦。

我曾见过几位受过高等教育,长相漂亮且穿着入时的女人,当她们踏入我的会客室,把房门关上的那一刻,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那是因为她们实在受不了日以继夜的煎熬,她们在股市蒙受惨重的损失。她们的损失经常令我感到吃惊,我当时的反应就是:“什么?你损失了一千五百万?”。嘿嘿,我还见过一个损失了将近六千万元的,不过后来他得回三分之二,那是我通过占卜所取得的预测,他很快就得回了部份损失,但还是不能取回全部。我这可不是在凭空捏造故事,也不是在转述从佛法课上听来的例子,这些都是我所亲身接触过的。

我真正要说的是,那些由于拥有或得到某些东西,会感到极度兴奋的人,他们格外容易陷入忧郁的情绪当中,他们还容易遭受打击、容易受到焦虑的袭击、容易恐惧、害怕失败,因而不敢承担太多的责任。这些人其实就是外向的内向者(extroverted introverts),意思是说他们看似外向、乐观与开朗,但把他们处在一个必须承担责任的位置,或必须以真面目示人的时候,他们就会崩溃。这不是他们的不好,他们只是经历了太多的失望。追根究底,他们必须明白这些失望不是因为外在的因素,那只是源自于他们自己所投射的一种观念,比如:“假如我有这个、假如我有那个……我就会很快乐!”

动机不同,果报也不同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佛教修行者,可以拥有这些、拥有那些?”“为什么大成就者就可以拥有这些、拥有那些?”。其实,资深修行者与普通人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这是因为两者在拥有某些东西时,其背后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某些人拥有这些东西是为了利益他人,但更多的人却是把拥有的东西深藏起来,然后让自己快乐,或是自认为很快乐。这两者在动机之间的差异很大,所造的业也各不相同,当因果成熟时,其业报当然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差异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拥有东西时的动机。

简而言之,无论是那些对自身的执著毫无隐藏,还是那些内心极度渴望,但表面却沉默不语,让压抑积累的人,这两种人其实都一样,他们全被执著所套牢。至于是否愿意与别人分享财富或过于吝啬的行为,这些都无所谓。我们要明白的是,人类会因为执著而容易受到焦虑的侵袭,让执著压抑者往往更会做出极端的行动,这是因为他们消耗了更多的能量来隐藏他们的执著。

在轮回中流转的我们,每个人的外在如何显现也许不同,但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想法:外在的事物就是导致我们快乐的主因。大部份的人都没有去觉察到,当失去外在的物质时,我们就会蒙受痛苦。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依赖外在的这种想法皆因我们不相信或不了解无常,无以参透无常之本质的缘故。在四圣谛里,佛陀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其意义,当我们再三的反复省思后,就会发现对外在事物的执著已在逐渐减少。这不是提示你是否能够拥有,重要的是要确保这些东西不会给你带来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