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海中的摆渡
5865200000015

第15章 佛法的增长(4)

特丽莎修女是一个不断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捐款、许多人愿意为她开几百万元支票、现今许多高官商贾名流要争相拜访、任何有点名气的人物都想和她见上一面的伟大人物。从她的传记中可以获悉,在三、四十年前,她刚刚开始这些神圣使命的时候,情形并不像现在这般热烈。但是,特丽莎修女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神圣使命的艰辛过程当中,无论是在开始阶段、中期、还是在她生命的后期,一路走来,她的情绪都始终如一。因为她不把外在物质上的东西,作为衡量她个人快不快乐的标准,所以这些外在物质当然也不能令她感到兴奋或沮丧。我读过好多有关于特丽莎修女的书,也看了好多她的电影,我可以从中体会出每当特丽莎修女完成巨额筹款时的欢欣,她的高兴来自于清楚知道这些款项终于可以捐出、捐到哪里、以及捐助的目的和意义。

有一次,特丽莎修女申请的一块土地不获批准,于是她上到印度部长的办公室去交涉。这位身材短小的妇人千里迢迢从加尔格答赶去新德里,随后直接进入部长的办公室,见了坐在里面的部长劈头第一句话就说:“我要这块地!”这位部长当然也知道她的来头,对她不敢过于怠慢,立即委婉的拒绝,并表明拒绝的原因是所要求的七十英亩土地面积过于宽广,而且那还是在新德里的黄金地段。

虽然面对如此僵局,特丽莎修女还是不急不缓对着部长说道:“为了那些麻疯病人,我管不了那么多,我一定坚持要这块地。政府到底可以为众多的麻疯病患做些什么?”尽管部长继续推搪着什么政府没钱啦,有很多困难等藉口,这反而促使她的信念愈加坚定,断然回答部长:“就是因为这样我才要这么做。我不是在批评政府,我只是想要帮助那些人。当你们在舒适的房间里开着冗长会议的时候,他们却活得毫无尊严地在街头巷弄里作垂死挣扎,他们每天都在传染着疾病。要不你卖了土地,把钱分给他们,要不就你把地给我,让我去筹钱来建设这个地方。我会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提供他们工作,付给他们工钱!”部长碍于理亏,和高层讨论了一会儿后就答应拨地四十英亩。但特丽莎修女依然坚持原本计划,坚决要求七十英亩土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从四十、五十、六十……直到最后部长拗不过特丽莎修女的坚持,答应了七十英亩,方才罢休。

你一定要去读特丽莎修女的书,读后也许你还会流下眼泪,因为你会发觉她是那么的坚持“贪婪”,但她的这项行为绝不会令人觉得被冒犯或心生不满,人们会尊重她的贪,因为大家都知道她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如果特丽莎修女不能为他人谋得福利,她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和难过。像她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得到成千上万的捐款、得到众多的敬重与关爱,也不会有人因此而不满,这是因为她在要求这些东西时的动机的确与众不同。当然,特丽莎修女也有沮丧的时候,那是因为她始终不能去到阿富汗,去为那儿因战争而死亡的许多牺牲者给予援助。这是出于政治的因素,还有她的基督徒背景,被禁止前往,她为此而感到十分沮丧。

不要怨天尤人,而是改造内心

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看电影迟到,错过了二十分钟的开场而对朋友大声吼叫;也有一些人明明有一千万在银行,但为了他人要求他花钱请客而感到苦恼和沮丧……我这里所指的并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假以辞色,我正在谈的是因为你的执著于外在事物,进而产生的真正愤怒、悲伤和沮丧。会执著外在,那是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假如我们拥有某些东西,我们就会快乐。然而,现实中却有许多人,当他们的年纪越大,就开始学会放下更多的东西。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经历过诸多人生波折后,他们开始领悟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即使我们不相信佛法,只要我们用心去看看周围的长者和乐龄人士们,就会发觉这现象非常明显且很有根据。

当年在美国,我听过不少开始接触佛法的人士说:“假如我早二十年前知道这种教诲,我就会为自己、朋友及身边的人减少许多问题。”显然,如果你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因有所得而欣喜若狂的人是如何的沮丧与烦恼,他们的情绪总会有很大的波动、经常反复无常,做事也不可靠。其实,这都是出于他们内心的沮丧与恐惧的缘故。因为恐惧来自于沮丧,而沮丧就来自于失望,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反复无常,情绪也极不稳定,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不稳定,说出的承诺更不可靠。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任何事情,他们只能做到最低水平,他们没得选择,只能无奈的勉强活下去。如果他们继续执迷不悟,他们的人生也就不会有进展,一辈子都得生活在善忘、迷惘、逃避责任、不求上进与一事无成里。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些外在的东西真的并不重要,重要是内心要有所作为。

我们不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怨天尤人,而自己却不做出努力。如果你过度执著于那个不存在的“永恆”,那些有智慧的人将可以轻易的把你看穿,对你敬而远之。如果我们可以去深思这个问题,然后领悟它,再累积功德,我保证你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虽然你还是原来的自己,但是你的整个心态将会有很大改变。能够明白这道理,无论你是否拥有,你都不会再为它而感到快乐与不快乐,你甚至还可以觉察到一种心灵上的根本差异。

你也许仍然会发脾气,不过你发脾气的出发点已是为了利益他人,不再是伤害他人。与其他人的愤怒相比较,你会发现你的愤怒更为有效。这就好像母亲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遵照她的话去做,因为母亲是真心为了我们好。当证悟者们对你发脾气,吼叫或斥责,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了什么愤怒,你必须经常去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学会放下执著以后,你依旧可以喜爱吃东西、喜欢旅行与购物、喜欢赚钱和存钱——你还是可以喜欢这一切,继续做你所做的事。但是,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不会再感觉痛苦,因为你凡事都为了可以利益他人而出发,你更可以从中累积功德。为什么?因为你的整个动机已不一样了。

通过修行断除习气

当你修习了佛法,你知晓可以通过修行来累积功德及净化业障。当你学习禅修及专注于无常,你就可以觉悟及断除习气。当你经历了这过程,你就会把佛法融入生活里,乐于谈论佛法,经常劝诫别人:“不要有执著、不能这样或者那样……”当你在如此说时,也许旁人总会感到有点害怕。尤其是西方人,他们会对这些说法感到不安,因为在他们的传统文化里,他们从不把节俭、简朴、或隐藏财富当作是一种美德,他们更倾向于极力标榜与凸显自己。这就好像麦当娜,她经常透过她的音乐视频来极力炫耀一切,尽情地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

相反的,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观念里,它所主张的反而是尽量隐藏你的拥有,不要张扬。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只在于他们是以两个极端的方式来呈现而已。在东方,你必须很低调:“我什么也没有!”,“我煮的东西不好吃!”,“我的房子不好看!”,不过他们心里也会期待着你说些好听的话,如:“这很不错!这太棒了!”。假如你不这么说,他们也许会很不高兴。然而,在西方,他们却会以非常直接地的方式来询问和要求你的认同:“这是不是很棒?这房子好极了!我煮的菜很好吃!我很了不起!”假如你不认同,他们也一样会很不高兴,甚至可能直接问你:“为什么我不好?”

在东方,人们常挂在口中:“这没什么,这不是很好。”然后你必须礼貌性的回答:“你煮的菜很好吃。”但她表面上依然得很谦虚地坚持:“没有啦,真的不是很好,我只是随便煮的。”可是,事实上她却为此而准备了整个星期。假如你没有夸奖他们,他们就会很失望;西方人则不同,他会坦率地对你说:“我煮的菜很好吃,我是一位了不起的好厨师。”这是他们认同自己的方式,他们的潜台词就是:“我很棒,请认同我!”当然,假如你不认同,那就要糟糕了,他们会质问你:“你说什么?”

其实这两者间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婆娑世界的显现。换句话说,假若你要拥有快乐满足与平静的心灵,你就得学会享受与不执著于那些可能会让你最终受苦的东西,那么你就会领悟无常。如果你能更进一步深入思考,你终将会明白,其实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为你带来烦恼。当你能够了解及领悟到这一点,并将所有的外在都专注在这一方面,你就会觉察你的心灵已慢慢趋向平静。烦恼会少一些、与人相处变得相对容易、有信心去做从前不敢做的事、焦虑渐渐减少、做事坚定、遵守承诺、嗔怒和怨恨会减少、情绪较稳定、更能够容忍……

放下了执著,我们依然可以去继续梦想和追求我们想要拥有的一切,假如无法得到,它对我们的心灵依然构不成任何压力。当我们能够与人分享我们的拥有,这就表示我们的心灵修行已有进步。我执会阻碍心灵修行,尽管你修持很多法门,甚至是修会了最高深的法门,但假如你的心灵仍深陷于我执之中,那任何修行也帮不了你,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丝毫的进展。

心灵修行就是去习惯我们所不习惯的事

心灵的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去习惯我们所不习惯的事,一旦我们习以为常,就能够让心灵处于一种最自然状态。它并不是勉强你去做违背自己本性和自己不熟悉的事。当我们在电视或报章看到感人的故事时我们会感动会哭,即使是再自私的人都可以被感动,最吝啬的商人偶尔也会捐出一点钱。为什么?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是可以不执著的。

假如你用强硬的手段去强逼别人回归到真我本性,那当然行不通,你应该用耐心及真理去引导他们。因此,当人们提出诸多借口如:“佛法很难”,“这样做很难或那样做很难”,“没钱做好事”等……其实不然,你只是不习惯罢了。我们不能把不习惯与本性溷为一谈,如果真是那样,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再谈什么证悟与成佛了。我们会谈神、谈天堂,谈可兰经、谈圣经、谈灵修等上千百种修行,那是因为这些宗教与修行都是为了要帮助我们回归本性。就如耶稣一生所讲的,祂就算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临死之前,祂依然念念不忘地对站在以色列圣殿前的一群人做出最后的呼唤:“你有眼睛但看不见,你有耳朵但听不见,天国就在你眼前!”人群中有很多人都在问说:“在哪儿?我看不见!主啊!天国在哪里?”耶稣说:“就在你眼前,天国就在你的面前!”其实,祂意有所指的并不是那些有形与外在的东西,祂真正在劝说的是叫人放下,教人包容和解脱。

不要拘泥修行的方式

耶稣所谈的一切,比如说“爱你的邻居”、“不可作假见证”、“如果有人打你右脸,那你该把左脸也让他打”等,这些都不是基督教徒最重要的修行方式,那只是要他们领悟修行的其中一些方法。真正的基督教徒,是不会拘泥于修行方式的。但是,也有一些基督教徒,你如不跟随他们,他们动不动就会手持圣经来指责你;他们诚心地在安息日祈祷、星期五不吃肉、星期天上教堂、阅读圣经、遵守十戒、信奉耶稣,他们以为这就是灵修之道,能够得到解脱。问题是,他们并没有去除自私心态、我执、欲望、嗔怒与报复之心,他们以为只要根据“教条”行事,他们就会得道,就可以上天堂。很显然,这就是他们之间总会有斗争的原因。

相反的,假如我们去观察真正的修行者如特丽莎修女,我们可以发现她并不坚持于任何条规或方式,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却很大。她可是从不拘泥于任何教条的啊!如果基督教徒们太趋向于保守,或是极端保守,这正是违反了耶稣的意愿。耶稣绝不会严厉规定你说:“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耶稣是自由与开放的,祂爱着每一个世人,我们可以从耶稣身上,以及祂所说过的话当中去发掘这种特质。由于耶稣放下了执著,祂因而得到了解脱。

信仰不同不应造成隔阂

我在印度的忽布里小镇(Hubli)有一位很要好的回教徒朋友,他来自伊朗,娶了一位印度女孩,然后在当地定居落户。他那处在伊朗的母亲是位非常虔诚的回教徒,她也经常来印度探望他们。不止对我,他们一家人与任何人都没什么隔阂,总能和睦相处。事实上,我原本并不知道他们是回教徒,由于一些伊朗人和印度人的长相很相似的原因,所以我就没有特意去分辨。这样过了好多年以后,有一天我问他:“你是兴都教徒吗?”他说:“不是,我是回教徒。”我有点惊讶:“噢!你来自哪个国家?”他回答说:“我来自伊朗。”更让我惊讶的是,他时常会来甘丹寺找我,有时候他还会送东西过来。在那段岁月里,我俩经常聚在一起用餐,他可以毫无禁忌地与我在任何地方吃饭,但他当然不喝酒,也不吃猪肉。其实,不吃猪肉与不喝酒并不会使你更加神圣,这些只不过是要帮助你达致神圣的方法。我从这位朋友身上领悟到,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回教徒,宗教并没有在我们之间造成过任何困扰,从来也没有。你甚至可以去想像我穿着袈裟与他在忽布里闲逛着的画面。